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的迫切课题--对我国老年人教育的几点思考_老年教育论文

终身教育的迫切课题--对我国老年人教育的几点思考_老年教育论文

终身教育的一项紧迫课题——关于我国老年教育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紧迫论文,课题论文,老年论文,终身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问题历来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人口老龄化是当代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口发展的重要趋势,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则是社会老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不平衡,有的知之甚少,有的存在认识的误区。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作一简要阐述,以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注意,并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我国老年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工业化国家,因而,发达国家对老年教育事业重视得最早,发展也较迅速。目前,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已形成了若干较为稳定的类型:1.老年人上正规大学的模式;2.大学举办老年大学模式;3.专门为老年人举办大学的模式;4.“退休村”模式,即在大学附近兴建“退休村”供老年人居住并就近学习。此外还有其他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例如,日本许多地方建立了多学科的综合性的“长寿学园”;从80年代起,德国越来越多的“白头翁”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在汉堡,800名50岁以下的学生在校注册,法兰克福的歌德大学有1500名银须白发者自愿旁听“充电”,学习生态学、营养学、社交学等;美国不但重视举办专门的“白发大学”,而且经常举办“白发讲座”,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求知欲望。

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起步较迟。1983年山东省成立了全国第一所老年大学,1988年成立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近十几年来,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1995年不完全统计,我国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已发展到6000多所,在校学员50多万人,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网络化程度之高,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但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不但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老年人口的大国。我国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由于生育率下降,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举世屈指可数。在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中,通常被认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很可能被中国赶上并超过。“八五”期间,我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3.37%,大大超过了同期总人口平均增长1.19%的速度。199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2亿,占全国总人口近10%;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2亿之多。今后,将以每10—13年增加1亿老年人口的速度递增,到2040 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大关,占总人口的27.8%。 一支庞大的老龄化人口大军正浩浩荡荡进入我们的社会视野。据多方面预测,我国在世纪之交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另一面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老年人口文化基础很低,1987年,60岁以上人口的文化指数只有2.00,这使老年教育在我国显得尤为必要。199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受到教育的仅仅50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0.43%。这就是说,全国99.5%以上的老年人,难以获得“老有所学”的正常权利和稳定机会,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老有所为”,也影响着他们的“老有所乐”,影响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逼近,老年教育问题将更加突出,应当引起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足够的关注。

“任务本身只有在条件具备的历史阶段才被提出。”当代社会老年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深深扎根于老年阶段的特殊需要及其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内在联系之中,也正因为如此,老年教育一开始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显示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1996年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精神,逐步形成良好的尊老敬长的社会风尚,为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创设必备的宏观环境。在老年人生理的和心理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中,“老有所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它能够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提升“老有所乐”的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老有所学”促“老有所为”为目标,把老年教育事业纳入地方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要协调好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好本地老年教育的发展计划,有计划地分步推进。要建立健全老年教育的指导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工作。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扶持老年教育事业,帮助排忧解难。只要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就一定能有一个大的发展。

二、现代社会老年教育价值

老年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源于整个社会对老年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老年教育既具有一般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也具有其他教育没有或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有利于发挥老年群体智力资源的作用。

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决议指出:“全世界要认识到寿命延长是一项生理上的成熟和一种进步的象征,并且认识到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而非负担,因为他们以其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作出价值无比的贡献”。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实践智力”并不因年纪大了而受破坏,它可以继续运用和发展。因为人体的大脑皮层约有140 亿个神经细胞,其贮藏信息的容量,估计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多倍(该图书馆藏书约1000多万册)。人脑庞大的细胞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百分之几的细胞在工作,其余都以“劳动后备军”的身份处于“待业”状态。生理学还告诉我们,人脑左右两半球的发展并不平衡,当左半球在进行高级神经活动时,右半球还没有发挥它的功能,反之亦然。如果双管齐下,同时开动,互相配合,会使记忆力和理解力出现异乎寻常的表现。此外,随着人的寿命延长,人的智力释放期也会相应地延长。社会老年人的比重增大,一方面会增加社会的赡养负担,另一方面也标志着社会智力库的积累增多。通过教育手段有效地开发这些宝贵财富,不仅可以减轻国家和社会的负担,而且可以创造可观的社会财富。

