商贸外语人才培养协同推进模式及动态调整机制构建论文

商贸外语人才培养协同推进模式及动态调整机制构建

李 艳1,李 娟2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广东 广州 510075;2.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 要: 随着我国商贸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商贸外语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通过对商贸外语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进行分析,从实践中探讨基于社会需求的商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协同推进模式,构建基于社会需求的商贸外语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 社会需求;商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贸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能下得去用得上的商贸外语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一些应用型院校成为商贸外语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对商贸外语工作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商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由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另一方面直接由市场需求主导。这要求在商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用过程中,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工作的比重,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院校人才培养力度,为社会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商贸外语人才。

一、商贸外语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一)商贸外语事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

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贸人才需求逐年增加,随着外贸事业的发展,外语人才走俏,尤其是外语好专业精的人才特别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外贸外语人才数量仍在增长。外贸公司数量呈增多之势,社会对商贸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商贸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为满足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其他专业的人才也会转岗到这些岗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商贸外语人才的需求还会继续保持增长。

(二)社会发展对商贸外语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商贸外语发展迅速,人们接受商贸外语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导致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供不应求,同时,人们也对商贸外语人才的素质、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经社会实践调查,我国目前商贸外语专业毕业生总体数量过多,而社会需要的高级商贸外语人才偏少,中低端人才较多,综合素质也比较低,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还存在任人唯亲、队伍不专业、人员流动大等问题,无法吸引毕业生前去工作。并且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人员专业素质也具有明显差异。当前各大商贸外语机构,对专业素质好、技能全面、学历高以及热爱商贸事业的高素质商贸外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大,大部分低端的商贸外语高职人才处于工作不稳定、经常跳槽、学非所用的境地。

(三)商贸外语专业社会岗位增多,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随着商贸外语事业的不断发展,商贸外语岗位也得到不断细化,其就业范围不再局限于外贸外语这一岗位。目前,商贸外语专业毕业生可在经贸、外事、文化教育、科技、旅游、酒店等部门和各类企业中从事翻译、商务、管理、教学、导游等工作,使商贸外语人才培养日益朝着专业化、正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商贸外语专业学生也拥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市场,如商贸机构的行政管理、培训咨询、外贸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翻译机构等更多的就业市场为商贸外语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多样化的岗位,满足了商贸外语市场和学生就业、个人发展的需求。

二、基于社会需求的协同合作式商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更好满足当前商贸外语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商贸外语人才,高校商贸外语专业应积极进行变革,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整合,形成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协同推进式商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就当今商贸外语事业发展而言,商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实践需要、符合岗位要求为目标,构建校企协同、商贸外语集团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也就是说,商贸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依靠学校,还要结合社会上的商贸外语机构、企业和商贸外语集团等,以实际工作需要和就业岗位为人才培养方向,形成立体化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学校与商贸外语机构的资源,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考核等进行了变革,校企共享资源,合理利用双方的优势,实现人才的“共培共享”。协同推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整合与合作,[3]政校行企之间协同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并能为政府的经济贸易服务,为行业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商贸外语协同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推进模式是由高校、行业、企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组建相应的职教集团或组织,四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形成“利益共享、人才共育、协调合作、互惠互赢”的合作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技能课程设置与修订、实践环节的实施等,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设立“工作坊”。学校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人才需求融入课程,根据企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框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和引导,政府应扮演“红娘”角色,以项目引导的方式主导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重视行业协会加入高职院校进行标准制定、人才质量评估等。政校行企协同推进,围绕市场人才需求,把行业专家、技能新手、企业高管等引入课堂,教学为合作线、师资为合作源、资源为合作场、育人为合作力,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目标,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为了检验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工作以人口预测问题作为实证分析,样本选取1990—2005年的中国人口数据,建立人口数量对时间的回归模型,运用非参数贝叶斯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最后以2006—2010年的数据检验模型,并将结果与局部线性回归进行对比分析.

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合作,企业利用自身技术、知识、设备设施、资本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四方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员工。

(二)商贸外语协同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形成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任何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实际岗位所需求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商贸外语时,必须以实际的职业需求为依据,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构建以教育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要实现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只关注理论课程的学习,还要其学生积极投入岗位实践中,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更好的论证和补充理论。商贸外语整合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深入到商贸外语机构、外贸公司中,详细了解和调研外贸公司、商贸外语机构等的基本职业需求,且总结和分析商贸外语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并将这些分析结果作为人才培养考核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置注重理实一体化。为实现商贸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在设置课程时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加强课堂理论与实训、企业实践的结合,将实践活动定期穿插到理论学习过程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渗透,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效性。

