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启发人的真实文学”:切尔尼谢夫斯基“做什么”的导论?_文学论文

“教人启发人的真实文学”:切尔尼谢夫斯基“做什么”的导论?_文学论文

“教导人、鼓舞人的真正的文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推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文学理论家。1828年7月24日诞生在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牧师家里,14岁进入当地正教中学后开始接触别林斯基(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赫尔岑(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著名作家、政治家、哲学家、革命活动家)的论文,1846年考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通过接触进步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成员、研究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费尔巴哈的著作、关注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思潮,终于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革命的社会政治观点。

后来,无论是在萨拉托夫中学教书,还是到《现代人》杂志担任政治评论栏负责人,甚至1862年被沙皇政府逮捕关押、1864年遣送西伯利亚服苦役直到1889年10月29日因脑溢血去世,他一直不顾生活的艰难、疾病的困扰乃至警察的监视,以惊人的毅力,紧握手中笔坚持战斗,写下了长篇小说《怎么办》等名著,被誉为“文学中的普罗米修斯”(普列汉诺夫),“教导人、鼓舞人的真正的文学”(列宁)。

《怎么办》是作者狱中所作,总共只写了一百多天(1862年12月至1863年4月),在《现代人》杂志(1863年3、4、5月三期)上连载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沙皇政府追查责任,撤销了负责检查该杂志的检查官别凯托夫的职务,并严禁出售该小说,直到1905年才解禁。

作者以艺术的手法回答了经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的俄国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只有采取革命手段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

小说有一个副标题——《新人的故事》。“新人”主要指平民知识分子。平民知识分子的出现是农奴制度崩溃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作家写了两类“新人”:一类是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等普通人中的“新人”,一类是拉赫美托夫、穿丧服的太太等“新人”中的“特殊人”。为了表现“新人”是在怎样艰苦复杂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作者用了一定篇幅写了旧世界的代表,如女主角薇拉的母亲玛莉亚·阿列克塞夫娜、贵族斯托列希尼科夫和他的酒肉朋友们、“有教养的要人”等。

薇拉等人出身寒微、多历生活忧患,他们对自由热烈追求,对人的尊严极为尊重,完全凭着本身的刻苦努力,才在荆棘重重的社会里为自己开拓出一条道路;他们求实,崇尚科学,不喜浮夸,办事从实际出发,讲话解决实际问题。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是医学院大学生,不只把医学作为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利用医学为社会服务,而薇拉在朋友们协助下创办了缝纫工场,在生产、消费和工资方面采用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工场使得先进思想在群众中普及,从而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的一种有效手段。

“新人”对个人感情的处理也不同凡俗。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两性关系的问题至关重要,许多作家都涉足过三角恋爱的主题,在不容许离婚的社会背景下,这个主题几乎总是以悲剧来结束的。《怎么办》却提出了一个理想的解决办法,薇拉爱上了丈夫罗普霍夫的朋友吉尔沙诺夫(因为罗普霍夫是在薇拉被迫嫁给阔少爷斯托列希尼科夫而要自杀时以假结婚方式将她救出苦海的,为此牺牲了前途,但感恩不是真正的爱情,以理性迫使感情毕竟不是感情的自然发展,因而问题的产生是自然的),产生了真正的爱情。当薇拉意识到这可能令罗普霍夫痛苦时,便竭力鼓起热情去爱丈夫,而吉尔沙诺夫也主动疏远了同薇拉的联系。罗普霍夫觉察出这种变化后便竭力促成这场真正的恋爱,一方面要吉尔沙诺夫继续来往,甚至亲自去请;一方面向薇拉表示:“凡是使你幸福的事都叫我高兴。”罗普霍夫以假自杀退出三角关系,使周围人相信他已不在人世,然后秘密出国。薇拉拿到前夫故世的证件,同吉尔沙诺夫正式结婚。随后,罗普霍夫化名毕蒙特回国,娶了薇拉的女友卡杰琳娜。此后两个家庭始终保持着友好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新人”富于自我牺牲精神。

“新人”还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也有切实的行动;有专业爱好,对艺术也有浓厚的兴趣。罗普霍夫喜欢弹钢琴,吉尔沙诺夫喜爱音乐,薇拉更是出色的歌手和琴师。

尽管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薇拉是正直忠实的民主主义者,也有着其他许多优秀的品质,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对劳动者的合作组织——缝纫工场抱有希望,不能放弃用和平方法达到社会主义的幻想),他们不可能领导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革命运动,于是,“新人”中的“特殊人”拉赫美托夫出现了。

拉赫美托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正面人物的最高典型,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职业革命家形象。用蒋路先生的话说,罗普霍夫等普通的“新人”同他比起来“就像一座简单平常的房子之于宫殿一样”。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但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为了迎接革命高潮,他学习革命理论,钻研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自然科学专著;他身体力行,培养自己的革命意志,参加各种劳动,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生活,力图和人民打成一片;他处理了自己的田庄供八个青年读大学;他练习接受各种刑罚的考验,以锻炼自己能在未来经受得住反动政府的迫害,他放弃了爱情,以免给另一个人造成生活上的不幸。他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又不是独来独往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相信人民,认为他们是革命主力,同时,他又要把他们的自发力量提高一步。拉赫美托夫的这些品质反映了一个革命者的精神面貌。尽管这样的人物很少,但他们代表了未来,代表着新生的社会力量,是非常典型的,诚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的那样:“在每一个出色的俄国革命家身上,都有过许多拉赫美托夫气质。”这确实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成功之所在。

如果说上述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怎么办》在人物描写方面的成就的话,那么《怎么办》在情节结构方面的成就同样不容低估。作者把薇拉置于作品的中心,通过她逐步引出普通“新人”和特殊“新人”。其中,薇拉的四个梦预示着情节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个梦预示着薇拉的得救;第二个梦表现薇拉新的精神追求,预示她将组织劳动作坊;第三个梦写她对纯洁的爱情的向往,预示薇拉的真正恋爱和第二次结婚;第四个梦是关于妇女问题的历史性的阐述,预示着妇女的真正解放是在社会的彻底改变之后,从而展示了光辉未来的美景。这些梦的描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至为重要。在全书的构架上,作者把情节高潮(罗普霍夫的神秘的假自杀)安排在卷首,先声夺人,同时也避开了检查官的注意。

作者长于思辩,经常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插入各种社会、政治、哲学、经济等问题的议论,充满了政论性语言,名言佳句如缤纷之落英,俯拾即是,启人睿智。

《怎么办》从诞生至今已逾百年,时间不仅没有磨蚀去它的光辉,反而使它愈发地光彩夺目。它已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它仍在“教导人、鼓舞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值得当代中学生一读。

标签:;  ;  ;  ;  ;  

“教人启发人的真实文学”:切尔尼谢夫斯基“做什么”的导论?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