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不同游戏情境中婴儿与父母交流行为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婴儿论文,家中论文,父母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语用的社会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儿童出生后第二年中语言能力逐步分化。Halliday[2] 从9~18个月婴儿的交流行为中概括出几种早期的语用功能:工具、调节、交互作用、表达个人、启发和想象功能。语言功能的分化和语用技能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Austin[3] 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叙事行为,以言指事;施事行为,如命令、警告、通知等,以言行事;成事行为,以言成事。Searle等[3] 把施事行为分为断言(assertives)、指令(directives)、表态(expressives)、承诺(commissives)和宣告(declaratives)行为。
一些研究[4,5] 认为父亲和母亲在亲子交往中的部分交流行为存在差别[6]。父亲常选有利于产生指令行为的“解决问题”游戏,从而导致他们在指令性言语产生频率上有差别。也有研究认为父母亲的交流形式没有明显的差异,功能方面却有所不同。父亲对于孩子来说更像一个“难于相处”的人,似乎不太能够接受孩子传递来的信息,而母亲比父亲更能理解15个月孩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关注父母与儿童的交流行为的一项研究[6] 发现21~24个月婴儿的适应行为与父母的行为特点相对应。Ryckebusch等[7] 使用两种活动情境考察父母与15或22个月孩子分别游戏中的行为,发现婴儿对父亲使用较多的断言行为,而对母亲使用较多的表态行为。父亲在自由游戏中使用较多的断言和行动指令,在完成任务游戏中使用更多的断言、表态和行动指令。因此,婴儿似乎主要是根据交流对象选择其谈话方式,而父母则根据活动情境选择其交流行为。
我们[8,9] 采用与Ryckebusch等[7] 类似的情境进行的研究发现,母亲以指令行为为主,婴儿以表态行为为主。在自由游戏中,母亲表现出更多的提问等交流控制行为,与Ryckebusch[7] 和Marcos[6] 的以断言行为为主的结果不一致。中国母亲对孩子的控制程度比西方母亲高些。陈会昌等[10] 在对3~4岁孩子及其母亲的交往研究中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中国父亲明显地表现出高控制的交流行为,孩子则以顺从行为为主。父亲在完成任务游戏中,信息祈求行为较少,对孩子操作的评价较多,似乎父亲更关注所要完成的目标,引导婴儿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做游戏,同时兼顾孩子是否获得了相关信息;在自由游戏中,似乎父亲更注意与婴儿的交流。可见,亲子交往中,除游戏情境的复杂性,交流对象的特点外,文化背景对母婴交流行为存在重要影响。
具体考察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亲子交流行为对于了解婴儿早期语言习得规律和家庭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录像手段,考察真实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婴儿在不同游戏情境中的交流行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通过北京市区几家医院的保健卡初筛符合实验要求的15~22个月的婴儿。随后通过电话联系,选出那些从出生到录像时主要在家中由人照料的婴儿,其父母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大专以上学历,自愿参与。共有16对(7男9女)婴儿及其父亲和母亲参加了实验。
2.2 实验材料
通过预实验,我们选择了适合婴儿的自由游戏:选用两组玩具,一组是娃娃,包括一个布娃娃、一把梳子、一个奶瓶、三套衣服,一个发卡和一支牙刷;另一组是拖拉机,包括一台玩具拖拉机,带有一个可以拿出来、放进去的司机(带个帽子),一个拖车,可以放进拖车的小羊,一台小赛车。准备两组玩具的目的是保证不同性别的被试可以分别选择到他/她们感兴趣的玩具。
2.3 实验过程
主试为一女性,到被试家中先与婴儿熟悉一段时间。孩子父母自己商量决定参与的先后顺序。由参加游戏的家长在三套玩具中选择一套,如果选择的是娃娃或拖拉机,指导语是:“请您和孩子像平时一样玩游戏”;如果家长选择的是钟表,指导语是:“请您和孩子一起将这个钟表拆开,再安装上。”第二个游戏由主试指定。如果家长前面选择的是自由游戏,则指定其进行完成任务游戏。反之,选择自由游戏。整个实验过程由摄像机录下来,每个游戏至少录8分钟。两位家长与孩子的游戏摄录间隔至少一个月。
