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演进:市场经济发达时期家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与转型时期中国家族企业的比较_家族企业论文

共同演进:市场经济发达时期家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与转型时期中国家族企业的比较_家族企业论文

协同进化: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兼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族企业论文,中国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2)5-0024-08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和与之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大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研究已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应该承认,家族企业并非中国独有,世界范围内至今仍普遍存在。本文论述了发达市场经济形成中家族企业(以下简称MFB)的演变,并将它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以下简称NFB)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阐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化以及同市场经济发育的密切关系。

一、发达市场经济形成中家族企业(MFB)的群体演变

发达市场经济形成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家族企业群体演变并与之协同进化的历史。在以家族村庄为基本单元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传统家庭手工作坊得以扩大成长,并出现分化,其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家族经营的垄断组织。伴随着企业组织的成长,其赖以存在的市场环境也逐步发育完善,进而使得单一的家族经营模式逐渐由其它企业制度安排进行补充,从而形成今天发达的市场经济以及由丰富多彩的企业组织构成的“现代企业生态群体”。

1、1840年以前:家族企业是唯一的企业组织形式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历史地考察,十八世纪英国家庭手工作坊是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一个家庭的住所就是纺织作坊,一部或几部纺车,妻子和女儿管理纺车,儿子刷羊毛,而丈夫则使用织梭去织。与中国传统意义上自给自足的家庭作坊不同的是,这些手工作坊生产的组织者一般是商人,他们组织生产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市场交换。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说十九世纪以前商人支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无论在商业、金融业,还是生产企业中,家族企业是企业组织的唯一形式。由于可靠和诚实比商业的聪敏更为重要,即使是比较专业化的商人也仍然宁可挑选他们的儿子或女婿充当代理人,处理远方城市的生意。金融业也是由家族经营的。1837年和1839年的经济恐慌摧毁了包括托马斯·威尔逊公司、乔治·怀德公司和托马斯·维金公司在内的几家英国的商人银行,巴林家族和布朗家族少数几家幸存者掌握了大部分为美国进出口活动筹措资本的业务(钱德勒,1997,第34页)。在农业中,除非是农作物适合于奴隶劳工耕种的地区,农场的产量完全视一个家庭及少数雇工所能种植和收获的数量而定。制造业中,不属于家庭成员的工人通常是学徒和学成的工匠,他们把工作视为将来“独立门户”的一种磨练。

从地域来看,殖民时期的商人尽可能从家族里物色到伦敦、西印度群岛和北美殖民地的代理商。到1790年,美国商人所赖以做生意的方法和程序,依然全部是几世纪前英国商人、荷兰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发明得以完善的那一套。斯图尔特·布鲁奇在他有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巴尔的摩的商人奥利弗家族的研究中指出,奥列弗家族和威尼斯商人的活动性质有“显著”相似性。奥利弗家族的“公司组织形式、人员管理、记账和投资方法,对十五世纪的威尼斯商人而言,都是一目了然的”(转引自钱德勒,1997,第16页)。

十九世纪四十代的欧洲大企业仍然是凤毛麟角。工商企业之所以仍然保持小规模和家族式管理,是因为即使是最大的企业所有处理的事务,也没有多到需要一个庞大的永久性的管理层级制度来为之服务。而处于小农经济的美国,城市规模较小,商业中心间距离遥远,内地的运输在冬季还将封闭好几个月,在这样的情况下,货物缓慢移动的速度,仍然强烈地抑制着工商企业的成长和商业机构的改变。

2、1840年以后至二战:传统型家族企业急剧裂变

如果说1840年以前欧美传统型家族企业为亚当·斯密所精辟论述的不受限制的市场经济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可信注解的话。而此后进入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时代的家族小企业,变成了一个很不稳定的组织形态。它们相对于经济学家的观察能力而言,正“静悄悄”地发生急剧裂变。换句话说,正在向过渡型乃至现代型转化的传统型家族企业,已经突破了经济学家始终沿袭着“斯密传统”,即将自由竞争作为普遍现象而把垄断作为例外来构造的理论框架。正如20世纪30年代中期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所论述的,垄断企业组织正取代着参与自由竞争的家族小企业。

