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机器”章中的科学文化观论文

《资本论》“机器”章中的科学文化观

夏 庆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摘 要】 在《资本论》“机器”章,马克思对机器以及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予了细致分析和有力批判,同时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生产力特性、科学与社会文化、科学与人的异化等,从文化的视角,深刻阐明了科学的文化本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观。深入挖掘马克思《资本论》“机器”章中蕴含的科学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对科学哲学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马克思;机器;异化;科学文化观

从古至今对文化的定义已不计其数,有的学者从一般意义上定义文化概念,有的则从某一特定领域去界定:既有从时间、空间等维度去解释文化,也有从思想、社会实践等方面诠释文化概念。大致都是从文化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和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进行整体性概括,不管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恰恰都与科学息息相关。由是观之,科学在文化的价值生成、发展、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文化推动着人类进步和社会整体发展,是一个国家、民族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促使人类走向真善美的至高自由境界。人类一定的生产、生产生活方式体现着文化的本质,而“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和重要构成要素,是人类的诸多亚文化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中,分别从经济、科技、社会、人文等层面透析了整体性科学文化观。

2017年12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⑱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15)京知行初字第6705号行政判决书。判决指出:就专利法关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相关规定而言,并不关注是否同源,仅关注权利要求的保护类型。因此,尽管涉案申请的产品权利要求与方法权利要求是同源的,但并不能将产品权利要求视为方法权利要求,因而其不属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该案已过上诉期限,判决生效。

一、社会劳动实践中的科学文化

广义的文化可定义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自由的实现。劳动实践既包括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劳动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包含理论知识成果革新、科学技术创新从而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劳动不仅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肢体活动,还包括运用大脑进行精神活动发明机器、工具的过程。在恩格斯看来:“劳动包括资本,并且除资本之外还包括经济学家没有想到的第三要素,我指的是简单劳动这一肉体要素意外的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因此,从这些层面来讲,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自由实现过程中,社会劳动实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劳动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

[24] Eric Donnelly, “The United States-Shina EP-3 Incident: Legality and Realpolitik”, Journal of Conflict and Security Law, Vol. 9, No. 1, pp. 25-42.

如此便引出两个问题:科学文化、科学与社会文化。一方面,科学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纯理论的知识体系;二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工具,是一种社会实践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可以归结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换句话说,科学的发展推动着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助推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三章中指出:“大工业最初的科学要素和技术要素就是这样在工场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可见,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相关的产物是物质文化的一部分。科学技术造就的机器、工具、设施、新工业等物质产品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把社会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梳理不难发现,科学技术成为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时代、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等划分的显著标志,同时,人类的日常生活、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生产劳动等与科学技术的作用密不可分,并且,科学技术孕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科学技术还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精神文化也是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认识人类的过程中的涵养,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的如科学知识体系,工具理论、机器理论等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构成无比重要的精神财富,不止于此,蕴含在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的科学精神,科学气质,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步、思想解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在大工业时期,“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机器作为科学的代表性产物规训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改造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而对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产生巨大影响。关于科学与社会文化思想关系的本质,英国学者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对此作了极高评价,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使科学脱离了它想象中的完全超然的地位,并且证明科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正是靠马克思主义才认识到以前没有人分析过的科学发展的动力。”从这一点来讲,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科学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也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文化的高度。

二、人文视域下的科学文化

在马克思看来,机器作为科学的一种物质表现形式、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标志,本应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吊诡的是,资本与资本主义的使用加剧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科学与劳动力之间更深程度的对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科学的应用过程已经成为加剧人全面异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可以说,科学造就了非人化的结果,这恰恰是科学与人文出现对立的最根本原因。

1号酒和8号酒都来自皮耶诺酒庄(Pierro),一白一红的搭配既适合餐前冷盘,也容易搭配主食正餐。酒标上的圣诞老人非常应节,要知道平时酒标上的小人可不是这身打扮,这可是专门为了圣诞节穿上的服装呢!如果你赶着约会没来得及带花,那就选2号“富隆玛卡丽花漾粉红葡萄酒”或者3号“吉哈伯通玫瑰缘红酒”吧!前者酒标上有着丰富的花朵、蝴蝶等元素,开瓶香气芬芳,空气中围绕着花香、野生莓果的气息。后者把酒瓶倒过来,瓶底就是一朵设计感十足的玫瑰花,且永不凋零。

