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学术硕士论文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能力论文,培养模式论文,硕士论文,为核心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专业硕士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3年录取人数已突破22万,已占硕士生录取比例的40%,到2015年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将达到1︰1。专业硕士教育将要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培养经验不足,这就带来了诸多培养问题,面对未来,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到解决之道,本文将以培养模式为着眼点进行探讨。

      一、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硕士教育大而不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亟须提高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专业硕士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规模上来说,近5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年均增长近33%,2015年招生将达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从门类上来说,目前的39种专业硕士,涉及经济管理、理工、法律、社会、农医等多个学科和方向,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从培养类别而言,已形成了全日制培养和在职培养相互补充的培养格局,2010年以来,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张,全日制学生比例也大幅增长,一举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以在职培养为主的培养方式。从社会认知上说,专业硕士教育是最近几年备受关注的研究生教育话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专业硕士概念已逐渐被社会大众所认知。这些,都为促进专业硕士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虽然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在规模和门类上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专业硕士教育尚未做强,并未形成良好社会认可,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的调查,专业硕士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为61.9%,低于学术硕士。[1]在笔者针对MBA/MPA的研究中,12所不同地区不同类别高校回收的626份问卷显示,专业硕士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为59.1%,对教材的满意度只为46.6%,对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的满意度只有43.4%,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满意度也只有44.2%。目前,许多人还存在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质疑,而对学术硕士有更高的认同感。

      (二)培养过程面向理论的多,面向实际应用的少,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脱节

      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由于路径依赖,导致了从学术硕士到专业硕士的“简单移植”,这种移植在培养具体环节中体现最明显,面向理论偏多而面向应用少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包含了从入学到毕业质量评价的整个流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整个流程中的应用导向都存在不足。在招生上,面试比重小且针对性不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不足。绝大多数院校在专业研究生的选拔中仍采用对学术硕士要求,选拔机制和考试形式存在不足。在培养方式上,应用导向不足,存在从学术硕士到专业硕士的“移植”现象,具体来说,理论讲授偏多,实践性教学不足。此外,在社会导师的引入和使用上不足,在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专业硕士培养上的应用导向和质量。

      应用导向的不足,说到底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足,这与专业硕士强调实践性的目标和定位严重不符,这是目前我国专业硕士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三)培养单位对专业硕士培养重视不够,一些学校重招生轻培养

      相比学术型硕士,目前高校对专业硕士在培养上的重视不够,很多学校和教师把专业学位教育放在经济利益上,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不足。笔者针对MBA/MPA所做的调查显示,从指导频率上看,专业型硕士生的教师指导远远不及学术型硕士生教师指导得多,尤其在一周一次的频次上明显偏少(专业硕士导师一周一次的占15%,而学术硕士为30%,比前者高出1倍)。[2](见图1)

      

      图1 教师对两类硕士生的指导频率

      在以上问题中,应用导向不足的问题最突出也最核心,应用导向不足的根本在于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实践能力提升既是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专业硕士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解决实践能力的问题培养模式是关键,因此,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并提出实现途径,是解决专业硕士实践能力不足问题的新探索。

      二、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由于发展的速度快,同时受到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专业硕士一直没有真正形成与专业硕士定位匹配的培养模式,也就是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专业硕士发端于实用主义盛行的美国,从产生背景来看,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当时的人们把学徒制培养形式和专业学院的专业性讲座结合起来,从而设立了专业学位,并发展出了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经过了百年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成为专业学位中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位。从设立到现在,专业硕士从未把理论与学术能力的培养作为其培养目标,可以说,专业硕士培养从一开始,就区别于传统学习和课程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非理论能力。在专业硕士教育被引入我国后,我国是在学术硕士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专业硕士教育的,导致了我国专业硕士培养中面向理论过多。为此,围绕专业硕士培养定位,来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是解决专业硕士培养问题的关键。

      (一)构成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的要素

      实践能力一般被人们理解为动手能力或者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理论界则一直有不同的界定,美国学者斯腾伯格(1983)首次给出了一个专业性的理解,认为实践能力是一种心理行为,人的社会行为是心理行为的外化。我国学者傅维利综合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3],这一定义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可见,实践能力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应用能力,它综合了体力、智力和心理的因素,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显示出来。傅维利还在大量的事实观察、分析基础上,发现个体的实践能力可以包含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其中,一般实践能力为个体在不同领域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比如运动能力、记忆能力等,专项能力则是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特点能力,是一种专门的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则是个人在不同环境下更加特定情况解决特点问题的能力,它涉及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一对实践能力的定义和要素的分析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本文在这一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硕士,对其实践能力构成要素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见图2)