传统型家族企业裂变的动力来自于技术方面与制度方面交替创新的结果。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主体,或是企业中家族成员,或是企业中非家族成员,或是其它社会精英,但创新的结果,往往是在家族企业中试验、运用、累积、总结以致于扩大推广。传统家族企业在为技术和制度创新提供“实验场所”的同时,也引来了自身组织结构的变化。从创新结果与家族企业家管理半径的关系,可以看出传统型家族企业裂变的方向:一方面,创新结果可能使家族企业家控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迅速扩大,小型家族企业成长为垄断组织。当人力、畜力、风力作为动力已成为历史,铁路与电报提供了迅速、定期以及可靠的运输与通讯方式,这为规模生产和组织变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家族企业内,企业家自主开发和稳定投资成为可能,通过采用新的计量核算办法,企业规模可以不断扩大。同时,当企业规模扩大后,“资产专用性”决定的经营风险增加,缺乏品牌意识和产品市场细分能力的情况下,家族企业往往寻求“比个头”的竞争方式,甚至全行业结成企业联盟,努力成为行业价格的制定者。

技术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的结果是,经济活动已远远超出一个家族企业家能力范围之外。以美国铁路为例,建造铁路所需的资本大大超过了购置种植园、纺织厂甚至一个船队所需的资本,单独一个家族几乎不可能拥有铁路。同时如此众多的股东或代理人也不可能亲自去经营铁路。这一切为家族外成员进入企业和从事经济活动大开方便之门。

钱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描绘了传统型家族企业裂变的结果。他将裂变后的企业分为家族企业或称企业家式的企业与经理式的企业,前者的代表为杜克家族的美国烟草公司、阿穆尔家族的阿穆尔公司、麦考密克家族的麦考密克收割机公司和辛格家族的辛格制造公司。经理式企业的代表是标准石油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橡胶公司和杜邦公司。经理式的企业中经理所起的作用几乎不用置疑。但之所以有他们发挥作用的“舞台”,与这些公司的所有者忙于赚取其它“外快”而无暇于企业经营的事实是分不开的。如,标准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本人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买下了美沙比牧场的大片地区,协助创立了科罗拉多煤铁公司,并且在美国亚麻子油公司和其它的工业公司投资获利;杜邦家族则参与到通用汽车公司的战略管理中。与美国相比,西欧和日本的国内外市场较小,虽然也出现了大的企业,但还是没有大到无法由少数老板亲自进行高阶层管理的地步,家族企业继续蓬勃发展。

3、二战后至今:现代型家族企业是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两次世界战争,以及此后以美国为代表的战胜国向日本、西欧进行的各种“援助”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母体,分蘖出“现代企业生态群体”,即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已由单一的家族企业发展成为多元化的企业群体。随之完美起来的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同传统的家族制度一道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现代企业生态群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各种制度环境,另一是制度环境中的企业群体。具体说来,该群体中的企业成员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家族类”,以家族企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种企业组织。包括,家族部分或全部所有并控制的企业,如全球最大的牛仔生产厂商利维·施特劳施公司;家族间相互持股形成的企业,如美国巴勒斯公司;家族成员在原有家族企业的基础上孵化出来新的公司,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家族购买并发展壮大的企业,如可口可乐公司;由家族企业国有化的企业,如法国圣戈班公司。二是“分散类”,即企业所有权极端分散,没有明显控制家族。三是“个人类”,由个人经营的小企业。四是“国有类”,国家投资创办和控股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提供公共产品。“多样化”是这个“企业生态群体”的首要特征。再者,企业中制度化管理相对完善。

目前发达市场经济中究竟有多少家族企业,问题不是很容易回答。较为公认的看法是,世界500强中家族企业占三分之一。有研究表明,在美国,80%多的企业为家族所有(Zeitlin,1976),在欧洲,这一百分比为52%(荷兰)到80%(德国与奥地利)之间(Donckels and Frohlick,1991)。一项最近的研究指出(La Porta,Rafae,et al,1998),若以持有20%(10%)的股份作为控制一个公司的标志,在27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底按市值排到最大的20家上市公司中,没有控制性股东的公司只占36.4%(24.1%),而家族控制的公司占30%(34.8%)。在这27个国家和地区市值最小的10家上市公司中(市值小于5亿美元的除外),若以持投20%(10%)作为控制性股东的标志,没有控制性股东的公司占(23.7%)(10.7%),家族控制的公司占45.2%(52.5%)。在家族控制的公司中,家族成员参与高级管理的至少占69%。家族控制仍然是现代企业中公司控制的主导形式。