从我国的实际看,目前我国实行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退休的制度,在平均预期寿命71岁的条件下,每个人在退休后还有11~16年的生命期,而60~69岁的低龄老人占绝大部分。这些老年人口群体中,知识人口趋多,知识层次趋高,特别是教育、科技、卫生等战线退下来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十分宝贵的智力资源。他们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长处和优势,又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他们渴望为社会、为人民继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据调查,大多数在职者都希望推迟退休年龄,或者根据个人实际实行弹性离退休制度,不少离退休职工则希望再就业,继续参加社会活动。事实上也确有不少老年人,人离心不离,身退心不退,通过再学习、再就业,为本单位或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这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部分老年人口群体的“第二次人才资源开发”。

第二,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老年人闲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人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人不但需要温饱,而且在解决温饱以后,更以自我发展与完善作为一种高尚的享受,教育正具有满足个体这方面享受的功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现代社会的老年人不必再为基本的物质生活而担忧,这就使精神方面的内容成为他们的优势需要。现代精神文明既是全人类的财富,也是老年人的财富,老年人需要也有权利享受这些成果,享受宪法以及老年法、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的权利,满足自己增长知识、增添快乐、抗衰益寿、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需要,成为健康、上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老年人。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之后,拥有宽裕的闲暇时间。因此,如何以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来充实离退休的时间空白,不仅是老年人个人的事,而且涉及到社会治安、社会文明。闲暇生活的内容和质量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社会学家甚至认为:“改变了某个民族的闲暇品性就可以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个性和这个民族的效率。”(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 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不可替代的条件,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迫切要求。

第三,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也是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老年教育既是老年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成人教育的特殊形式,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健全了从幼教、小学、中学、大学到各种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尚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把它局限在对劳动适龄人口的扫盲、科普、职业培训和科技知识更新上,而对作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年教育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现在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精辟地指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而终身教育的目标则是建立学习化社会。所谓学习化社会,指的是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人人是学习之人。如果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终身教育体系就缺少最后一个环节,学习化社会也就无法实现。可见,老年教育的发展对积极推进和完善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组成部分。

第四,老年教育可以抗衰益寿,促进老年人自身完善。

人的自我完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这同样是老年期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史书,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曲,有序曲,有展开,有高潮,有结局,其中结局部分留给人的印象尤深。晚节问题甚至构成了生命的大部乃至全部的意义。可见,老年期是人的自我完善和圆满结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健康的老龄化”的概念。目标是:不仅延长人类的日历年龄,而且改善人类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和独立生活寿命更长。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发挥老年教育的功能。科学研究表明:老年教育可以延缓人的衰老。老人勤于用脑,不仅能保持年轻时的记忆力,而且智力还会有所提高。因为旧的大脑神经细胞神经根,在新的刺激下能够萌发出新的神经。而且,勤于思考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脑神经从而得到良好的保养,大脑不会早衰。与此相反,大脑受到的刺激越小,衰老反而越快。科学家们还认为,勤于用脑的人,他们的脑细胞发展将更加完善,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从而延缓脑细胞老化的过程。人的智力发展曲线表明,老年人尽管“流动智力”即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有所减退,但“定型智力”(亦称“结晶智力”)即运用一生积累的知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缓慢增长的趋势,可一直延续到80岁。这往往是老年人比年轻人在学习方面具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共11人,其中60岁以上的6人,占54.5%。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老年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同时,老年教育有助于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人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人的身心健康当然也同时需要自然作用与社会作用的统一。对现代人来说,社会信息对人体和人的心理刺激的强度与频度,均远甚于自然信息。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和文化内容与模式,往往对人的身心发展、身心健康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和作用。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当代老年群体存在着若干心理失衡现象。我们知道,人的一生,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再到壮年的过程,是伴随着蒸蒸日上的成长自然实现的。而从壮年到老年情况就不同了,人们从紧张工作到离岗休息,从实践者、奋斗者到旁观者、评论者,从集体生活到离群而居,新的环境决定了他们新的心态、新的矛盾。一方面,“所有的老人都比孩子更眷念生活,都比年轻人更舍不得摆脱。”(卢梭:《漫步遐想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另一方面,既有地位和权力的失落,又有各种因素对实际生活的影响,还有对某些社会行为失范而产生的困惑和焦虑,传统的心理定势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怀旧心理和回归情绪,以及因丧偶、子女分居等原因产生的孤独感、空虚感,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药物能够完全解决的,而精神因素却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如一位先哲说过的那样,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苦。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影响人健康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力各不相同,其中遗传因素占15%,医疗条件占8%,气候条件占7%,而60%的因素取决于自身。在人自身的诸因素中,教育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程度高的人,一般比较达观。教育能使老年人不断接受新信息,吸取新营养,以科学理智和乐观大度的态度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看待自己;教育能够发展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陶冶思想情操,增加生活情趣,保持健康乐观情绪,永葆革命青春;教育能使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对改革开放、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继续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教育也能使老年人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实现健康老龄化。

