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刀社与英美法三国的“中立政策”_小刀会论文

上海刀社与英美法三国的“中立政策”_小刀会论文

上海小刀会与英美法三强的“中立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刀论文,上海论文,英美论文,三强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海小刀会对英美法三强的外交方针

上海小刀会1853年9月起义,时距上海开埠已经10年。上海设立租界,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口岸,驻有英美法等外交官、商人及侨民若干。小刀会起义以后即面临对英美法三强的外交方针问题。

小刀会领袖刘丽川虽是农民出身,但由于一度在香港参加天地会活动,曾经担任商场经纪及丝茶栈伙,略通英语,对西方国家也略有所知。小刀会的其他领袖也多少有过与外国交往的经历,外国人评论说:“他们的领袖大部分都曾充当过外国人的经纪人或替外国人服务过。”(注:《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104页,神州国光社,1954年。)因此小刀会从起义开始就不存在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迹象,也没有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行为。

刘丽川起义后被推为上海小刀会首领,小刀会在起义之初对列强就采取了相对开放的外交方针。起义当天上午,美国公使马沙利致函刘丽川,要求会晤。刘丽川当晚拜访马沙利,表示起义军“对于外侨一定秋毫无犯”(注:《北华捷报》163期,1853年9月10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57页。)。

小刀会起义的第二天即9月8日,刘丽川代表小刀会陆续向驻沪领事宣布了对列强的外交政策,大致为:

一、小刀会是为太平军作战,太平天国唯一的目的是打倒满清,外人不必惊扰;

二、小刀会“愿和欧洲人缔结友谊”,“欧美各国侨民可以对自己的生命财产绝对放心”(注:《江南传教史》,《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881页。);

三、“与各国订明照常贸易通商”(注:《档案与历史》1987年第3期第2页。)。

当时上海城内设教堂5所,有外国传教士4人。9月8日,传教士向刘丽川请求派兵保护教堂和传教士的住宅安全,刘丽川表示同意,当日即“允许分派卫兵往各教堂及教士住宅保护一切”(注:《北华捷报》163期,1853年9月10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60页。)。这一天因是圣母圣诞日,传教士和教民出入各教堂,活动十分频繁,而起义军在所占领的徐家汇、董家渡一带到处设立岗哨,对待传教士和教民“像朋友和弟兄一样”(注:《江南传教史》第一卷,第288页。)。传教士不仅在城内活动自如,而且受到起义军的尊敬。

9月8日这一天,小刀会捣毁海关,没收了美国商人的一批蚕丝,美国商人向刘丽川索取,以联合各国领事共同采取行动为要挟。刘丽川虽不愿意交还,但从大局计,最终还是将没收的所有蚕丝还给了美国商人。

尽管小刀会从宣布起义以后即对英美法三强表示友好,明确表示保护外国侨民生命财产安全,容许外国传教士继续传教布道,允许与外国商人继续进行贸易,主张与各国平等相处,甚至要求外国政府与小刀会共同反对清王朝。但是,小刀会友好的外交方针实在是一厢情愿。小刀会起义后未久,便与英美法三强主要是法国发生了一系列外交摩擦,主要有征税事件、放炮事件、传道师事件等。

征税事件起因于小刀会占领上海后宣布向所有居民征收捐税,其中涉及到部分教徒。有一殷实的陆姓教徒,小刀会宣布对其征收5万(一作1万)银元的捐税,陆姓教徒求救于神父,神父遂向小刀会递交照会。照会说:“城里的居民如因教友身份而受迫害,那么,我们都将视为这是对法国的敌对行为。”(注:《江南传教史》第一卷,第280页。)“倘果有欺天主教人事端,就是有意以取不和也。”(注:《档案与历史》1987年第3期第3页。)10月31日,法国驻沪代理领事爱棠致函小刀会,不准小刀会对上海城内天主教徒征收重捐或予以凌辱,否则,即视为对法国不友好。爱棠的要求应该说是非常无理的,爱棠在致函小刀会的同时,致函正在上海的法国“贾西尼”号军舰舰长卜拉,请以武力相助。小刀会接获这个无理的公函后,当即表示小刀会珍惜与法国的友谊,将不向城内天主教徒收税。在此影响之下,城中一些殷实富裕的人家为了逃避税收,在神父的帮助下纷纷迁至城外,使小刀会征收税收以维持军饷的计划严重受挫。

所谓放炮事件是因为小刀会占领上海后,清军围攻上海,小刀会被迫发炮还击,部分炮弹落入租界,引起法国抗议。法国责问小刀会,声称如发生伤人或坏屋事件,“本大法国火轮兵船总兵官定然十倍相报”(注:《档案与历史》1987年第3期第1-4页。),刘丽川希望法国“恳为见谅”。