二、发达市场经济形成中家族企业(MFB)群案分析

MFB在其几百年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社会“营养”,同市场经济协同进化,在稀释中更新发展,并成为“现代企业生态群体”中特色鲜明的重要成员(如表1所示)。其特色主要有三。

1、企业由一代和几代家族成员多年执掌。企业“政权”稳定,有利于实施长期战略,包括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品牌培植等长期投资。杜邦企业王朝,在其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家族成员,特别是杜邦“三表兄”大手笔地改革创新,不仅为创造出巨大的家族财富,而且塑造出一个现代企业的典范。另一企业王朝J·P·摩根公司,J·P·杰克·摩根父子先后执掌近大半个世纪,父子不仅都是精通的金融家,而且成为那个时代银行界的头面人物。至今,世界最大的黑人所有的出版公司的出版商、董事长和CEO仍是企业1942年的创始人约翰·H·约翰逊。几十年来,他们为填补美国黑人史上的空白的信念矢志不移,并身体力行。让软饮料遍布全球的可口可乐,其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与罗伯特·W·伍茨莱夫60年卓有成效地管理不无关系。还有福特公司、IBM公司、L·L·比恩公司等,都已发展近100年。当然,企业长期由一个家族控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管理模式僵化。

2、企业产权明晰且股权有一个向家族集中的过程。MFB中产权相对明晰,家族成员通过控股而控制企业。这里产权明晰有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内外产权明晰;二是企业中家族股东与非家族股东间产权明晰;三是家族内部产权明晰。1903年由创始人亨利·福特等12个合伙人建立的福特汽车公司,最初在公司已付资本2.8万美元中,亨利·福特只占有25.5%的股权。后福特逐步买断了合伙人的股份,到1919年,福特家族掌握了该公司的全部股权。W·K·凯乐哥和他的哥哥在1900年开设了Sanitas食品公司,专产谷物薄饼。很快W·K·凯乐哥购买了哥哥的股权,于1906年筹建了BattleCreek薄饼公司,最后发展成全球最大的早餐公司。在H·J·Heinz公司运作20年后,企业的主要创始人Henry Heinz出钱使自己的兄弟和堂兄放弃了这个公司,后经几代家族成员竭力经营,使调味番茄酱家喻户晓。家族成员在经济上的关系十分清楚,并且强调个性的自我实现,带来了他们在家族企业工作的正常心态,即使被解雇也不会有异样的感觉。MFB较少因为血源关系而使管理受到影响。

3、家族企业不仅仅是靠模仿起家的街头巷尾的小店,也可能是推动企业技术、管理创新的跨国公司。MFB分布行业十分广泛,从一般普通生活用品到汽车、钢铁、石油等生产资料,从烟草、邮政、广播、新闻出版到军火、船舰,几乎无所不包。在美国,摩根财团、杜邦财团、洛克菲勒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等资产动辄数百亿美元,富可敌国,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当年贝利和米恩斯(1932)指出的,美国200家大公司控制了49.5%的公司财产,39%的工商财产,22%的国民财富。家族企业在创造家族财富的同时,更重要地影响着现代商业的进程。它们不仅是一般模仿企业,而且是创新变革型企业。如福特之T型汽车是技术创新的经典案例;“丰田生产方式”,是管理创新的精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使电视新闻更受关注,更有影响;美国有线新闻网公司,是全球第一家滚动式直接新闻节目的电视网。

表1 美国家族及著名企业典型案例

企业名称

 主要经营领域企业演变情况

(企业创始人) 创始年份

埃克森公司石油约·戴·洛克菲勒为美国前副总

(约·戴·洛克菲勒)

 1882统纳尔逊·洛克菲勒祖父,企业

 原名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后被

 分拆。目前该家族直接间接控股

 2.3%。

福特公司 汽车世纪之交,享利·福特的曾孙威

(享利·福特)