      专业硕士的一般实践能力包含了身体能力、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主要是个人的一些基本能力,这是构成个人实践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专业硕士需要具有从事职业工作的正常的身体、智力和心理,也是我们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专项实践能力是指个人在解决专项问题时需要的专门实践能力,专项问题的特点是比较专业但解决过程比较固定,几乎不受情境影响。专业硕士在就读时的大量具体应用类知识所带来的能力就属于此类能力,比如法律硕士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可以帮助其从事法律工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这其中都需要相对固化的专业知识方面的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硕士的此类能力是专业知识所带来的实践能力,它包括了专业知识的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情境实践能力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现实情境的相互关系,有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指导实践行为的能力。情境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也是实践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鉴于此,专业硕士的情境实践能力可根据问题解决的流程分为识别能力、分析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总结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个体完成问题的整个解决流程。情境实践能力是区别专业硕士学生质量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比较难培养的一种核心软实力。[4]

      

      图2 专业硕士实践能力构成要素

      这三项具体能力各具不同特点,一般实践能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这类能力在成年后就会较为固定,对于专业硕士而言,该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没另外两项大,但它是另外两项能力得以发挥的基础和前提。专项实践能力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专门能力,这类问题是固化的,解决路径也相对固化,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在强化的基础上得到培养。情境实践能力则是一种综合能力,通常是解决复杂综合性问题需要的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较难,对属于成熟个体的专业硕士而言,这一能力是衡量其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职业人士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1-3-3-4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围绕实践能力培养所建立的体系必然是综合性的,建设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设计。为此,本文提出“1-3-3-4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三个模块+三种方法+四项保障”的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见图3)

      

      图3 专业硕士“1-3-3-4培养模式”

      1.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就是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多数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制定的培养目标,往往包含了“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等多个内容,但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这一主要目标。因此,在培养目标中,应突出重点,把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同时,我国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还较为泛化,绝大多数为“培养某某(如建筑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里的应用型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类似,但这样的目标缺乏具体性,从而丧失了本应具备的指导功能。在这方面,可以参考国外大学的做法,比如,耶鲁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明确分为了两个层次:一是“学生掌握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并将确保学生获得发展自身才能和技巧所需要的灵活性与自由”,二是扩展学生“对建筑设计及其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自由和支持去发展日益增强的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反思、批评和思考能力”,学校还进一步针对这两个层次进行不同的培养。[5]可以看出,耶鲁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的这两个层次的培养目标都是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的,第一层次主要针对培养专项实践能力的,第二层次主要针对培养情境实践能力的,这样就把实践能力的培养细化了,也可操作化了。我国可以学习国外的做法,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并把在培养目标中进一步细化为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境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分析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等的获得),这样就能更充分具体发挥培养目标的指导作用。

      2.三个模块

      三个模块是指在课程设置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设计出基础模块、专业知识模块、软技能模块,三个模块在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这三个模块是在实践能力的三个子能力,即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设计的,涵盖了人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全部内容。基础模块主要提升同学的基础能力,包含了基本价值观、职业道德和基础性职业知识,政治、英语、社会责任等基础课程构成了这一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则是具体所学专业的具体专业知识,比如会计硕士要学习的会计知识,工程硕士要学习的工程知识,这是为培养专业实践能力而设计的。软技能模块则是为培养情境实践能力而设计,这是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核心部分,强调学生对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技巧和能力的掌握,比如管理类专业硕士中开始沟通课程、决策管理等课程。这类教学模块要求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的配合,单纯的讲授将不能发挥出课程的培养功能,因此,这一模块是对教师要求最高的一个模块。

      现有的专业硕士课程设计主要按照核心课和非核心课的方式来规划课程的,是从必备知识和辅助知识的角度来设计的,背后的逻辑主要是具有知识而非能力,课程设置中主要是知识内容还缺失软技能等内容的设计。而在本模式的设计中,3大模块划分背后的逻辑则是实践能力,涵盖的内容,除了知识还包含了技能等,在整个过程中更强调能力培养,这样能更好地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相契合,也与专业硕士的根本办学宗旨相一致。同时,以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摒弃以往由于学科划分带来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被强行分割的问题,符合能力培养导向的教学体系。

      3.三种方法

      三种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并把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和行动学习法作为专业硕士的主要教学方法,变革传统教学方法,大幅压缩传统的单纯知识讲授的比例。在案例教学上,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采用了这一方法,也有一定基础,但大多案例不接地气,讨论方法简单,陷入了“纸上谈兵”的误区,所以,一方面要重视本土案例的编写和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方案中需要对案例在教学中的比重和本土案例的比重进行规定(或建议);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在案例教学方面的培训,让教师掌握一个案例教学的完整过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它要求围绕有待探讨的专题,从实践出发,对情境进行模拟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学生充当情境角色或“演员”,其中包含角色扮演、沙盘模拟、管理游戏、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形式。这一方法的使用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战水平,提高其决策、沟通、领导等诸多实践能力,在专业硕士的教育中需要大力引进和使用,比如可以在管理类专业硕士要引入并强化沙盘模拟课程,法律硕士要引人并强化模拟法庭,采用情境式教学可以较好培养学生的情境实践能力。行动学习法由英国的瑞文斯(Reg.Ravens)教授提出,是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任务的学习方法,它强调小组学习和“做中学”,通过行动及反思来达到学习目标。该方法强调情境实践,能克服课堂教学在专业硕士教育中的诸多弊病。在专业硕士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针对某一组织(如企业或者学校)提供某一方面的咨询服务,小组需要深入组织进行调研,并进行讨论和反思,最终提交一份咨询报告,针对特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由教师和服务单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改进指导。通过这种具体行动的方式,学生可以得到第一手的经验,并通过相互批判、自我反思和教师指导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三个方法完全不同于说教式教学,和实践结合度很高,比较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4.四项保障

