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法在社区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李秀英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2200)

【摘要】实验目的:验证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非常适合社区精神病例健康教育的思路与方法;实施方法:选取了北京市昌平区南口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密切接触的和具有护理职责的各类人员共60 名分别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观察组应用角色扮演法,对照组实行传统的讲授制方法,观察受教育者的评判性思维和对该方法的态度;结果:评判性思维测量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27,P<0.05),且观察组的受教育者均对角色扮演法来表征的疾病处置路径选择持肯定态度。结论:应用角色扮演法进行社区精神病人健康教育的实用效果非常显著,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值得推广应用,但怎么创设接近于真实的情境,以达到扮演行为与实际行为相一致的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社会精神疾病;健康教育教学;角色扮演法;实验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6-0867(2015)03-0137-02

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法最初是美国精神病学家于1960 年代创建的社会心理技术[1],它是基于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是通过情景模拟,要求其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的一种有效培训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通过要求被试者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来观察被试者的多种表现的方式,了解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由于它适用于某些具有操作要求的能力素质,一些健康教育项目采用了此方式方法。为提高社区精神病患者本人及家属、社区工作者、村两委工作人员、精神病院护工、片区民警等直接接触精神病患者的人员对该病的正确认识,提高受教育者解决问题和评判思维能力,以便为临床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及康复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精神疾病诱发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通过角色扮演法在社区精神病健康教育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对比等方面,探讨社区精神病健康教育中采用角色扮演法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北京昌平区南口社区60名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具体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 名研究对象提身份分别是处于稳定期的精神病人及其家属、朋友、社区工作者、村两委工作人员、精神病院护工、片区民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名,观察组男性32 名,女生28 名,年龄20-52 岁,平均年龄(35.9±1.14)岁;对照组男生35名,女生25 名,年龄20-54 岁,平均年龄(36.7±2.23)岁。两组受教育者在性别、年龄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受教育者均为自愿参与,均有着初步应对精神病人的知识,所有受教育者均了解本研究的方法、目的和设计。

1.2 方法

1.2.1 实验病例选择方法

所有病例选择均查阅了作者长期保存的南口社区6 名精神病人就医用药档案及和电话随访记录,依据Roy 护理模式选取临床病例,分别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癫痫患者狂躁症等病例。

1.2.2 健康教育教学及分析方法

1.2.2.1 观察组角色扮演法教育教学及分析过程

第一步,观察组的受教育者应用角色扮演法从不同角度对精神病例进行分析。把30 名受教育者根据身份或意愿分成六个小组,分别是患者组、同住家属组、日常朋友组、护工与社区医生组、诱导组、片警组。教学过程为期一个月,每周二次,每次2 小时。前两次主要是由教师讲授角色扮演法的概念、作用及在精神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各情景中不同角色应当承担的职责分工。其余课时的实验课程均是各类角色的具体行为与操作。包括各组自身与团队之间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精神病症情况的辨识和处置演练。

第二步、这是角色扮演法最为复杂和关键的一步,由笔者创设情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强化、测评教育效果。先随机从每个组中抽中一人,组成一临时角色扮演团队,测评考察精神病人病情复发时的应对情况。第一个团队角色扮演结束后,大家可以共同讨论,作者进行了总结点评,然后进行下一团队的角色扮演,共进行六个团队。进而总结制定出实施护理计划,提供整体护理,扮演场景的项目和内容是:

①场景一由患者组扮演:某具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出现了疲倦、易怒、睡眠不好、情绪低落等先兆症状时的自我辨认、应对及描述,对不同症状的药物功能的正确认识及自我处置技能演习;

②场景二由患者与同住亲属扮演:亲属帮助患者发现先兆症状并判断出严重程度的等级,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疏导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并记录先兆症状频率表,每日正确填写药物计划表,症状严重时联系治疗师等;

③场景三由患者与日常朋友扮演:对患者的不同言行及认识能力的变化作出精神疾病类型的判断;

④场景四由患者与护工、社区医生扮演:预约复诊,掌握预约及复诊的沟通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相关预案等:制定回归社会计划表,评价应急计划表的制定质量及实施效果;

⑤场景五由患者、亲友、护工、社区医生扮演:亲友、护工、社区医生辨识持续症状的各种表现形式,找到并有效地运用处置持续症状的技能;

⑥场景六由患者与诱导组扮演:创设诱发影响康复的不同情境,并观察各团队对诱发因素的应对方式的选择、坚定性、技巧及执行效果。

⑦场景七由患者、家属和社区民警组扮演: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致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民警与监护人、民政、卫生等部门加强协调与管控,对有严重暴力倾向的患者进行依照法定程序强制收治,同时保障相对人的救济权等。