1903廉·克雷·福特Jr接管,福特家

 族向来是该公司最大的股东及多

 任董事长、总经理。

IBM

  计算机

 老托马斯·沃特森与儿子间虽有

(托马斯·沃特森)1911着写不完的故事,但公司董事长

 一直由沃特森家族成员担任,直

 到1993年由鲁·捷斯特纳接任。

杜邦公司 化工厄留梯尔·伊雷内·杜邦任期内,

(厄留梯尔·伊雷内1802家族与公司浑然一体。家族一直

·杜邦)

 直接控制着公司,只是到20世纪

 70年代才由培养出来的亲信代替。

 目前,杜邦家族控制着该公司44%

 的股票。

梅隆银行公司

 金融其前身为托马斯·梅隆创办的托

(托马斯·梅隆) 1869马斯·梅隆父子公司,1908年父

 亲去世之前,儿子理查德和安德

 鲁已接管公司,并逐步进入铝业、

 煤矿、钢铁等行业,1920年安德

 鲁·梅隆被任命为哈定政府财政

 部长。该家族一直控制着该公司,

 约占10%股份。

摩根-J·P·摩根公司

 金融J·皮埃尔庞特·摩根的儿子1892

(J·皮埃尔庞特·摩

  1854年起就进入公司工作,接管公司

根) 直到1944年去世。后由合伙人托

 马斯·兰曼特掌舵。

沃尔—玛特百货公司零售1960年,沃尔顿和他的弟弟就拥

(山姆·沃尔顿) 1962有了年总营业额达140万美元的

 商场共15家,在他44岁时沃尔—

 玛特一号商店正式开业。五年之

 内迅速扩展至19家,印有沃尔顿

 名字的标签挂满各个商场。目前

 S·罗宾逊·沃尔顿为董事长,

 CEO由H·李斯考特Jr出任。

通用汽车公司

 汽车威廉·C·杜兰特在创办公司不

(威廉·C·杜兰特)

 1908久,杜邦家族的资本就开始渗入。

 1920年杜兰特被迫辞职。1923年,

 斯洛恩被任命为董事长,8年后通

 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

 但家族式的管理也使公司具有明

 显的排他性。1988年具有23年“厂

 龄”的威格纳被提升为CEO。

麦当劳公司食品早在1940年麦当劳兄弟开办的餐

(麦当劳兄弟)

1955馆就独具吸引力,后与多体混合

 器独家分销商克劳克合作,克劳

 克很快成为麦当劳特许经营的代

 理人。1961年,当分店开至228家,

 克劳克以270万美元买断了这两

 兄弟的股份。1984年克劳克去世

 时,全球已有7500多家分店。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广播1922年威廉姆·波雷大学毕后

(威廉姆·波雷) 1927就马上进入家族企业(Congress

 雪茄公司),后转到广播业,直

 到1990年去世。尽管今天CBS已

 被人收购,但企业仍然具有强劲

 的市场竞争力。

有线新闻网公司

新闻泰德·特纳大学毕业后进入家族

(泰德·特纳)

1980公司,1960年成为特纳广告公司

 一个分部的总经理,三年后接管

 公司。在他当任董事长和主要经

 营管理人的33年时间里,公司慢

 慢地恢复了赢利。

希尔顿饭店公司

旅馆1966年康拉德·N·希尔顿将位子

(康拉德·N·希  1919让给了儿子Barron。在掌舵30年

尔顿)后,Brron决定放弃最高决策权,

 只任董事长,公司总裁和CEO移交

 给Stepohon·F·Bollenbach。

可口可乐公司

 饮料1919年亚特兰大银行家伍茨莱夫

(约翰·史蒂斯·本1886和其它投资者以2500万美元买下

姆伯顿)

 了可口可乐公司,1923年银行家

 的儿子罗伯特·W·伍茨莱夫控制

 了公司。他60年来卓有成效地管

 理着公司,使可口可乐从一个纯

 粹的饮料变成世界上最有价值的

 品牌。

H.J.Heinz公司

食品Henry Heinz与他人的合伙公司破

(Henry Heinz)