三、根据老年教育的特点,积极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

老年教育既具有教育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若干特点。揭示和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促进我国老年教育事业按照自身规律健康发展。

学习动力的双重性。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一方面,不少老年人将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出现冲刺式的“终末激发”,迫切希望以各种知识信息完善自己。“老牛自知夕阳短,不须扬鞭自奋蹄”,就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这种可贵的积极性、自觉性,无疑是推动老年教育的最有力的内在动因,值得我们充分发挥和利用。另一方面,也会有些老年人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认为“干了一辈子的工作,现在该歇歇了”,甚至还会有少数老年人产生各种悲观心理,这些都是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障碍,是需要我们加以转化的因素。只有建立在“我要学”的基础上的老年教育,才能有效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闲适性。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在老年教育中,功利主义价值从首位退居其次,非功利的理想价值升居首要位置。对于作为受教育者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接受老年教育,基本属于超出求职谋生这一基本需要的高级需要。“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人们在这种满足中“有时会更加迷狂、心驰神往,体验到更加高级的‘幸福’。”(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17页、63 页)老年人接受这样的教育,具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闲适性。各地老年教育的实践已表明,老年人接受教育,不为高分,不为名次,不为文凭,不为晋升,而主要是为了自我实现的满足,这是一种没有外界压力、没有思想负担的教育,是名副其实的“愉快教育”。老年教育的这一特点,要求老年教育从内容到方式、方法,都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灵活性,为老年人喜闻乐见。

多样性。首先,我国老年学校教育的性质,既是一种教育事业,也是社会老龄工作的组成部分;既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又应贯彻老年工作的宗旨。它是向老年人群体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成人教育,它是帮助老年人开创健康、快乐、上进、有为的晚年生活而进行的颐养康乐与进展有为相结合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是满足人的本性需求的教育。人的本性具有无限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一般要到离开社会必要劳动之后,即到了老年阶段才更可以自由展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过这个范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页)。 当老年人从工作岗位和社会所赋予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他就突破了强加于他的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他将拥有足够的自由,足够的闲暇。他不必再受特定的学习范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项目上完全地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志,今天学习这些内容,明天学习那些内容,上午读读哲学书籍,下午练练书法,晚上看看怎样养花,尽管他并不打算成为哲学、书法家或花工。这些千差万别的兴趣爱好,决定了老年教育的多样性。其次,老年教育对象的文化水平悬殊,因而,老年教育实际包括了从扫盲到博士后的所有教育层次。而且,老年人居住分散,体质相对不如中青年人,不宜走远路,更不宜走夜路,只有小型化、分散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老年学校,才能满足各种不同情况的老年人的求学需要。

要从老年教育自身的特点、规律和本地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老年教育的办学模式、规模、教学内容、管理机构,因地、因时、因校制宜。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普及并逐步提高,要特别强调多样化,不能片面追求正规化,更不应追求高、大、全。要适应老年人教育需要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的特点,提供尽可能大的选择范围。电大、函大、自学考试等教育应向老年人开放,应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乡镇成人教育中心的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社会教育机构的资料、信息、咨询等功能,充分发挥大众媒介工具的优势。此外,可以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非正式学习小组、送教上门等特殊的形式,还应积极支持老年人自学,为其提供必备的自学条件。要建立一支热爱老年教育事业的专业队伍、兼职队伍,同时,应充分发挥老年同辈群体的作用,提倡能者为师,互教互学。

要在发展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科研,综合应用多门学科,尤其是与老年学相关的学科,指导老年教育的实践,使之在实践中获得长足发展,共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学体系。

标签:;  ;  ;  ;  ;  

终身教育的迫切课题--对我国老年人教育的几点思考_老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