传道师事件发生在12月21日。天主教本地传道师郭、李二人因有刺探军情嫌疑被小刀会起义军逮捕,法国驻沪代理领事爱棠为此向小刀会递交了“强烈抗议”照会。25日,爱棠通知各国驻沪领事馆,声称法国军舰次日中午将对起义军发起攻击。刘丽川再次作出让步,释放了郭、李二传道师并被迫道歉。

小刀会友好的外交方针非但没有得到英美法三强的理解与尊重,反而被三强视为懦弱可欺。面对英美法三强的种种无理要求,小刀会可谓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在小刀会起义后不久,英美法三强先后宣布实行“中立”的外交政策。

二、英美法三强的“中立”政策

小刀会起义,上海震动。面对巨变,英美法三强宣布“中立”,设兵自卫,对租界实行保护,以阻止小刀会进军租界并对小刀会采取观望态度。

1853年9月16日,驻沪各国领事宣布信守“中立”政策。10月18日,英国政府照会清政府表示:“在清政府与中国人民刻下所进行的斗争中,所有英国当局均保持严格中立,而今后女王陛下政府将诚意保持是项政策。”(注:《北华捷报》169期,1853年10月22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326页。)美国与法国政府也采取了同样的“中立”政策。英法美三强还在《北华捷报》上联合发布布告:凡我侨民不得参加本埠内战中的任何一方,否则将取消该侨民在五口应享有的一切条约权利,且不再受到该国政府的保护。

英美法三强为什么在上海小刀会起义后采取“中立”政策?因为此时太平天国已经以势如破竹之势占领南京,同时进行北伐与西征,清政府政权在太平天国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英美法三强虽然通过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取得五口通商等特权,但是自条约签订以来,英美法三强对华的贸易额并没有出现令人鼓舞的增长。

太平天国标榜自己信奉上帝,称洋人为兄弟,所以美英法政府需要时间对这个新生的政权予以观察并与清政府作比较。在比较以后,将以本国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从而决定在中国两个敌对的政权中进行取舍。小刀会在起义的当天就向美国公使马沙利声明小刀会与太平天国有关并奉行太平天国法令。事实上,小刀会与太平天国并无关系。起义当天,刘丽川修书一封,致函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请太平天国任命小刀会官员。此函由英国的一个船长代为转递,结果在镇江为清军所缴获。英美法三强在小刀会起义之初,对这个自称为太平天国一支的新生政权缺乏了解,采取对太平天国一样的“中立”政策。

小刀会起义后,在沪外国侨民中的多数人对小刀会表示同情。当时一个英国人说:“外国人的同情通常都倾注在叛军一边。”(注:《史林》1988年第2期,第151页。)英美法的侨民以及丹麦、马来亚、菲律宾等国侨民、水手40多人直接参加了小刀会起义。许多侨民希望本国政府在上海实行真正的“中立”,而不是倾向于清王朝的所谓“中立”。

少数侨民对小刀会从一开始就持蔑视甚至是敌视态度。一些商人和牧师称起义者为“最下等的人”、“叛党”和“暴徒”,“他们公开的口号是改朝换代,但他们真正的意图是抢劫和分赃。”(注:《江南传教史》第一卷,第278页。)法国海军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辣厄尔在小刀会起义之初就称之为“叛党”,宣称“容许叛党存在便是人类文明的耻辱”。(注:《北华捷报》234期,1855年1月20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490页。)法国海军上将辣厄尔后来成为镇压小刀会的刽子手。

在英美法三强“中立”政策的旗帜下,外国商人利用他们特殊的身份向小刀会出售粮食和军火,并借机抬高价格。上海县城当时紧缺的粮食普遍涨了一倍,而平常价格为每桶洋银3元的火药,此时卖到25元左右,价格翻了8倍。虽然粮食、军火等价格暴涨,但对于急需粮食和军火的小刀会来说,外国商人的出售无异是雪中送炭。粮食和军火大大加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一个外国商人说:“无论从哪方面去看,我们的租界已经变成三合会党徒的供应站了。”(注:《北华捷报》241期,1855年3月10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498页。)上海其时虽然是孤城,但武器装备等不仅不缺,而且普遍比清军优良。粮食和军火支持了小刀会在上海的生存,《上海史》的作者认为:“万一租界当时对上海县城并不开放出一条输送各种给养物品的通路,不消说官兵就能够更迅速地迫使城内叛党投诚,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注:《上海史》,《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761页。)围城的清军对英美法三强向小刀会供应粮食与军火的情况了如指掌,却毫无办法。打着“中立”旗号的英美法三强在粮食与军火问题上对交战双方一视同仁。《北华捷报》说:“欧洲人的中立政策的特点,就是把弹药和粮食一视同仁地售给交战双方。”(注:《北华捷报》192期,1854年4月1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383页。)