1869产后,同自己的兄弟和堂兄组建了

 一个叫F&J·Heinz的公司。1888

 年,他出钱使同伴放弃了这个公

 司,并迅速由儿子Howard接管。

 1941年,33岁的Jack Heinz继承

 父业。其儿子H·J·Heinz在公司

 工作一段,然后开始了成功的仕

 途生涯,不幸的空难改变了一切。

 随后由第一个非家族成员Gookin

 经营公司,Jack Heinz担任公司

 主席直到1987年。

凯乐哥公司食品W·K·凯乐哥和他的哥哥在1900

(W·K·凯乐哥) 1906年开设了Sanitas食品公司,很快

 弟弟购买了哥哥的股权。凯乐哥

 的人际关系并非总是很融洽,他

 任命自己的儿子为公司总裁但后

 来又解雇了他,又打算让自己的

 一个孙子上任,但最终把他赶出

 公司并指控他剽窃一项专利技术。

约翰逊出版公司

出版约翰逊24岁时用母亲的家具作抵

(约翰·H·约翰  1942押贷款成了一家“黑人文摘出版

逊) 公司”。至今,这位奠基人仍是

 世界最大的黑人所有的出版公司

 的出版商、董事长和CEO,他的

 妻子Euaice是秘书兼出纳,女儿

 约翰逊·莱丝是首席运营官。

凡世通轮胎橡胶公司轮胎哈维·赛内尔·费尔斯与享利·

(哈维·赛内尔·费1900福特建立了牢固的友谊,他们

尔斯)的孙辈约在50年后缔结姻缘。

 1938年费尔斯辞世后,其孩子们

 掌管企业。二战后,凡世通公司

 资产开始缩水。80年代公司入主

 新主人。

L·L·比恩公司

零售1967年94岁的比恩去世时,接力

(莱昂·莱昂伍德 1912棒传到了他的孙子莱昂·歌门手

·比恩)

 里,至今莱昂·歌门仍为董事长

 兼总裁。该公司是邮政零售的先

 驱。

资料来源:《改变世界的50家大公司》(豪沃德·罗斯曼著,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美国企业史》(本·巴鲁克·塞利格曼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世界大公司一百家》(林进成、龚维敬等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美国大公司概况》(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北美研究室、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及其它相关资料。

三、发达市场经济形成中家族企业(MFB)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NFB)的比较

20世纪80年代初,NFB从“尾巴经济”起步,随着法律地位逐步认可,数量由少到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但与已具有几百年发展历程的MFB相比,即使不论企业规模和资本实力,两者存在于不同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也具有显著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

表2 其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家族及著名企业案例

企业名称

 主要经营领域企业演变情况

(企业创始人) 创始年份

克拉普—帝森集团 制造出生于一个生产200多年各种类

(弗莱德瑞奇·克 1810型军备的家族的弗莱德瑞奇·克

拉普)拉普,23岁那年建立了一个冶炼

 厂,39岁英年早逝后,企业由14

 岁的儿子Alfred接管。1887年企

 业接力棒传至Friedrich Alfred

 Krupp。当48岁的Friedrich去世

 时,公司重担落到长女伯莎的肩

 上。其夫Gustav很快不仅得到家

 族姓氏,而且控制了企业。二战

 前,小克拉普接管了现在包括德

 国250多家公司和其他国家大约

 60多家全部或者部分所有权的家

 族持股公司。战后小克拉普被判

 刑12年,并没收全部财产。后很

 快出狱如数得到财产。1976年,

 其独子放弃了对企业的权利,所

 有权全部转给外部股东。

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制造该公司前身是1811年弗里德里希

公司

 1811·克虏伯创立以自己姓名命名的

(弗里德里希·克虏

铸钢厂,企业一直由家族控制。

伯) 直到1967年阿尔弗利德·克虏伯

 去世后,克虏伯公司进行清理与

 改组,由家族独家经营的股份公

 司改成责任有限公司。该公司同

 德累顿银行关系十分密切。

丰田汽车公司

 汽车丰田英二和丰田喜一郎这对表兄

(丰田佐吉)

 1937弟的少年时代的大多数时间是在

 日本西部纺织品作坊度过的,企

 业仰仗于丰田佐吉的天才(丰田

 喜一郎的父亲)。1937年转向汽

 车生产。1967年后由丰田英二领

 导公司,直到1982年按惯例转到

 公司董事会。目前丰田喜一郎的

 儿子丰田助一郎是公司的名誉主

 席。

圣戈班公司玻璃等

 圣戈班公司是20世纪70年代由圣

(科尔贝尔)

