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无线接入系统的多址协议研究

高速无线接入系统的多址协议研究

翁继伟[1]2001年在《高速无线接入系统的多址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和Internet的迅速增长,为个人提供高速接入Internet和其它通信业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无线接入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首先回顾了无线接入的概念、发展状况及其关键技术,接下来阐述了各种多址接入协议并指出了当前的研究所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而介绍了仿真的方法、各种业务源的建模及无线差错信道的建模,最后详细介绍了用于无线Internet接入的依赖用户数目完善安排分组传输的多址接入协议(User-dependentPerfect-scheduling Multiple Access—UPMA)并将其应用于无线ad hoc Internet接入,建立了类似于WWW应用的业务源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了其性能。

张思凡[2]2007年在《无线自组网多址协议研发及增强型协议研究》文中认为移动自组织网络作为一种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无线通信网络备受关注,而无线网络的MAC协议设计特别是多址接入部分是其中的关键技术。本文主要探讨了WLAN经典协议IEEE802.11中分布式协调功能DCF以及适用于跳频自组织网络的分布式PRMA两种多址接入协议。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详细描述了IEEE802.11MAC层DCF机制的工作原理及算法,给出了核心功能的具体软件模块设计,在基于ARM核的开发平台上实现相关功能,成功完成了MAC接入部分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几种改进的增强型退避机制进行研究。2.根据DCF中CSMA多址接入协议的优点,将其与TDMA协议相结合,构造出适合高速无线跳频电台的分布式PRMA多址接入方案并给出具体的模块实现方案,为跳频网内多个用户的数据和话音业务传输提供了保证。

杨军[3]2003年在《分组无线网多址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Internet和移动通信是近年来通信领域应用与研究的热点,分组无线网是实现将Internet业务扩展到无线移动环境的理想形式,长期以来一直在军用和商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看作未来个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诸多新的应用对分组无线网的研究和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通信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又为分组无线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即结合智能天线技术与分组无线网网络协议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分组无线网的多址接入协议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对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天线)在移动Ad Hoc网络(MANET)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介绍了移动智能天线的研究进展,提出将智能天线应用于MANET的移动终端,分析了智能天线的应用对多址接入协议的影响。提出了支持智能天线应用,并利用其定向通信能力提高网络性能的多址接入协议——自适应波束形成CSMA/CA协议(ABF-CSMA/CA)。对应用智能天线后MANET的信道利用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仿真方法评估了协议性能。结果表明,ABF-CSMA/CA协议与智能天线的结合能够有效实现信道的空分复用,显着提高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第叁章研究了智能天线在Internet无线接入网络中的应用,主要考虑使用智能天线对抗同信道干扰与多径衰落,增加覆盖范围,并在MAC层实现智能天线与网络的有机结合。提出了基于轮询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多址接入协议(PB-ABFMA)。该协议中采用简单、有效的机制保证智能天线快速、准确地适应时变信道,以动态TDMA方式为各节点安排发送时隙,采用微时隙为处于空闲状态的用户保持连接以降低接入时延,该协议可工作于异步网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针对Internet中主要的“请求—回应”(Request-Reply)式业务,推导了协议的信道利用率与平均“请求—回应”时延的近似计算公式,以仿真方法考察了协议性能。结果表明,PB-ABFMA协议能够有效支持智能天线应用并具有较高的信道利用率与良好的时延性能,其简单有效的碰撞分解算法能保证新用户快速接入信道。 第四章对多波束智能天线在星型结构分组无线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利用智能天线实现信道的空分复用,并在MAC层实现多波束智能天线与网络的融合。提出了自适应时隙分配多址接入协议(ASAMA)。