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_李丹丹

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_李丹丹

李丹丹 重庆市江津区向阳小学 402260

摘 要: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政治方向与思想品德,强调教育的政治性功能,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和综合素质培养,这显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称。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探索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培养合格人才的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 教育 校园文化

一、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意义

学生在儿童时期对人的苦难、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此时培养他们这方面的品质最为有效。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因此,加强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小学校园“爱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层次参差不齐;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千篇一律;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缺乏特色与活力;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内涵,成效不大;校园体制建设不够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校园文化生活潜课程缺乏有效认知。

三、小学校园“爱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1.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组织校园文化建设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深层地研究本校实际,动态地构建校园文化脉络,提升、规范校园文化,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的一件大事。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之下,学校在原有的优秀文化基础之上更应当发扬以爱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需要更高层次的引领以及鞭策,因此也更需要构建一个积极开放的文化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校园“爱文化”的构建能够为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助力,树立起一面以爱为核心的精神旗帜,引导小学生形成崇尚真善美的,崇尚积极健康文化的理念,形成“教真、扬善、育美”的教风,“学真、悟善、行美”的学风,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校园“爱文化”人文土壤的培育

环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更要突出“软”环境的培植,在学习创新、技能实践、文体竞技、团队精神、思想导向及生活等方面要营造出良好成长环境。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是从大型的教学楼群的外观建筑、设计,还是细至校园、班级环境的布置,或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装备上,都首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其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致力于爱岗、爱生、爱学的教师文化来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增强育人效应。学校还在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致力于活动特色的发展,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文化就是“以爱育爱”的双主体育人理念。

3.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4.校园文化研究与实践成效并重

(1)重视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基础教育研究者及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一定要调整思路,更新观念,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尽快出台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及实际指导意义的比较完善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评估体系及实践模式。江津区各小学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工作,校领导紧跟教育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创新,不断钻研教育路径,强化了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其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从而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2)重视校园文化的实践成效。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职代会、学生会及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的作用,齐抓共管;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考核评价,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结语

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该教育类型并非是单向的教育行为,而是一种双主体的教育形式,通过逐一感染来传递爱心,实现共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新教育之梦[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2]赵伶俐 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5)。

论文作者:李丹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  ;  ;  ;  ;  ;  ;  ;  

以爱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_李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