 1665戈班公司和蓬·阿·穆松公司合

 并而建立的,它原属于苏伊士财

 团,1982年被国有化。圣戈班公

 司是由科尔贝尔于1665年创建,

 后由苏伊士财团控制。蓬·阿·

 穆松公司是由罗热家族和卡瓦利

 埃家族共同获得创建于1856年。

 合并后的圣戈班发展为法国最大

 的工业集团之一。

尤尼莱弗公司

 食品1885年英国利物浦杂货商威廉·

(威廉·莱弗)

1885莱弗成立了莱弗兄弟公司,1930

 年莱弗兄弟公司兼并了荷兰尤尼

 马芝莲公司,从此正式出现尤

 尼莱弗公司这一名称。后经不断

 重组,发展成世界级大公司之一。

资料来源:同上。

1、表现形式:MFB具有公开性,家族姓氏成为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而NFB具有隐藏性,或者是源于寻求适应性保护,或者与正统体制有着盘根错杂的联系

发达市场经济中,创业者往往偏爱将自己的姓氏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仅将公司和自己姓名合而为一,有的还将自己的名字印在产品标签上,更有甚者将它们刻在公司办公大楼的上面。企业家从这种自我表现中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当企业在家族内传递时,家族姓氏就成为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继承者和公司员工都将引以自豪,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为了维护家族声誉,“他们对商品的质量极为关注,因为老板的名字就印在商品上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福特、希尔顿、杜邦、摩托罗拉、沃尔玛、松下、帝森、福布斯、凯乐哥、丰田、梅赛德斯-奔驰、西门子、菲利浦、罗尔斯-罗伊斯。希腊乌兰德家族起家于1900年,当时作为船长的拨尼期·乌兰德里买了一艘船。二战后,这个一艘船起家的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拨尼斯的5个儿子之一彼得·拨尼期成立了一个“欧里翁”集团,到70年代已拥有70艘船。第三代改变了公司发展战略,扩大家族经营领域。第四代所有男人都有“彼得”这个名字,以纪念“欧里翁”创始人。

NFB中,企业家总是遮遮掩掩,隐蔽性使企业披上一层神密的面纱。诚然,公开性与隐蔽性并无优劣之分。但导致NFB具有隐蔽性的众多原因中,有三点值得引起重视。其一,以往主流宣传认为家族式管理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家族企业与现代化发展似乎格格不久,从而使人们对家族企业持有一种偏见,即简单地认为它是低效率的和没有前途的,这样无疑影响企业声誉和产品竞争力。其二,在家族产权得不到应有保护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顶上一顶集体企业甚至国有企业的“帽子”,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其三,家庭是连结公与私的桥梁,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部分NFB正是通过这个桥梁,获取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据调查,1999年6月登记注册的湖北汽车行业中的某个企业,注册资金为100万元人民币。公司董事长是1998年大专毕业的儿子,父亲“摇身一变”从原国有企业老总的位置上跳到儿子公司中任总经理,企业办公室主任、生产主管、财务主管都是儿子的堂兄和表兄。从研究角度出发,家族企业的隐蔽性增加了调查难度。

2、权力结构:MFB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家族以掌握企业控制权为主;NFB所有权与经营权密切结合,家族成员一般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

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相对发达,股票基本上能成为衡量公司价值和考核经理业绩的指标。在家族成员机会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当公司发展稳定成熟后,他们往往通过控股掌握公司控制权,日常经营管理交给职业经理去完成。即便公司由职业经理控制,这些职业经理多是家族信得过的人,而且也是家族成员经营几代之后的事情。1911年老福特控制该公司后,他的儿子埃德塞尔·福特第二担任总经理。70年代福特家族第三代兄弟牢牢地控制着该公司,亨利·福特第二担任董事长,老二本森·福特是董事、副总经理兼营业委员会主席,老三威廉·福特是董事、副总经理,主管生产和设计。从2000年5月开始,新上任的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的曾孙威廉·克雷·福特Jr。最早的杜邦家族企业成立于1802年,到杜邦三表兄1902年接手正好是一百年历史,其后大半个世纪杜邦家族在公司管理当局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全球最大的牛仔服生产厂商利维·施特劳施公司,目前由列维的第五代侄孙罗伯特·哈斯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裁。1917年美国人柏蒂·福布斯创办了《福布斯》杂志,1990年,儿子史蒂夫·福布斯接手公司的经营企业,成为这个家族媒体集团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福布斯》杂志的总编辑。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创业家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仍在管理当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即持续达100年之久。在欧洲,正像瑞士洛桑商学院教授施瓦斯所说:“大部分欧洲企业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的企业变成代代相传的巨人。”