小刀会与清军虽然都可以从外国商人那里购买粮食与军火,但结果与作用是大不一样的:因为一方是被围困者,一方是围困者;一方是造反者,一方是镇压者。英美法三强“把弹药和粮食一视同仁地售给交战双方”的所谓“中立”政策,应当说对小刀会是特别有利的,但并不意味着列强对小刀会的支持。

对于英美法三强的“中立”政策,清政府与小刀会都表示不满意。清政府认为,英美法三强的“中立”政策,客观上为清政府向被起义军占领的上海县城发动军事进攻制造了障碍。怡良等上奏,称英美法三强“暗中左袒逆贼,实非一次”。清政府担心英美法三强以“中立”为幌子,与小刀会“联为一气”。小刀会则希望外国“领事站在造反的一边,反对清朝,并答应取消关税作为酬报”。(注:《上海法租界史》第81-82页。)

三、列强“中立”政策的分化

在实际利益面前,英美法三强的“中立”政策很快就发生了分化。

英国的中立政策

英国根据《南京条约》中“条约载十二年后准予酌量变通”一项向清政府提出修约问题。英国外相训令新任驻华公使包令积极与中国当局交涉,修订中英条约,以达到开放中国全境之目的。英国公使包令和美国公使麦莲在1854年与清政府交涉修约问题,具体细节问题与许乃济、吉尔杭阿商谈。《北华捷报》评论说,清政府“有责任对三条约国的臣民履行条约义务,但是我们知道他们目前没有这个力量。如果在这个时机,我们还要维持我们贸易的完整性,我们就必须采取一种宽厚的政策,进一步在征收关税上协助大清国”,“至于和内战的另一方,以后除了由于他们的暴行和非法行为使我们无法回避以外,我们与他们之间,简直毫无关系可言。”(注:《北华捷报》206期,1854年7月8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434页。)由此可见,英国当时最关心的是修约问题,是考虑英国在华所能取得的最大利益的实现,所以不以小刀会为对手,甚至宣布与小刀会“简直毫无关系”。

清军攻城久攻不下,城中米粮短缺,上海当地士绅恳请天主教教主赵方济与英美会商,建议招抚城内起义军。在赵方济的斡旋下,1854年1月20日,吉尔杭阿、吴健彰等与布尔布隆、阿利国、爱棠、威妥玛在租界会晤,商谈关于招降事宜,中外双方达成协议。清方提出招抚的附加条件,即刘丽川、林阿福、潘起亮、谢安邦四人不可赦免。英国方面觉得清方的附加条件过于苛刻,难以从中斡旋,遂表示不参与招抚事宜。美国因为此时与日本发生外交交涉,也表示不参加招抚。因此,招抚一事仅剩法国参与。清政府对法国许诺,招抚事成之后将割松江地皮一块以为答谢。法国派4名官员进城向刘丽川劝降,结果遭到刘丽川的严词拒绝,法国方面招抚失败。

小刀会占领上海期间,发生了著名的“泥城之战”。

1854年4月,英国以“保障租界安全”的名义挑起泥城之战,美国表示声援,法国因为在沪没有军舰,未出兵参战,但对英美表示支持。泥城之战的目的是扩张英国在上海的势力范围,但客观上对小刀会是有利的。战斗前,英军通过侨民与起义军联系,要求起义军支持。饱受清军围困之苦的小刀会误将这一场战争看作是英美法三强对他们的支持。泥城之战中,起义军2000多人由上海县城西门、北门出击清军,英美军队则猛轰清军营盘,将其夷为平地。泥城之战中,清军10000余人,而英美军仅300多人,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清军半个小时却被英美军击退,英美轻易取胜。对于英美取胜的原因,英军总结说,“主要是受惠于叛乱军的意料不到的合作,围攻者对他们怕得要命。要不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结局会是不堪设想的。”(注:《上海法租界史》第119页。)泥城之战后,刘丽川致函英美法三强表示祝贺之意,英国方面表示不接受。