为了有效支持多波束智能天线的应用,该协议增加了以下功能:利用逐点优化(PPO)或全局优化(GO)两种不同复杂度的时隙分配算法将各节点按空间可分性进行分类,保证参与信道空分复用过程的节点信号之间有充分的空间可分性;采用高效、可靠的方法告知各节点应如何及何时进行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以保证多个节点正确地同时利用一个物理信道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信道空分复用。 对ASAMA协议的信道利用率进行了近似分析,以ON/OFF模型为业务源,在平坦瑞利衰落信道中对协议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ASAMA协议能有效支持多波束智能天线应用以实现信道空分复用,具有很高的信道利用率与良好的时延性能。 第五章提出在利用多波束智能天线实现信道空分复用的同时,充分挖掘智能天线的优势,为多媒体业务提供Qos保障。在考虑多波束智能天线,及话音与数据业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提供QoS保障的自适应时隙分配多址接入协议(QAsAMA、。在QAsAMA协议中,综合考虑了分组时延,分组丢弃率,误码率,业务容量以及信道利用率方面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与多波束智能天线的特点及自适应时隙分配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对QASAMA协议的信道利用率进行了近似分析,并以仿真方法考察了协议性能。结果表明,QASAMA协议能有效支持智能天线应用,具有很高的信道利用率,并能为话音与数据业务提供良好的QoS支持。 第六章研究了IEEE 802.11 DCF协议中竞争信道节点数的估计方法。一些文献指出,可以根据同时竞争信道的节点数对DCF协议参数进行优化,而接入点(AP)只知道网络中已注册的节点数,无法检测出有多少节点在竞争信道。为此我们基于DCF协议饱和吞吐量的分析方法,推导了分组碰撞概率与同时竞争信道的节点数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简便的估计竞争信道节点数的方法一一基于碰撞概率的估计方法 (CPBE)。该方法中,节点或AP利用DCF协议中已有的对分组发送情况的记录估计分组碰撞概率,据此估计同时竞争信道的节点数。利用仿真方法评估了CPBE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性能与实用价值。 第七章分析了多径衰落信道中,存在同步误差与多址干扰条件下的正交码CDMA系统的性能。给出了系统模型与信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同步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推导了采用QPSK调制及非相干RAKE接收时的平均误码率计算公式。给出了数值计算结果,考察了信道特征,系统用户数,同步误差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接收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弥补了在实际中难以进行这方面的性能模拟及测量的不足。

简伟[4]2011年在《超高速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毫米波技术和光纤传输技术的超高速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的最新模式之一。相比现有的无线传感网络,它能提供更加全面和直观的传感信息,尤其在对系统结构安全监控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论文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毫米波光纤无线系统理论与技术”(No.60736003)的资助下,研究了超高速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的特性及其实现的具体方式。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研究工作体现在:(1)基于毫米波Radio over Fiber (RoF)技术,提出了针对超高速信息采集和传递的新型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的方案,以达到无缝传输超高吞吐量传感数据的目的。对网络中毫米波传感器节点(Sensor Mote, SM)、簇头(Relay Master, RM)、远端天线单元(Remote Antenna Unit, RAU)、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 OLT)、和数据中央控制(Data Central Controller, DCC)等不同类型单元各自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特别地,对关键的SM和RM等节点提出了具体的单板设计模型。对各个网络单元之间的混合型通信接口和互联方式进行了重点讨论和分析。对于无线传感网络关键的能量管理问题,在系统设计时引入了Energy Harvesting Mechanism (EHM),并根据这一点提出了毫米波无线节点内部能量流动和管理模型,从而实现优化无线节点能量效率的目的。(2)建立了非竞争接入机制下的SM和RM的能量消耗数学模型。分别设计了基于TDMA、FDMA/OFDMA和FD-TDMA的毫米波子网多址接入方式,利用仿真分析了所提出的叁种多址接入方式的能量消耗情况,验证了FD-TDMA方式是现阶段能同时兼顾成本和能量效率的超高速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多址接入技术的最佳选择。在60GHz附近的8.64GHz的频带范围内(ECMA387标准中划分的频带资源),分别针对1:32(RM:SM),1:64和1:128的不同网络拓扑,提出了一种具有高能量效率的FD-TDMA毫米波多址接入的具体实现方法,并且利用所提出的能量消耗模型对SM和RM节点的能量消耗、电池寿命情况进行了评估和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案的系统能量效率。