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施教让小学数学教学中变“学”为“做”论文_赵玉珍

巧妙施教让小学数学教学中变“学”为“做”论文_赵玉珍

甘肃省临夏市甘光小学 赵玉珍 邮编:731100

【摘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实现对其思维能力的锻炼,并且使学生能够运用其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实现对现实中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对于小学教育而言,通过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学习,能为学生日后的高阶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数学基础知识实现扎实地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氛围、设计巧妙、优化课堂、

一、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眼神,甜美的语言,饱满的情怀,处处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还应有三个特许:一、当学生集中力基本集中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有自由的坐姿,不必要使学生正襟危坐,造成生理疲劳。二、当学生课堂上有疑问时,可以不举手就直接发言,这样能随时捕捉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三、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并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这样会激起学生说得更多更好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地探索和思考,并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新知的性格特征。

二、设计巧妙的教法,使学生能“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创设富有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孕育而生。如我在讲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棉田占耕地面积的3/5,耕地面积有多少公顷?读题和画完线段图后,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线段图所表示的题意,而这样设问:“看着线段图,谁能把这个图所表示的题意说出来,仔细观察,试试看你能说几种?”学生立即陷入思考之中,不一会儿小手唰唰地举了起来,除了书本上叙述的“已知耕地的3/5是45公顷,求耕地面积是多少”外,学生又说出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是45公顷,求5份是多少公顷”,这样设计,学生不仅凭图能“做”,则激活了思维,也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结果这个例题没有拘泥于课本中的一种解法,而想出了多种答案: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问”的机会,使学生想“做”。

善不善于提出问题,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尺度。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生“怎样问”上下功夫,努力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想“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好心理准备。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3/4=6/8=12/16一组等式的引导,学生总结出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没有直接否定学生总结的不完整,而是让学生与课本对照,看后学生纷纷举手,“为什么要加‘同时’两个字”,“为什么要‘零除外’”,此时我诱导学生自己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试试看,谁能回答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于是学生们又开始了讨论验证,最后他们自己解决了这些问题。这种勇于思考,能提出自己有独特见解的问题,其中就蕴含着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精神。

四、提供猜想条件,使学生敢“做”。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大科学家牛顿曾讲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发现。”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例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出示了这样一组分数:3/51/77/83/1511/16,并让学生把它们化成小数。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自觉地把上面分数分为两类:并个个大胆猜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分子有关;不,是与分母有关!尽管学生的猜想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首要的是敢猜,所谓的创新正应体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然后,再通过提供一组分数,3/85/402/57/125/6……让学生自己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猜想———论证”的思考方法,而数学乃至科学往往就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广阔的领域。

五、激发争辩训练,让学生争“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争先”“求胜”的心理,当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不断使用“他的说法对吗?”“谁还有更巧妙的方法”等语言去激发他们争着去“做”。例如在学习对称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吗?同学们有的说三角形没对称轴,有的说有一条,还有人说有三条,各自阐述自己的见解。李明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拿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说:“你看,这不是一条对称轴吗?”王达不甘示弱,为了驳倒对方,他拿出一个等便是三角形,它不是有三条对称轴吗?王冰拿出一个一般三角形说:“你看这不是没有一条对称轴吗?”三人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因势利导,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不要盲目的一概而论?面对这样的争辩,学生的大脑必是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争论激烈时,思维达到白热化状态,智力则能达到平时难以进入的超常状态,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六、优化课堂练习,使学生会“做”。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形式上要新颖多样,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乐做、会做。如“找朋友”、“走迷宫”、“数学医生”、“开火车”、“夺红旗”等。第二,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些多余条件或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学得有个性、有创新。在应用题的选材上,应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体,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我采用对话的形式让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年龄,我告诉学生他的年龄是老师的1/3倍,请学生利用这两个条件编一道今天学习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以及更坚定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使课上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实现对班级学生的全方位覆盖,以便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帮助学生在其现有数学知识基础之上取得进步,进而使学生实现心智与知识的最大化提升,这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达成素质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

论文作者:赵玉珍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0

标签:;  ;  ;  ;  ;  ;  ;  ;  

巧妙施教让小学数学教学中变“学”为“做”论文_赵玉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