有数据显示,NFB中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股份之和占企业总股份的80%以上(张厚义、明立志,2000)。已上市的NFB中,康美药业由马兴田家族控股66.38%,太太药业由朱保国家族控股74.18%,广东榕泰由杨启昭家族控股67.19%。家族不仅是最大股东,而且是主要的企业经营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企业成长时间短。即使从20世纪80年代初算起,也只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而1988年6月颁发《中国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以前,国家对私营企业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家族企业并没有合法地位。因而NFB真正迅速发展,也只有10多年的时间。二是企业规模小。从狭缝中成长起来的NFB,市场空间不大,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创业者的勤俭积累和辛勤培育。虽然企业发展需要引进优秀人才,但总体而言,NFB的规模还没有大到完全超出创业企业家个人管理半径之外。三是缺乏股权稀释和两权分离的制度环境。“黄河事件”无疑又给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家提了个醒。

3、成长特性:MFB在与发达市场经济环境协同进化过程中呈现出自发成长的特性;NFB在转轨经济中一方面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另一方面又必然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阻挠

从MFB的演变可以看出,企业是一个自发成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以前,商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轴心。他们最初买卖各种产品,执行所有的基本商业功能。他们身兼出口商、批发商、进口商、零售商、船东、银行家和承保人。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些工作就分由不同型态的专业化公司经办了。银行、保险公司和一般的货运业者都已出现。随着分工不断地细化,家族企业由提供一揽子服务向专业化服务转化,进而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提供了契机。当生产技术日积月累,企业会计程序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之后,企业生产规模和交易范围得到扩大。这样成长起来的家族企业,它们的各种组织行为,如融资、人才引进、行业进入等等,从一开始就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呈现为理性行为。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各种组织本质上都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它们的不同仅仅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不同罢了。伴随着家族企业的自发成长,各种金融产品推陈出新,各类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工会组织、市场仲裁机构、监督机构等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不断发育并完善起来,形成企业成长与市场经济发育协同进化的良性循环。

NFB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改革“副产品”。有人把改革比作“摸着石头过河”,最早闯险滩的是个体家庭企业。当理论界在探讨商品经济到底姓“资”姓“社”时,温州家庭作坊已是红红火火。当理论界在讨论股份制是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时,广东的家族企业早以发行了第一张股票。家族企业具有强烈的试验色彩,政府的本意是让它们扮演国有经济“边际的、填补空缺的角色”。然而,家族企业具有市场主体的天然本能,以其灵活的机制适应转轨经济环境,在国有企业的竞争之中,立稳了脚跟,并逐步取得了法律上的“牌照”。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向的确立,可以说是基于家族企业成功实践的结果。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所需资源要素都是通过政府行政机制来配置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弊端已是昭然若揭。然而,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由于传统体制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它们不仅顽固不化,而且发挥“实质性”作用。家族企业作为正统体制边缘很难成长起来的弱势群体,传统体制的阻挠就自不待言。这也可能是中国市场经济难以发育,现代企业制度“建”而不“立”的原因之一。

四、简短结语

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市场制度不是等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恩赐的,更不是什么人事先设计的。它是人们在争取自身利益的活动中相互博弈的结果。发达市场经济形成的历史,同时伴随着一部家族企业群体演变并与之协同进化的历史。从中国改革实践来看,哪里家族企业发展的早,哪里市场经济就启蒙快;哪个地区家族企业有优势,哪个地区经济增长就迅速。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成长是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基于已有的认识,有利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正确舆论和政策选择应是:少些有“利”有“弊”的价值判断,保护和优化“企业生态环境”,在市场机制发育和企业成长过程,让企业家自己作出理性选择。

收稿日期:2002-04-02

标签:;  ;  ;  ;  ;  ;  ;  

共同演进:市场经济发达时期家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与转型时期中国家族企业的比较_家族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