2.4 转写
对亲子游戏按分钟转写。尽可能详细、客观地描述所发生的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用拼音注释难以分辨的发音。
2.5 编码
2.5.1 对婴儿行为的编码
对婴儿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编码为断言、指令、表态和注意状态四类。前三种及其子类言语行为是参照Ryckebusch[7] 的编码原则制定的。另外,我们的实验中,婴儿对父母的提问所指的对象或对提问本身仅仅表现出注意状态,因而单独列出。
断言行为:描述外界状态的话语,包括:断言行为①:描述某场所或物体的言语,可能伴随手势,如在回答“在哪儿?”时伴随手势指点;断言行为②:用对/不对或姿势做出回答。
指令行为:使谈话伙伴进行某种行动的交流行为,包括:行动祈求:用言语或手势祈求物体和帮助;信息祈求: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信息祈求(“他做什么?”“是这个人吗?”),可能是伴随目光、物体或人物寻找行为的单词句(“妈妈?”“某人?”),也可能是向父母展示某物体,看着它祈求信息,而父母提供有关这个物体或用物体做什么的指导(“对,这个在那。”“对,你可以试试。”);注意祈求:通过言语或姿势要求父母分享其感兴趣的事,如父母拧闹铃时,婴儿停止摆弄手里的圆球,抓着父母的手臂让他/她看某物体。
表态行为:对父母的有关其心理状态的提问的回答,或对父母行动指令的顺应或拒绝反应,包括:表态行为①:以对/不对来回答父母对其心理状态的提问,或对父母行动指令的反应,如惊讶的表现“啊!”,拒绝采取顺应行为;表态行为②:在父母的行动要求之后立即完成与父母指令内容一致的顺应行为。
注意状态:婴儿的目光转移到与成人问题相关的物体或方位,或注视成人眼睛,无其他行动。
2.5.2 对父母行为的编码
断言行为:描述“外界状态”的话语,其中包括:断言行为①:命名或描述一个物体、情景、人物、行动或场所,如“这是个拖拉机。”;断言行为②:无上升语调的肯定及否定言语。
指令行为:所有需要婴儿行动、回答或注意的行为,包括:行动祈求:对物体或行动的祈求,包括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言语或手势讲解;信息祈求:所有需要婴儿回答的问题,包括(a)信息祈求①:所有婴儿需要回答的问题(“这是什么?”“羊吃什么?”);(b)信息祈求②:没有要求婴儿必须回答的“修辞性”问题,如以问题的形式重复婴儿所说的话(“你觉得这个该放那?”),目的是维持与孩子的交流。注意祈求:引导注意的祈求(“看娃娃。”),或以疑问句形式出现的注意祈求(“你看到了拖拉机是怎么走的?”)。
表态行为:对婴儿行为的惊讶表达,希望或拒绝遵从婴儿行动祈求的表达。
承诺行为:承诺与孩子一起完成某行动,且随后去做(“然后我们再把所有部分装起来。”)。
2.5.3 编码信度
主要编码者对32段游戏进行编码后,再随机抽取其中8段实验,每种游戏类型各4段,请一位不了解实验的人根据编码规则进行编码。计算Cohen's Kappa系数得到编码者信度。自由游戏中,婴儿行为和母亲行为的编码信度分别为0.69和0.81,婴儿和父亲行为的编码信度分别为0.71和0.86。完成任务游戏中,婴儿行为和母亲行为的编码信度分别为0.75和0.79,婴儿和父亲行为的编码信度分别为O.81和0.80。对不一致的编码,经讨论后达成一致。
3 结果
考虑到儿童与家长言语产生数量的个体差异,我们将数据转换成出现频率,然后对婴儿与父亲和母亲在不同游戏情境中的交流行为出现的频率做配对t检验,对父亲和母亲在不同游戏情境中的交流行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考察两种游戏情境中同一种交流行为出现频率的差异。
3.1 婴儿与父亲和母亲在不同游戏情境中的交流行为的比较
总体上,婴儿的表态行为和注意行为出现频率较高。
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在自由游戏中,婴儿对父亲和母亲的下列行为差异显著:行动祈求行为(t=2.193,df=15,p=O.046),信息祈求行为(t=3.298,df=15,p=0.005),注意祈求行为(t=3.805,df=15,p=0.002),表态①(t=2.613,df=15,p=0.020),表态②(t=3.463,df=15,p=0.003)。
在完成任务游戏中,婴儿对父亲和母亲的下列行为差异显著:行动祈求行为(t=6.236,df=15,p<O.001),信息祈求行为(t=3.435,df=15,p=O.004),注意祈求行为(t=3.066,df=15,p=0.008),表态①(t=3.443,df=15,p=O.004),表态②(t=3.916,df=15,p=O.002)。
婴儿对母亲的行动祈求、信息祈求和注意祈求行为比对父亲的少,而对母亲的表态行为比对父亲的多。婴儿对父亲和母亲的断言行为和注意反应行为出现频率差异不显著。
3.2 父母在不同游戏情境中交流行为的比较