(3)分别提出了基于TDMA、FDMA/OFDMA和FD-TDMA多址方式的毫米波子网MAC协议,重点设计了在FD-TDMA多址方式下的一种具有高能量效率的MAC超帧(Superframe)结构以及SM与RM不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情况。特别地,在1:4(RM:SM)的情况下,利用系统仿真计算出了SM和RM在叁种MAC协议中的能量消耗状况,证明了FD-TDMA在提高系统能量效率和降低实现复杂性等方面的所具有的优势。(4)针对超高速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的上、下行传输,分别提出了一种具体的方案并且通过实验进行了可行性验证:在上行传输中,将来自多个SM的高速无线数据利用FDM汇集至RM,经过中继之后到达RAU,再经过光纤传输至OLT,最终到达DCC;在下行传输中,将来自DCC的命令和消息利用60GHz RoF技术传送至每一个光网络和毫米波无线节点。(5)提出了两种低成本的60 GHz RoF系统改进方案并进行了实验验证:①将实施成本较低的塑料光纤做为60GHz RoF信号的传输媒质,同时利用OFDM的多载波方式克服光RoF信号在塑料光纤中的多模色散,实验证明,该方案在不降低信号传输质量的同时减少系统成本;②将两个Free-running连续波只需用Optical Coupler直接合并之后实现简化的毫米波全光上变频,同时在电下变频时采用Reflective Self-mixing方法,省略了Local Oscillator (LO)和Optical Phase Lock Loop (OPLL)等器件,实验证明,该方案能有效减少毫米波系统成本和开销。(6)根据60GHz毫米波的短距离Line of Sight (LOS)传输特性,提出了一种减少OFDM毫米波信号由于插入导频和训练序列而引起传输冗余的方法,并且利用6OGHz OFDM-RoF实验传输平台对比了所提出的其他叁种不同的方式,分析了在60GHz频段附近的无线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曲线。实验证明,在传输同样长度数据时,信号的相位偏移量在60GHz频段附近的积累并不严重。插入的多余导频反而会由于受到随机噪声的干扰,在进行频域均衡补偿时引入更多的失真。(7)提出了两种利用纠错编码增益降低超高速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的功率消耗的方案并进行了实验分析:①经过卷积码预编码的16QAM-OFDM数据,在由60GHz RoF实验平台传输同等长度的距离后,毫米波无线信号达到同样BER所需的发射功率更小,这对减少SM和RM无线节点的发射功率,延长节点工作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利用LDPC码对高速的数据流进行预编码,在经过采用QPSK偏振复用的100G超高速光传输实验平台传输之后,实验评估并分析了LDPC码对降低光发射功率的改善情况。该方案对提高整个超高速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的能量效率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张光辉[5]2006年在《多跳Ad Hoc网络中时分多址接入协议研究》文中认为Ad hoc网络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网络,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涉及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彻底研究的问题,新的应用也对它的研究和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通信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又为Ad hoc网络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本文从Ad hoc网络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出发,分别研究了多跳Ad hoc网络中的拓扑未知预约时分多址接入、支持MIMO的时分多址接入、支持智能天线的时分多址接入以及临界传输半径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了多跳ad hoc网络中时分多址接入技术。将拓扑未知时分多址接入协议和预约相结合,提出了拓扑未知预约时分多址接入协议TTR-TDMA。该协议基于时分多址的帧结构,每个时隙分为预约阶段和数据传输阶段。每个节点在其分配的时隙,通过预约的方法占用时隙以解决可能的冲突;并且在其未分配时隙通过载波侦听来竞争使用该时隙。通过理论分析我们推导出网络的最佳性能及其最佳参数。并且我们通过仿真验证了我们的理论分析。网络拓扑和业务负载对通过率的影响也在本文加以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具有稳定性和公平性。此外,该协议的性能也优于其他拓扑未知协议。2.基于当前支持MIMO的多址协议需要知道全网拓扑,本文将TTR-TDMA与MIMO相结合,提出了适合多跳ad hoc网络的支持MIMO的拓扑未知预约时分多址接入协议MIMO-TTR。MIMO-TTR同样不需要知道全网的拓扑信息,并且通过平衡MIMO链路的传输容量和抗干扰能力来分解冲突。当一个时隙仅被一个用户占用时,该用户可以以最大传输速率占用该时隙。当一个时隙必需由多个用户共享时,我们可以减小每个用户的数据速率,并增强它的抗干扰能力,以使这些用户可以同时成功地发送减小速率后的数据流。因为该协议不需知道全网的拓扑结构,因而便于实现和适合于分布式应用。通过理论分析我们推导出节点最小通过率及最佳帧长。3.针对当前支持MIMO的多址协议仅支持点对点传输,本文提出多跳Ad Hoc网络中支持MIMO的广播传输时分多址接入协议,其核心算法是保证每个节点无冲突传输广播业务且保证最小帧长的时隙调度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了MIMO系统并行数据流传输的特性,该特性可使发生传输冲突的节点集可能由两跳范围内的邻节点减小到一跳范围内的邻节点,从而提高网络容量。结果表明该协议可以较大地提高网络容量和减小平均分组时延。