商贸外语专业可以加深与外贸公司、企业或商贸外语机构的合作,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如课题研究、项目制等,整合各种资源,互通有无,以便更好地指导商贸外语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的深化合作,将岗位的实际技能与学校培养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也是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商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两个平台,促使教育模式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3.注重过程性考核与评价。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使商贸外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还要保证商贸外语质量,因此对商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量和质两方面的要求。教师要评价学生,主要应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同时要对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进行关注。[4]通过考核学生的过程性学习状况,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发展良好的专业技能,获得较好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对商贸外语专业的价值认同,形成较好的商贸外语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专业能力、发展能力”方面融为一体。[5]

5.形成四方互赢、平等参与的自组织。高校人才培养形成的政校行企协同合作组织是自组织,该组织的特点在于开放式,即政校行企之间相互开放,相互接纳,组织与组织之间是平等的,不设置人为的障碍和困难。根据政校行企的合作框架制定相应流程,根据组织需要共享人才培养成果。

4.政校行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商贸外语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是商贸人才的推动者,行业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者,企业是人才的使用者,学校是人才的培养者,政校行企合作协同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与岗位需求对接的合格人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学校应联合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商贸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聘请政府人员、行业人员、企业工程师等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到学校兼职,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参与人才培养。

明确实践课程的内涵,对实践课程提出相关要求,确定实践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比重(占40%),并对实践课程设计不同的层次或层级,在不同的年级完成不同的目标,编写实践课程教材。实践培养体系包括社会实践、教育实习(见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教育考察、参观体验等。[7]实践培养体系会随着对实践的要求不同而发生变化,每一阶段会有不同的实践要求、实践目标,可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兴趣和实际进行自我选择和调整。

战争年代,辽宁先烈敢于牺牲自己,承负起人民解放的重任;和平时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辽宁人民依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勇于进取,常怀忠诚之心,时抱进取之意,成就了辽宁若干的第一。同时也涌现出了如雷锋、孟泰、王崇伦、郭明义、丛飞、方永刚、罗阳、毛丰美等英雄楷模,他们都是忠诚担当精神的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的 ‘民族脊梁’。”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商贸外语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构建

由于商贸外语专业建设是随着我国外贸市场的拓展发展起来的,其教学改革一直处于修修补补阶段,很难形成鲜明的特征和成熟的模式。就知识学习而言,多采用传统思维进行教学;就技能而言,由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学习占用时间较多,技能锻炼未做到精通,这一模式容易培养出“样样学习、样样稀松”的学生。同时,由于商贸的发展变化快,对人才的要求会不断变化。以前要突出外语能力,现在更加突出商贸技能。为此,要避免商贸外语专业的封闭培养状况,通过对现有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构建商贸外语专业动态人才培养模式。

(一)“语言+职业”的语言动态培养机制

柳红盯着白天明问。白天明低下头去,他说苏石在城里。柳红又问他:“那你怎么回来了?”白天明没有吭声。柳红回头看她公公。苏长河歇下了手头的活,一对白眼珠盯着南天门,呆呆的,出着神。柳红再问:“姐夫,你回家去过了吗?”白天明苦笑了一下,说还没有呢。这就对了,如果白天明回家去过了,苏秋琴还至于到玉米地里一个人“过家家”吗?既然白天明一回村里就直接来这儿,那肯定苏石出啥事了?工地上又出事故了?路上被车撞了……一瞬间,电视里那些可怕的镜头就在她脑海里疯转,像电风扇叶子越转越快,她的心一悬一悬的,难受得想吐。

确定外语方向的学生未来职业以及具体就业岗位,根据岗位群的人才需求,把语言学习融入就业岗位所需技能的学习范畴,如汉英和英汉互译讲故事(训练语言),阅读英语材料掌握一定的商务、外贸、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全英文的商务管理课程等,使毕业生掌握必要的语言技能的同时,掌握重要的外贸技能。“语言+职业”中,语言是基本的,职业管理知识是动态的,会随着商贸的发展而调整。

(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课程动态调整机制

围绕商贸外语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基地和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四个方面展开。

(三)综合性实践培养体系的自我调整机制

以原油为唯一的碳源,通过30℃、150 r/min的富集培养以及2次重复转接后,从原油污染土样中筛选出 6株石油降解菌 HDB-1、HDB-2、HDB-3、HDB-4、HDB-5、HDB-6.依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和相关文献,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如表1.利用MEGA5.0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 Tree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6株细菌的发育树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商贸外语得到快速发展,对商贸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其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型院校作为商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变革商贸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当前商贸外语事业的发展。

(四)“做中学+模块化”实践教程的个性化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定涉及教学理念的更新,应运用“做中学”和“任务型”教学思想,以此思想为基础编写或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根据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实施“1+N”校内实训模式,设计“模块化”商贸外语教程。校内实训不追求千人一面,而是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方式,根据“做中学”的要求分层、分级培养。“N”指的是模块的多元,“1”指的是专业实践要求的课程内容或教材。多元模块设置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和个性化需求,既可以弥补缺陷,也可以培养专长,是一种动态培养模式。

