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γδT细胞亚群和功能的研究

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γδT细胞亚群和功能的研究

刘敏, 刘霆, 崔旭, 徐才刚, 朱焕玲[1]2004年在《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γδT细胞亚群和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T细胞免疫异常,尤其是γδT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认识纯红再障的发病机制。材料和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例患者经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治疗前后以及23名正常人γδT细胞水平;无菌采集3例γδT细胞水平升高的治疗前组患者静脉血5ml,肝素抗凝,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RPMI1640液,胎牛血清(FCS),植物

刘敏[2]2004年在《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γδT细胞亚群和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 PRCA)是以骨髓单纯红系造血衰竭或紊乱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综合征。纯红再障常与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LGL白血病等相关联,患者体内常有T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来源于纯红再障患者的T细胞体外能够抑制红系生长;而且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环孢素A以及环磷酰胺治疗纯红再障有效;近年来通过Southern杂交等方法对纯红再障患者的T细胞抗原受体(TCR)基因重排进行研究,发现T细胞克隆性扩增。因此认为T细胞免疫异常介导的红系损伤与纯红再障的发病有着极大联系。为进一步研究纯红再障的细胞免疫异常,特别T细胞亚群的异常。本文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患者外周血的γδT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且用免疫磁珠分选γδT细胞,通过细胞培养方法了解纯红再障的发生发展的细胞免疫机制。 材料和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确诊的11例纯红再障患者(N=11)依次进入研究。使用免疫抑制剂CsA治疗后患者分为有效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值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升高

代阳, 刘霆, 朱焕玲, 崔旭, 徐才刚[3]2004年在《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本研究通过分析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 ,进一步探讨该病的细胞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用抗人CD3、CD4、CD8、IFN γ及IL 4单抗结合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流式细胞术分析单个核细胞中CD3 +、CD4+、CD8+细胞数Th1、Th2、Tc1、Tc2细胞数以及CD4+/CD8+、Th1/Th2、Tc1/Tc2比值。结果 贫血组患者 ,外周血CD3 +细胞和CD8+细胞明显增加 (P <0 .0 1) ,CD4+/CD8+比例倒置 (P <0 .0 5 ) ;Tc2细胞明显增加 (P <0 .0 5 ) ,Tc1/Tc2比值降低(P <0 .0 5 ) ,治疗后血象恢复的患者各增高的亚群细胞均有所恢复 ,接近正常。结论 在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T细胞明显增高 ,其中主要是CD8+细胞 ,而在CD8+细胞中 ,是Tc2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治疗有效的患者 ,其增高的T细胞亚群降低 ,提示以纠正病人细胞免疫异常为主的治疗方案有益于获得性纯红再障的治疗。

代阳[4]2003年在《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细胞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骨髓单纯红系造血衰竭或紊乱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细胞免疫介导的红系造血损伤可能是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T细胞异常、T细胞亚群改变、异常T细胞的克隆性以及细胞因子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1]. 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γδT细胞亚群和功能的研究[C]. 刘敏, 刘霆, 崔旭, 徐才刚, 朱焕玲. 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

[2]. 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γδT细胞亚群和功能的研究[D]. 刘敏. 四川大学. 2004

[3]. 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J]. 代阳, 刘霆, 朱焕玲, 崔旭, 徐才刚. 四川医学. 2004

[4].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细胞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代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3

标签:;  ;  ;  ;  

获得性纯红再障患者γδT细胞亚群和功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