李春芬[6]2015年在《随机多址通信系统多通道双时钟二维概率协议分析》文中指出随机多址通信系统理论是支撑通信领域协议研究的关键理论之一,它为无线局域网、以太网、Internet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分析、研究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应用成果。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数的增长,用户希望利用无线接入完成多任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多用户共享有限频谱资源及保证无线通信网络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设计高效、合理的无线共享信道的分配策略对于网络的正常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随机多址通信系统理论已经成为网络资源分配和MAC控制协议中的重要控制理论。对随机多址系统分析的目标是要建立起与随机多址控制机制相一致的数学模型及其函数表达式,准确推导出系统吞吐量、平均传输时延、丢失率等系统参数。在这些参数中,系统吞吐量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随机多址系统性能的参数。本文第一章对现有随机多址技术作了系统介绍。第二章针对基本ALOHA系统吞吐量较低的问题,结合连续式和时隙式控制方式,提出双时钟随机多址协议。基于双时钟控制方式成功应用到ALOHA协议的经验,尝试将其应用到CSMA系列协议的理论分析。同时,为了改善系统性能,设置坚持发送概率和持续侦听概率两个关键参数。基于以上两方面考虑,第叁章提出多通道双时钟二维概率随机多址(MRMPSDC)协议。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每个终端站点决定是否发送分组、侦听信道,是各个站点的一种分布式行为。每个站点采取相应行为产生的结果不仅依赖于它自身的行为,也取决于其它站点采取的行为。基于这种交互性的考虑,可以将各站点的行为建模为一个博弈过程,因而将博弈论引入MRMPSDC协议的分析。作为上述理论的一种应用,第五章将经典纯ALOHA协议和MRMPSDC协议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总结如下:1、提出了双时钟随机多址协议,改善了系统吞吐量性能。在纯ALOHA、时隙式ALOHA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时钟随机多址协议。采用该协议的系统控制策略为双时钟控制方式:即时隙式时钟联合连续式时钟的信道接入控制方式。通过平均周期方法,推导出的系统吞吐量性能与基本ALOHA协议相比具有较大提升,理论分析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提出了多通道双时钟二维概率随机多址(MRMPSDC)协议。从提高无线通信网络服务质量(QOS)及通道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出发,提出了MRMPSDC协议,通过双时钟控制机制的使用,坚持接入信道概率p1和持续侦听信道概率p2的联合选择,业务优先级的划分和多通道技术的应用,以支持多种业务类型的服务质量要求。通过平均周期方法推导得出两个重要的性能参数:系统吞吐量和各优先级吞吐量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仿真实验与理论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MRMPSDC协议控制下的系统可以获得较高的系统吞吐量性能。3、研究了基于博弈论的MRMPSDC协议分析与建模。在一个随机多址接入方案中,为了实现最佳吞吐量性能或服务质量等目标,终端站点以竞争方式接入信道。我们使用随机多址博弈来描述这种分布式的随机多址问题,通过博弈论分析各站点行为,并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稳定状态下的各终端站点行为:采用离散度τ将终端站点发送、侦听行为的纯策略连续空间离散化为按概率分布的混合策略空间,通过遗传算法求解出混合策略空间的近似纳什均衡。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表明将博弈论引入随机多址协议分析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4、研究分析了随机多址协议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有效性问题。作为上述理论的一种应用,将经典ALOHA和MRMPSDC协议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层建模。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有效性的概念,采用平均周期方法,对系统平均功率消耗进行分析。仿真结果和理论计算值对比说明MRMPSDC协议下的WSN具有较低的系统平均功耗,从而对有效延长网络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周赛[7]2015年在《TTNT数据链的多址接入协议研究》文中指出战术瞄准网络技术(TTNT, Tactical Targetting Network Technology)系统作为美军最新一代战术数据链系统,能够对短暂出现的移动目标实施打击,真正实现“发现即摧毁”的能力。它的一跳距离(185公里)内2ms的突发传输时延要求与正在发展的5G通信技术指标相当。它的高速宽带、基于IP协议的Ad hoc组网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分布式网络化作战效能。