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张东论文_ 张东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张东论文_ 张东

张东

(靖远县三滩镇卫生院药剂科;甘肃靖远730615)

【摘要】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类药物、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几种,充分地掌握以上几类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对于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次以下就主要对抗菌后效应(PAE)和药物代谢动力学(PK/PD)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抗真菌类药物、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几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抗菌药物;抗菌后效应;药物代谢动力学;给药时间;药效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2-0013-01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功不可没,应用意义极大。但是随着当前抗菌药物种类越来越多,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导致临床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从而给患者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1]。究其原因,导致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对抗菌药物的药理学机制缺乏深入地了解[2]。其中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之间的关系是抗菌药物药理学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3]。因此,深入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之间的相关性,是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的一项重要保障。笔者以下就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1.抗菌后效应(PAE)和药物代谢动力学(PK/PD)影响机制

PK/PD是在对抗菌药物疗效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4],其中的PD主要反映的是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而PK/PD则主要反映的则是药物的杀菌作用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在抗菌药物疗效评估中占有重要的[5]。而PAE反映的是抗菌药物的抑菌作用时间[6]。

2.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

2.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

β-内酰胺类是临床上应用频率极高的一类抗菌药物,最常用的主要有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吡肟等,这几种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整个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属于一种时间依赖性药物,当其血药浓度达到MIC的4—5倍时,其杀菌能力就会达到饱和状态;当其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MIC的40%—60%时,其抗菌活性效果最佳[7]。其中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其在应用过程中,一般来说其用药频率保持在每日3-4次,而头孢曲松在应用过程中,则可以减少用药频率,一般每日用药1次即可。但头孢曲松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不能够与含钙的溶液同时使用,否则会影响其药效的发挥。

2.2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

喹诺酮类也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较高。与β-内酰胺类不同的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即随着其药物浓度的升高,则其抗菌效果也会随之增强。且这类抗菌药物的PAE均较长,并且其PAE会随着其药物浓度的增加和增大,但在这一过程中,其不良反应风险也会随之升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鉴于此,对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在使用过程中要对其剂量进行合理把控,目前临床对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一般保持在每日1-2次,且明确规定禁用于小于18岁的儿童。

2.3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同,也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其在机体内的PK/PD特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这类药物的PK/PD进行评价时是无法使用统一的参数进行的。临床上最常用的大环内酯类主要有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这两种药物均属于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在其血药浓度从峰浓度下降的过程中,能够与MIC叠加PAE,其临床治疗效果会得到显著的延长,对于这类药物的用药,一般来说为每日1次。

2.4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

氨基糖苷类也是一类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物,并且其具有首次接触效应。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方法为每日1次。为了避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首次接触效应,可以在不改变用药剂量的情况下,将单次给药分成多次给药,这样的给药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其首次接触效应,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缩短药物与细菌之间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其耐药性,提高临床疗效[3]。

2.5 常用抗真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唑类、多烯类及氟胞嘧啶类等,其中两性霉素B是浓度依赖性药物,其用法为每日1次或者是每隔2—3d1次,以静脉注射为主要给药方式,这类药物的PAE较长。而唑类是时间依赖性药物,其用法为每日1次,以静脉给药或口服给药为主要给药方式,用药过程中需保持其AUC/MIC值大于20[8]。氟胞嘧啶类也是时间依赖性药物,用法为每日4次口服,或者是每日2—3次静脉滴注。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类抗菌药物,非常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掌握其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之间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根据其最佳给药时间、PAE参数、PK/PD等各项指标,制定科学的给药方案,从而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用药水平,保证合理用药,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毛明冬.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与合理选择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19(01):23-23.

[2]徐虹.试述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合理应用原则[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18(05):34-35.

[3]程远丽.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原则与合理选择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3(10):1832,1836.

[4]张艳.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原则与合理选择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1(15):212-213.

[5]冯秀芹.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原则与合理选择[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4(07):130-131.

[6]李爱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2):25-27.

[7]闵旭东.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J].当代医学,2013,6(30):142-143.

[8]万忠林.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146-147.

论文作者: 张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  ;  ;  ;  ;  ;  ;  ;  

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的相关性张东论文_ 张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