物质生产方式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决定着人的价值观念和生存状态,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体现”的重要论断,科学终将帮助人类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主人。在马克思看来,人不在某一种规定性中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科学本应是人类本质力量发展的推动力,促进人的自由化发展,可在资本主义社会,功利主义思想在大工业时期甚嚣尘上,主导着社会人文观念。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完全以生产财富为目的,人作为机器的活的附属物跟随机器运转,精神饱受摧残、身体历经剥削,机器在资本家的使用下表现出的物化过程转变为对人的无情规训,造成人类的全面异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十三章中大篇幅地对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予了理性批判,充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科学运用引起的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出现与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踏步前进,然而,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却加剧了机器与劳动者的对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呈现异化形态。在工场手工业社会,工人占据主导地位,劳动资料以人的使用为根本,人的本质和精神价值得到彰显。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提高都是以牺牲工人为代价,机器逐渐成为统治者剥削劳动者的刽子手。工人成为机器的活机构,物是人非,“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劳动强度,更可恶的是“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抛到资本的札格纳特车轮下。”

三、自然、社会整体视域下科学文化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科学与社会、自然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科学通过在大工业生产的转化应用,对改造自然,重构社会关系,促进人类全面发展、自由完全解放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可是,科学作为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或者说作为一种亚文化,它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受制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整体文化因素的影响。故而,马克思在充分结合文化和历史基础上,综合自身实践、抓出问题本质深刻剖析了整体视域下的科学文化观。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同样是从整体性出发,深刻论证了科学与自然、经济、社会、人文、意识形态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指出“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揭示了科学文化观的形成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有史以来推动分工方式、生产方式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正是由于科学在家庭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纺织业、金属加工业等行业的实际应用。对于机器和大工业的出现,马克思从科学、自然、生产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指出“大工业把巨大地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并且“机器和发达的机器体系这种大工业特有的劳动资料在价值上比手工业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劳动资料增大得无可比拟”,“机器时而挤进工场手工业的这个局部过程,时而又挤进那个局部过程。这样一来,从旧的分工中产生的工场手工业组织的坚固结晶就发生溶解,并不断变化腾出位置。”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机器代表,机器的出现本是弥补劳动力不足,缓解工人劳动。然而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成为资本组成部分,使得资本的创造力和本质得到充分展示,成为剥削工人的有力工具。

在《资本论》“机器”章中,马克思从经济、社会关系方面分析了科学及其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马克思恩格斯前往当时英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伦敦、曼彻斯特等地,深入工厂车间,走近生产工人,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细致研判,进一步指出资本构成了工业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科学技术的运用则是工业发展的引擎,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就是最好的例证。资本主义生产意味着社会生产过程进入了新时代,同样引发了科学技术的变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为自然科学的进步创造有力的发展环境,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实验、论证提供了一定手段和资金的支持,资本家不惜投入巨资支持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机器对资本家来说具有何等重要的价值,机器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科学的资本主义运用同时加重了对工人的规训和剥削。“机器从一开始,在增加人身剥削材料,即扩大资本固有的剥削领域的同时,也提高了剥削程度。”资本虽然无法直接创造科学,但是资本可以运用科学,科学的运用为资本主义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资本家正好借助科学的巨大能量通过机器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生产模式。资本在自科学技术的使用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鉴于此,更进一步激发资本家投入资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热情。

[参 考 文 献]

[1]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97.

[3]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9.443.444.454.484.487.

[4]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8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707.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9)02-0049-02

【基金项目】 “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培优基金项目资助”“Sponsored by Research Fund for Excellent Dissertation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夏 庆(1992-),男,河南南阳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编 辑/李 勇

标签:;  ;  ;  ;  ;  

《资本论》“机器”章中的科学文化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