小刀会占领上海后,被清军四面包围,上海成为孤城,粮食、军火日益紧张。列强在宣布“中立”政策以后,英国方面宣布:“英国公民不论是参加中国的内战,或对交战者一方供给军火,与女王陛下政府所保持的政策和思想是相抵触的,破坏我们所坚决严守的中立政策。”(注:《北华捷报》173期,1853年11月19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347页。)此后不久,英国方面又宣布:“禁止任何英国侨民不得以军火卖给交战的任何一方,违者将从租界驱逐出境。”(注:《北华捷报》178期,1853年12月24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360页。)1855年1月17日,此时距小刀会失败仅1个多月,英国公使包令还布告英国侨民,要严守中立,不得参与中国内战。小刀会失败后,2月26日,清政府为庆祝上海县城光复,举行宴会,邀请各国驻沪领事参加。英国领事虽然受到邀请,但英国领事馆及其他人员均未出席。

由上可见,在最初招抚小刀会的问题上,英国没有参加。小刀会占领上海期间,虽发生了泥城之战,但是英国并未视此战是对小刀会的支持,所以不接受小刀会的祝贺。清军攻克上海县城,小刀会彻底失败,英国对清军的庆功宴会拒绝参加。可以说,从小刀会起义到最后失败,英国基本上是奉行中立政策的。因为英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显然是从大处着眼,此时最关心的是修约问题,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至于上海的得失与小刀会的兴亡暂时不在英国关心的范围之内。

美国的中立政策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起义当天,美国公使马沙利即开始为营救吴健彰而活动。9月9日,美、英两国领事派员乔装商人,将吴健彰及其家属从上海县城救出。25日,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访问刘丽川,详细了解小刀会的对外政策。

小刀会占领上海后,与美国发生了一些摩擦。10月16日,刘丽川致函英、美、法、葡等国,抗议美国将起义军缴获的清军枪械弹药移交清军,违背他们的“中立”初衷。22日,刘丽川致函英、美、法、葡、俄等国领事,谴责美国驻沪副领事帮助吴健彰复出并出售武器给清军。马沙利对小刀会的抗议置若罔闻,他根据在中国期间对太平天国和清政府两方面的了解,致函美国国务卿,主张维护清王朝统治,表示只有维护清王朝统治,才能维护美国在华利益。至于太平天国与小刀会,已经意在不言中了。

11月9日,美国国务卿就对华政策指示新任驻华公使麦莲,要求他代表美国支持英国关于修约的要求。必要时,对太平天国可以予以事实上的承认。1854年6月14日,麦莲致函美国国务卿,报告访问南京太平天国首都的情况。报告称,太平军既不信仰基督教,也不了解基督教,太平天国能够打败清王朝,但外国不可能从太平天国得到什么好处。麦莲给国务卿的报告与马沙利给国务卿的报告如出一辙,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放弃了太平天国。22日,麦莲照会清政府:“如蒙奏准,自当襄助中华,削平反侧。”麦莲在上海对许乃济、吉尔杭阿表示,美国政府愿意派兵“从上海起,一路剿办逆匪,开通长江”(注:《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卷第299页。)。

小刀会占领上海期间,美国虽然标榜“中立”,但对小刀会并不友好。在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取舍问题上,美国是站在清政府立场上的。因此,美国的所谓“中立”政策是向清政府倾斜的。美国公使根据美国政府指令,专意于修约问题,与英国一样谋求在华的最大利益。美国虽然站在清政府立场上,但对小刀会没有采取武力。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在小刀会问题上,美国确实是奉行中立政策的。

法国的“中立”政策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次年,英法对俄宣战。随着战事的进展,英法从各地调集兵力,在远东的兵力减少。英法认为,如果要动用上海的兵力,途径只有二种,一是让英法侨民从上海撤离,二是让上海交战的一方撤离。让侨民撤离,等于放弃租界,这显然不可能。那么,剩下的只有让上海交战的一方撤离了。法国政府决定让小刀会从上海县城撤退,这么一来,原来保卫租界的兵力即可调用了。

关于让小刀会从上海撤离一事,英美均表示支持。英美法三强一致主张劝降小刀会,但在具体做法上,英美与法国有些分歧。英美主张让小刀会在三强的保护下安全离开上海,撤退到南京。而法国方面则认为,小刀会如果拒绝投降,就采用武力将他们从上海驱逐出去。法国驻上海代理领事爱棠说:“我们有权利和权力对清政府的敌人说:你们妨碍了我们,你们断送了我们的商业,你们每天使我们的侨民有生命危险。九个月来,我们耐心地观察着你们的造反,在我们看来,它并没有任何政治性质足以使我们对它尊重或者爱惜,你们走开吧。”(注:《上海法租界史》第129页。)从爱棠的话来看,法国政府认为小刀会占领上海9个月以来造成商业的萎缩以及飞驰的流弹对侨民的生命产生了威胁。

