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技术治疗骨外科术后疼痛效果观察班希青论文_班希青

班希青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桑落墅镇卫生院;山东滨州251704)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埋豆技术在治疗骨外科手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1日-2017年12月20日我院骨外科收治的手术后疼痛患者,以随机的方式抽取106例,采用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镇痛,文字描述评分法(VerbalDescriptorsScale,VDS)来评估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对镇痛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疗效非常好占50%,疗效较好30.2%,疗效可16.1%,疗效差占3.7%,综合评价有效率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豆技术治疗骨外科术后疼痛疗效显著,无药物引起的副作用,有利于术后恢复,经济实用,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骨外科术后;疼痛;耳穴埋豆;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2-0001-01

骨科术后疼痛是骨科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观察病人手术后身体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严重疼痛影响到病人伤口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而且存在着休克等意外风险.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若采用镇痛药物,虽然可降低病人疼痛,但镇痛药物副作用不可忽视[1]。所以选择安全可靠的术后镇痛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耳穴埋豆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独具特色的重要治法,它选用耳穴埋豆籽压贴耳穴最敏感的痛点,疼痛时按敏感点以通利气血、畅通经络进而达到止痛的功效。具有无创伤、无毒副作用的优点,是一种易为病人接受、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近一年来对我院骨外科106例术后疼痛患者采取了耳穴埋豆技术治疗术后疼痛,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7年1月21日-2017年12月20日我院骨外科术后疼痛患者106例,男70例,女36例,年龄6~87岁。其中阑尾炎手术26例,骨科手术22例,疝气手术26例,肛肠手术18例,大隐静脉手术11例,前列腺手术2例,盆腔肿物1例,对治疗前后疼痛的缓解程度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术后1~6h采用耳穴埋豆治疗术后疼痛,或遵医嘱执行。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配穴:选取手术部位相应的穴位,阑尾切除术取阑尾穴、混合痔切除取肛门穴、疝修补取外生殖器等。操作方法: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是否有耳穴埋豆禁忌证,用耳穴探棒在耳郭相应耳穴寻找敏感点,稍用力按压,以皮肤凹陷为度做标记;用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处皮肤,把耳穴贴贴敷在穴位上[2];用拇指和食指分别于耳郭内外轻轻按压药豆,手法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有酸麻胀感为度,每穴每次按压1~2min,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按揉后评估止痛效果。

1.3疗效指标及标准

本研究以VAS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用VAS评分来评估疼痛程度,该量表从0开始到10,分别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0~3分,即轻度疼痛: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即中度疼痛: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即重度疼痛: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分别记录入组患者术后6、12、18、24、36、48、60、72h的VAS疼痛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6例术后疼痛患者经耳穴埋豆治疗后,疗效好的53例,占50%,疗效较好的32例,占30.2%,疗效可17例,占16.1%,疗效差的4例,占3.7%,综合评价有效率96.3%。106例耳穴埋豆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2例,1例胶布过敏,更换防过敏胶布后反应消失,1例药豆贴潮湿脱落,给予重新埋豆,均未对肌体造成不利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1.8%,治疗后疼痛强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

3.讨论

手术后的疼痛刺激使体内各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延缓身体复原,常用的药物镇痛副作用较多,其中阿片类止痛药兴奋位于延髓的呕吐化学感受器引起恶心、呕吐,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产生镇静作用,在胃肠道激活则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引起腹胀,便秘,不利于腹部手术患者的恢复,还可以引起尿潴留,药物依赖,肝肾损伤,甚至引起过度镇静,呼吸抑制而死亡;非甾类抗炎止痛药物副作用有刺激胃肠道,甚至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至上消化道出血[3]。

耳穴埋豆治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以达到止血、镇痛、消炎、解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软组织痉挛。现存的大量医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耳与经络、人体生理、诊断和治疗等记载。如《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脉度篇》也有记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可见前人很久以前就已经认识到耳与经络、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关系。在耳穴和相应的躯体部位之间尚未发现确切的形态学上的通路存在,但临床和实验的研究已经证实刺激不同的耳穴可引起相应躯体部位的反应[4]。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了刺激不同耳穴能减轻相应的疼痛。术后的疼痛报导也很多,如膝关节镜检查术后的疼痛,人工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肛肠病等术后软组织的疼痛。耳穴埋豆后可对耳穴产生持续刺激以达到持续镇痛的效果,并非常方便患者和家属自行在埋豆耳穴处按压以增强刺激提高镇痛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耳穴埋豆技术镇痛疗效显著,和其他止痛药物相比无药物副作用,价格实惠,值得在手术后临床镇痛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金法,鲍航行,蔡运火,等.全膝置换围手术期耳针镇痛的临床应用[J].中医正骨杂志,2017,24(5):3-6.

[2]刘芳,方宗武.耳穴埋豆对肛肠病术后的镇痛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杂志,2016,26:762-763.

[3]朱建秋,高建生.耳穴压豆用于腹外疝术后患者减轻切口疼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7):61-62.

[4]陈月峰,陈卫衡,李龚,等.耳穴埋豆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6(4):1-3.

论文作者:班希青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2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耳穴埋豆技术治疗骨外科术后疼痛效果观察班希青论文_班希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