      四项保障是指在学生选择、教师选择、课程考核和毕业考核等四个方面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这个保障涉及从入口到出口的整个培养过程,缺一不可,为模式的实践导向提供了基本保障。学生选择是培养出优秀学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选择保障方面,应该要求学生在入学选拔上以一般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考查为主,一般实践能力和专项知识能力作为准入门槛,发挥其淘汰功能(只有达到标准才予录取),把情境实践能力作为区别学生能力的关键因素,发挥选拔功能(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把身体、智力和心理的状态的考察确定为一条入围线,通过体检、性格测试和笔试的合格性考量确定入围考生,这个考量只发生淘汰功能,其成绩不带入接下来的选拔功能中,选拔则主要通过面试来了解学生在情境实践方面的能力,可以采用情境模拟面试、无领导小组等形式来考察应聘者在分析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并最终依次选拔出优秀考生入学。而专项能力可以在入学后在具体培养,可以不作为选拔的重点,但可作为一个参考项出现。这样,就形成了“笔试入围,面试选拔”与“笔试为辅、面试为主”的专业硕士入学选拔思路和以实践能力为主要标准进行考生入学选拔流程设计。

      在教师选择保障上,首先要切实推行双师制,对实践导师的比例、聘请、授课以及指导学生等方面要进行具体的规定,避免其沦为“花瓶”;其次要重视在校教师在实际经验上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在专业硕士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方面优先考虑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

      在课程考核的保障方面,应该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改变以往单纯笔试的考核形式,建立一个涵盖笔试、口试、项目报告等的立体式课程考核体系。对英语等基础知识模块可以沿用原来的笔试考核为主的方式,对于专业知识模块则坚持笔试和其他形式并重的方式,其他形式可以是讨论、团队项目等,对于沟通技巧等情境类课程则要以情境模拟等非笔试形式为主,笔试方式则发挥辅助参考作用。这样,可以建立起一个分层级的立体式课程考核体系。

      在毕业考核的保障方面,我们应该通过毕业考核的导向作用,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到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上来。在目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中,论文考核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学术硕士”倾向,毕业考核主要通过论文,这样的考核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理论化倾向。鉴于此,在论文考核上,首先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积极探索非论文形式,比如管理类专业硕士可以通过一个管理项目的实际咨询提供一个报告,报告在具有实战指导的前提下能通过答辩即可;其次对论文写作的要求应明确其实践性,要求学生多采用案例来做论文。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推进基于学术硕士教育的专业硕士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继承学术硕士培养的优点,围绕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改革。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在逻辑思维、归纳能力、文字表达的培养方面都值得专业硕士借鉴,其较为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导师与学生互动也是专业硕士培养所必需的。然而,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最重要的在于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改变,教学内容中理论性需要大幅降低,与之对应的则是在讲授方式上改变原有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更多采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式。

      (二)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作为支撑

      实施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去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要有个好的领导团队,包括校级、院级和专业硕士教育中心的主要负责人,校级、院级领导人需要重视并大力支持专业硕士建设,教育中心负责人需要理解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并有坚强的领导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团队的管理,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师选拔和管理机制,尤其要重视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鼓励那些在实践教学方面积极探索的教师,激励教师更多地参与到专业硕士培养中。此外,管理层还要重视并做好行政管理人员选聘与管理。

      (三)打造“雁阵模式”实现专业硕士培养的经验转移

      专业硕士培养存在两个不平衡现象:一是新旧专业硕士培养上的不平衡,二是东西部地区专业硕士培养上的不平衡。新旧专业硕士培养水平上差距较大,以工商管理硕士等为代表的老专业经过了相对长期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专业硕士教师队伍和培养方式。相比而言,2010年后新增(2011年招生)的19种专业硕士则历史短、经验少,培养模式上学术培养的痕迹很重,专业硕士培养的特征不明显,尤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后者明显不足。同时,由于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影响,我国专业硕士培养东部地区要优于西部地区,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尤为突出。

      为解决两个不平衡问题,本文尝试提出构建综合“雁阵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专业硕士之间,可根据大学科的方向划分为经管、理工、文法等不同“小雁阵”,在这些小雁阵中找到领头雁使其发挥引领作用,并制定会议交流、师资交流和学生交流等全方位的经验转移制度,而在同一专业硕士内部,要特别重视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并让其发挥重要作用,在同样设定全方位交流学习机制的同时,也要在资金和政策上对西部地区给予支持。通过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经验的快速转移,让专业硕士雁阵共同朝着高标准的整体实践培养模式行进。

      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我国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大意义,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施中不断总结,用持续创新的精神来完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标签:;  ;  ;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学术硕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