(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构建机制

商贸外语专业职业技能由相关课程模块构成,包括基础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等四大课程模块,每一模块由相应的课程组成进行支撑。[6]把体现商贸外语特色的技能知识与其课程融合起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自主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具有外贸实操能力,同时对语言知识也有所了解。课程设置目的是,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技能的同时减少学生所修学分数。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务必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应将学生的发展与教材完美结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职业技能+课程模块”中,课程模块可以不变,但课程的内容和职业技能应随着社会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有所更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1.教学内容:深入外贸公司调研与开展调查,弄清商贸外语行业岗位群,全面了解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改革开发符合学习者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群。

我将创作草稿拍照,上传微信群,并说:“方法不难——拓展成上句,套改得下联。思考有个过程,句子离不开修改琢磨。”而后,我也试作三联晒在群里。

2.行动导向教学: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能结合学生特点、有较好的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整合医学是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整合,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型医学体系[8]。在整合医学大环境的需求下,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但整合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将原来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进行顺序调整及合并,增加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及融合[9]。课程整合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此,我们在老年医学教学工作中探索性的开展了课程整合模式,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3.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设和校外基地的“工学整合学习岗位”建设,加强本专业与行业间密切联系,加强实践基地的管理建设。

4.课程质量评估体系:把准课程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点,建立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估,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反馈,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商贸外语的立交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随行业岗位群的变化而发展,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环境与基地建设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评估包括某一阶段的静态评估,也包括整个培养过程的动态评估。由于人才培养过程是动态评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也是动态的,可以根据评估的某一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六)人才培养动态调整应把握的度

1.培养目标要精准。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外贸公司为依托,深入外贸公司、机构开展商贸外语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调研、论证,对商贸外语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全面构建,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不要以动态培养目标为借口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也不要以培养目标的确定性而否定培养目标的动态性。

2.职业技能有效果。探索商贸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通过实践途径培养学生的商贸职业技能。一旦职业技能效果不大,成效不明显,应及时研究,给予调整。一切应以学生技能的掌握为标准,以结果去反思培养过程。

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之一,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主要是生育期的病虫害、积温、光照、降水量等。玉米对气象条件要求严格,属喜温、短日照作物。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喜光的特性,整个生育期都需要较高的温度,较多的积温。生长期间要求15℃,幼苗期要求日平均气温低于18℃,有利于“蹲苗”,后期要求适当高温,抽穗开花时期适宜温度为25-28℃,气温低于18℃或高于38℃不开花,气温在32-35℃以上花粉粒1-2 h即丧失生活力。在籽粒灌浆、成熟期要求日平均气温保持在20-24℃,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形成和积累。本文从玉米不同的生长时期分析温度对玉米的影响,从而达到生产出优质高产玉米的目的。

根据描述的模型,编制了“MathCAD 6+”系统的程序。该程序用两个已知解进行了测试:一个在均匀失重理想弹性介质中的截面的格里菲思问题和半平面中的热弹性应力问题。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型计算与理论解吻合较好。

3.课程标准有保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专业课程标准培养师资。课程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改革应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在不变中不断调整思路、路径等,使课程标准有保障。

4.校企合作落实处。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学生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应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人才的质量取决于校企合作是否落到了实处。校企结合的越好,人才培养就越有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才会越高。

总之,要以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需求为本,树立学生质量第一的理念,形成专业教育、生涯发展、心理健康、专业技能与日常管理教育的多方合力,注重将专业教育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将专业知识、培养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中,通过强化实操和实训不断内化,构建一个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学生能力的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汪利平.顶岗实习直通就业之高职商贸专业建设路径——以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2-23.

[2]叶方石.高职商贸专业教科研平台建设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6):10-13.

[3]陈翔燕,潘群.高职商贸专业项目化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2):91-92,141.

[4]庞金叶.五年制高职商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探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8):77-79.

[5]翟江南,王益人,李丽莎,曾玲.基于内外贸一体化的高职商贸专业群建设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0):18-20.

[6]李海.招生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2):22-25.

[7]谢平楼,周正义.郴州承接产业转移与高职商贸专业群建设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37-42.

Construction of Coordination Model of Business and Trad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Based on Social Demand

LI Yan1,LI Juan2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Gu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75;2.Guilin Medical College,Guilin,54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and business,China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trade and business,which provides a challenge for universities in their talent training model.The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needs of business foreign language personnel,proposes a coordination model for training business foreign language personnel and constructs a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foreign language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social needs.

Keywords: socialneeds;businessforeignlanguagemajor;talentcultivation;dynamicadjustment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689(2019)02-0052-05

收稿日期: 2019-04-02

作者简介:

李 艳(1983-),女,江西吉安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李 娟(1980-),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2017年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互联网+’时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协同育人平台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17GWTSCX007)。

(责任编辑:张 静)

标签:;  ;  ;  ;  ;  ;  ;  

商贸外语人才培养协同推进模式及动态调整机制构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