总体上,家长的指令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特别是信息祈求①和行动祈求行为,但父亲和母亲的这些行为出现的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自由游戏中,母亲的表态行为(t=3.934,df=30,p<0.001)和承诺行为(t=2.012,df=30,p=O.053)比父亲的多。在任务游戏中,母亲的表态行为(t=4.048,df=30,p<O.001)比父亲的多。其他交流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上述结果提示,无论在自由游戏还是在完成任务游戏中,母亲的表态行为都比父亲的多些,而且在自由游戏中,母亲比父亲更多地承诺参与儿童的游戏。
4 分析与讨论
我们采用录像手段考察亲子交流行为,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父母在亲子游戏中都表现出控制行为,但其交流行为存在差异,孩子也表现出相应的适应性行为。
无论在自由游戏还是在完成任务游戏中,母亲的表态行为都比父亲的多些。该结果提示,尽管母亲和父亲一样都表现出交流控制行为,但母亲的交流控制程度比父亲的低,而且比父亲更注重与孩子交流内心的感受,对孩子的交流行为采取接受、鼓励的态度,孩子也相应的倾向于与母亲交流他(她)们内心的感受[8]。而父亲在完成任务游戏中对孩子操作的评价较多,似乎父亲更关注所要完成的目标,引导婴儿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向做游戏,同时兼顾孩子是否获得了相关信息,孩子对父亲的高控制的交流行为更多地表现为顺从[9]。
在自由游戏中,母亲比父亲更多地承诺参与儿童的游戏,表现出更多的交流维持行为;父亲则更注意与孩子的交流,对于孩子的行动祈求和信息祈求,父亲给予更多的描述客观世界的断言行为,使婴儿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孩子的非顺从行为,父亲则提醒孩子注意[9]。
上述结果提示,除游戏情境对父母的交流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外,父母本身的亲子交流行为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该结果与Ryckebusch等[7] 的关于父母根据活动情境选择其交流行为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可能由于中国父亲重点强调孩子的服从、行动适当等传统观念,因而倾向于高度控制孩子的行为,而中国母亲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比父亲的多些,对孩子的行为控制程度比父亲的低些。
婴儿对父亲的行动祈求、信息祈求和注意祈求行为比对母亲的多,提示婴儿在与父亲的互动中表现比较活跃,主动交流的行为比与母亲的多,是对父亲的高控制的交流行为的主动适应;婴儿对母亲的表态行为比对父亲的多,与母亲的表态行为比父亲的多些的结果相对应。也就是说,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比父婴之间的多些,而与父亲的主动交流行为多些。而且婴儿对母亲和对父亲交流行为的差异并没有明显受到游戏情境的影响。上述结果提示,婴儿主要根据交流对象选择适应行为,该结果与Ryckebusch等[7] 的一致。
综上所述,在亲子沟通中,孩子的父亲和母亲虽然交流风格不同,但都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家中的亲子游戏中,中国孩子的父母亲除了根据活动情境选择交流行为外,也表现出自身的特征,孩子则根据交流对象选择适应行为。因此,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应该强调双亲的共同参与。此外,本研究仅仅涉及亲子交流的一个侧面(即家中游戏)。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关注其他的交流情境,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就餐和洗浴过程中,亲子交往对儿童的社会交往行为有哪些影响等问题。
5 结论
5.1 无论在自由游戏还是在完成任务游戏中,父亲对孩子的交流控制行为比母亲的多。
5.2 15~22个月婴儿的父母根据活动情境选择交流行为。在完成任务游戏中,父亲对孩子操作的评价较多,同时兼顾孩子是否获得了相关信息,孩子对父亲的高控制的交流行为更多地表现为顺从:在自由游戏中,母亲表现出更多的交流维持行为,父亲则更注意与孩子的交流互动。
5.3 15~22个月婴儿根据产流对象选择适应行为。婴儿对父亲的行动祈求、信息祈求和注意祈求行为比对母亲的多,对母亲的表态行为比对父亲的多,与母亲的表态行为比父亲的多些的结果相对应。婴儿对母亲和对父亲交流行为的差异并没有明显受到游戏情境的影响。
标签:婴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