三强经过协商,决定每一个国家派一个司令到上海县城向刘丽川劝降。6月27日、7月5日和7月7日,三国代表三次进城,但均遭起义军拒绝。三国代表退而求其次,于是要求起义军发布一个“禁止持械穿越租界”的布告,刘丽川表示同意。

起义军经与英国方面多次协商和修改,终于拟定布告。布告规定禁止起义军持械经过洋泾浜以北的租界地区。法租界当时在洋泾浜以南,布告遂引起法国强烈不满。爱棠说,布告不提法租界,“好像上海没有法国人的产业,没有法国领事馆,也没有法国兵防守似的”,认为布告是“对法国方面的侮辱”(注:《上海法租界史》第185页。)。法国要求修改布告,刘丽川拒绝,法国为此与英国发生不快,而对小刀会则产生了仇恨。

法国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决定向起义军挑衅。正在此时,清政府向法国求援,希望法国以武力协助清政府攻取上海。清政府为什么独独向法国求援而不向英美求援呢?因为在小刀会问题上,清政府觉得英美的态度与法国的态度不一样。英美软弱,法国强硬。法国为什么对小刀会持强硬态度,并且不惜公开撕破“中立”的面纱,接受清政府的请求,向小刀会叫板呢?

首先,法国在上海的商业远不如英美两国繁荣,法国需要保障的是法租界的利益,所以出兵帮助清政府的条件远不会多么苛刻。英美在武力进攻小刀会的问题上为什么不像法国那样积极呢?因为小刀会宣布保护商业和贸易,英美在上海的商业活动和贸易活动虽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清政府考虑到,如果向英美求援,英美可能狮子大开口,索价高昂。

其次,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一贯维护天主教的利益。在法国看来,无论小刀会,还是太平天国,他们信奉的所谓“上帝”实际上是对上帝的亵渎。

从小刀会起义开始与列强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中,小刀会与法国的冲突最多。而在与法国的冲突中,又以涉及天主教的原因居多。法国在上海县城南门外董家渡建有一座天主教堂,其周围居住着许多教民。小刀会起义,法国认为“这个天主教势力中心的利益显然受到了威胁”(注:《上海法租界史》第139页。)。1854年9月,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到上海,吉尔杭阿“直截了当地要求法国派兵力帮他制服叛乱军”(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第517页。)。布尔布隆同意了这一请求。法国只提出了两项在清政府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条件,一是提出对于松江天主教堂旧产的所有权;二是释放在陕西被捕的传教人方某。吉尔杭阿对这两个条件满口答应,于是双方达成共识。

布尔布隆在上海逗留两个多月,对中、法双方的合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法国立刻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辣厄尔称起义军在洋泾浜南岸建筑的炮台威胁到法国侨民的安全,限令起义军拆除,遭到起义军理所当然的拒绝。12月9日,辣厄尔派水手40余人,雇工200余人往南门,在武力保护下强行拆除炮台。起义军忍无可忍,与法军交火。

战争打响后,刘丽川向英美两国领事交涉,请求调解与法军的冲突,英美则劝他们向法国军队投降。12月14日,辣厄尔对小刀会发出正式开战的宣言,同时转告英美两国。在中、法军队的联合进攻下,小刀会归于失败。

综上所述,英美法三强的“中立”政策是有所不同的。在小刀会占领上海期间,英国因其注意力集中在修约问题上,基本上执行了中立政策。美国对小刀会虽有敌意,但公使根据美国政府指令,与英国一样专意于修约问题。美国中立政策虽然向清政府倾斜,但始终未对小刀会诉诸武力,所以可以认为美国也基本上执行了中立政策。

与英美相比较,法国极力维护天主教的利益。小刀会自己标榜是天主教徒,法国对异端的天主教不能容忍,“天主教教士对于太平天国的伪基督教所采取的新教的形式有一种特殊的反感,而上海的三合会却又自称是和太平天国有联系的。”(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第517页。)法国决定协助清政府向小刀会发难,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国是为保卫天主教、纯洁天主教而战,而并不是为了与清政府结盟。从小刀会占领上海开始,法国即与小刀会不断发生摩擦,并多次准备诉诸武力。在清政府的一再请求下,法国政府终于撕开虚伪的“中立”面纱,与清政府共同镇压了小刀会起义。

标签:;  ;  ;  ;  ;  ;  ;  

上海刀社与英美法三国的“中立政策”_小刀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