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媒体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许启万

浅析多媒体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许启万

甘孜州电化教育馆 许启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媒体技术走进民族地区课堂,给民族地区教育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生机,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对我的帮助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课前“恰当”设计,下足功夫。

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媒体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起着决定的作用。针对我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对新事物的认知存在“接收不了”、“消化不良”等现象,我们在课前,在备足学生“认知特点”、“学识水平”,备好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同时,抓住多媒体形象化、生动化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设置“恰当”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为营造 “自主、探究、主动”的课堂学习新常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年龄特征

低年级数学多媒体的设计要着力“音、形、色”,变抽象为生动,如教学《认识平面图形》导入时我设计了伴随轻松的音乐声,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组成的大客车和小导游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时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而学生不仅对这四种平面图形产生了一定的印象,也为即将去参观图形王国倍感受期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二)突出地域特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成为教育教学的必须。

二、课中“适时”运用,提升课堂效益

在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还要把握好“时间节点”,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让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是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要我学”到 “我要学”,让学生“会学”到“优学”,实现掌握知识与提升能力并举并重的目标。

(一)抓好激趣“切入点”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学习课堂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两个大小完全一样三角形经过旋转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迁移过程的形象材料,触发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牵动了他们的知识积累,使之迅速获取取决问题的灵感,从而把抽象的思维过程情境化、直观化,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抓实解疑“关键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新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这时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三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显示出三角形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电脑动态演示三条没有围拢的线段逐渐围拢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又如:在讲解概率一课时,遇到利用转盘求一事件的概率时,若没有实物演示时,我就利用网上资源设计了ppt动画课件进行演示,学生一看就懂,还节省时间。再如讲《旋转》一课时,以前讲这节课时感觉不太好讲,演示没有合适的教具,教师讲学生不易听懂,不易理解。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学生就比较容易懂,对应点看得更明白,对应线也清楚,对应角也知道。省时又省力,简单易懂,轻而易举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抓紧实践“突破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进行割、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学生难以接受。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柱进行切割、分解,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图形,将圆柱体最大限度地多次划分,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首先演示平均分割一个圆,分成8份、16份、再到32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会展示拼合的效果,从接近平行四边形到越来越接近长方形,通过对拼成的长方形的观察、比较和演示,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越接近长方形。这样的演示将一较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图形的不断对比、组合中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课后“精准”延伸,挖掘学生潜力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使用,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我在课后拓展延伸上也是精心的设计, 并耐心的引导,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若干份”、“一份”和“几份”的理解,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利用ppt制作一些填分母、分子、分数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说它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自主练习。于是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在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既能成为教师的好助手,又能深化教学改革,更有益于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作者:许启万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浅析多媒体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许启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