第三步,在角色扮演法开展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估。详细观察记录参加教育的患者病情有无变化,服药的情况及副反应,是否被迫停药等方面的随访工作。 并对病情处于稳定期的患者是否参加了读报、书法、下棋、唱歌、听广播、料理家务等回归社会技能的活动及各项活动的计划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得当,也进行监控记录[2]。

1.2.2.3 对照组受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及分析过程

第一步、健康教育教学过程:对照组受教育者一直使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来开展健康教育与病例分析。同样将30 名受教育者分成六个小组,学习期也是一个月,每周二次,每次两课时。前两节课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认识针对精神病人的应对处置护理程序的组成要素和关键点,以及如何使用相关的程序进行病例分析。

第二步、病例分析与处置过程。遇上病例需要分析时先让学生单独进行,然后再分小组展开分工与合作。在小组合作分析阶段,由作者创设上述观察组第二步中的不同情境,由各小组首先阅读分析病例资料,然后组织讨论,依据程序评估资料,制定处置护理计划,同时标出处置护理目标及预期效果。作者选择一组来讲解其组内分析病例的情况,任务实施后,由作者总结点评。

第三步、观察记录效果。同观察组的第三步,展开随访,进行监控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1.3.1 评判性思维测定

由作者进行引导和总结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评判性思维培养,教学前后均使用评判性思维测量表(CTDI—CV 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两组受教育者的评判性思维进行测量主要包括:开放思想(O)、寻找真相(T)、分析能力(A)、批判思维信心(C)、系统化能力(S)、认知成熟度(M)和求知欲(I)等维度,每维度含十个项目,使用6 分制,得分越高其赞成度就越强。得分在280 分及其以上表示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呈正向,小于350 分表示其倾向度较强,小于210 分表示态度倾向呈负性,于210 只280 分间表示倾向性不明显。

1.3.2 角色扮演法对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评价形式

使用调查问卷形式对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分析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运用标准差(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 检验,所有数据均用百分数表示,P<0.05 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教育者的评判性思维测量情况

观察组受教育者学习前后的评判性思维测量中,除分析能力和开放思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t=0.998,1.7596;p>0.05),其余各项维度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学生则除求知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7,P<0.05)外,其余各项维度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教育者各项维度测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受教育者(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2.2 受教育者对角色扮演法的教学评价情况

通过向观察组受教育者进行关于角色扮演法评价的问卷调查,30 份问卷的调查结果中,各项指标的态度值均在3 分以上,此结果表明观察组受教育者对角色扮演法教学的态度非常肯定,具体数据见下表2.

表2 观察组受教育者对角色扮演法教学的评价状况(n=30)

3. 讨论:

传统的精神病人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该方法不能很好的突出显示出社区的各个主体对各项处置护理措施的首要职责、沟通技巧以及各治疗措施所适用的阶段与情景,致使受教育者制定的处置护理计划脱离社区精神病人实际状况及特殊需求[3]。此外,不能帮助精神病人在实操中对复杂病例信息进行分类组织,进而很难对患者进行整体把握,不能对患者制定出个性化处置护理方案。社区精神病人的护理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情形需要实施服药护理、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家庭环境护理等家庭护理措施和卫生、社区、家庭、民政、公安等多个机构的分工参与[4,5]。角色扮演法的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在帮助不同的人们从自身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专业化水平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有效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角色扮演法,受教育者的评判性思维测量中,观察组受教育者各维度的评分均有明显提高,除分析能力和开放思想之外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教育者的评判性思维测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受教育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27 ;P=0.0281)。本研究中,受教育者能够对复杂病例信息进行全面捕捉并重点锻炼了其实操技能,制定出符合患者实际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增强了受教育者参与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加深了受教育者对精神病人病理知识的理解,使其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自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由调查问卷可知,观察组受教育者对角色扮演法应用于精神病人健康教育教学均持肯定评价态度,并均表示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常用角色扮演法;同时,调查问卷结果还显示,受教育者普遍认为此方法对情景的创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否则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扮演,这与其它研究的结果相当一致。由此可见,应用角色扮演法进行社区精神病例的处置护理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有利于将精神病人的保健护理知识传输于家庭和社区,实施于患者,达到预防和康复的目的,值得我们推广应用。但如何创设接近于真实的情景,提高扮演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章志光,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80.

[2] 邹燕梅 社区精神病人的康复护理进展 中外健康文摘 2012年第40 期

[3] 潘茜, 王哲, 井欢, 王莹, 高原, 于丹. 新医学模式下病例分析在护理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J]. 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1(02):24-25.

[4] 赵桂霞 张振文 对社区病人开展健康教育的尝试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2005 学术年会论文

[5] 李桂珍 影响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庭服药护理的因素与对策,中国健康月刊 2012 第6 期

论文作者:李秀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7

标签:;  ;  ;  ;  ;  ;  ;  ;  

角色扮演法在社区精神疾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李秀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