对TTNT进行研究,无论是从通信技术发展上还是我军数据链系统更新换代上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对TTNT的MAC层的统计优先级多址接入(SPMA, Statistical Priority-based Multiple Access)协议进行探索性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 结合TTNT的工作场景和业务进行分析,总结出8种业务类型,并区分这8种业务类型与有线网络多媒体业务的不同。结合每个用户的带宽保证,得到不同种类业务的到达速率、服务速率和业务强度比例。这样,为业务优先级划分和最高优先级业务的排队时延保证提供可能性。2) 从相关文献中发现一种可以用来解决TTNT低时延和误包率之间矛盾的方法-快速收发切换(RODD,Rapid On-Off-Division).这种方法听起来很像时分复用或码分复用,但事实上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它能够实现虚拟全双工和多包接收(VFD-MPR, Virtual Full-Duplex-Multi packet Reception)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一种虚拟全双工-多包接收(VFD-MPR)多址接入方式。这样,能够为实现极低时延提供可能性。3) 从时间尺度切换的角度出发,发现SPMA协议实际上可以从时间、频率、业务、空间上看成是四种多址接入方式的结合:VFD-MPR多址接入方式、多信道跳频交互式多址接入方式、优先级队列多址接入方式和定向天线多址接入方式。这四种多址接入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论文在第五章中介绍了前叁种多址接入方式,因为这叁种方式能有效降低接入时延,在结束语部分提到了第四种多址接入方式。4) 通过假设网络中业务和节点业务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建立了SPMA协议中叁个关键参数中的其中的两个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节点外部信道占用情况和内部优先级队列之间的联系。结合上面对TTNT业务的划分,给出了优先级门限参数设定,从而使得信道占用统计值和各优先级门限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佚名[8]2006年在《通信》文中研究表明TN912006030666基于特征点的整数小波目标跟踪方法的研究/王丽荣,申铉国,王延杰(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光学技术.―2005,31(3).―401~404.基于提升方法的整数小波变换的诸多优点,以Harr整数小波变换为例,提出了动态目标跟踪

李长乐[9]2005年在《无线局域网多址接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无线局域网(WLAN)已被证明是当前最有效的无线接入网络形式之一,以其高速、安全、方便的特性受到用户及研究者的青睐。但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应用,语音、视频业务以指数倍增长,受限的带宽和频段已经成为应用的瓶颈,由此必须采用其它关键技术,如智能天线技术开发下一代无线局域网系统。 本文结合智能天线技术与无线局域网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无线局域网的多址接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 1.在深入研究IEEE 802.11 MAC协议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IEEE 802.11的数据、语音业务综合传输协议,数据业务由分布协调功能(DCF)传送,语音业务由点协调功能(PCF)传送。通过仿真,评估了协议参数对网络通过量和平均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时延的影响,确定在一定数据通过量前提下IEEE 802.11能支持的最大语音用户个数。特别地,语音业务对时延抖动敏感,指出了影响其抖动性能的主要因素。数值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参数对性能影响至关重要,IEEE 802.11性能必须在语音站点数量和数据业务通过量之间进行折衷。 2.考虑网络中语音站点数量随时可能变化,提出了一种IEEE 802.11支持语音与数据业务的自适应传输协议,优先传输语音业务,在满足语音业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力提高数据业务的传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语音业务最大允许时延的前提下,自适应传输协议根据网络中的语音站点数量对主要协议参数进行动态、合理地调整,可以提高数据业务的传输性能,效果优于协议参数固定时的情况,包括PCF的极限性能,从而增加网络容量。特别地,该自适应传输协议不需要改动原始协议本身,完全兼容现有的IEEE 802.11标准协议,易于实现。 3.WLAN中应用智能天线后AP必须知道用户站点的空间特征才能与其进行通信,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准确概率推导的方法详细分析了用户站点空间特征检测算法的性能,包括基于竞争和非竞争的轮询算法,得到最佳协议参数,在此基础上评估了AP检测出包括其广播范围外部用户的全部用户空间特征的时延性能,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考虑到检测AP广播范围外部的用户,比较了四种不同检测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AP对广播范围内的用户通过全向模式采用非竞争的轮询,对广播范围外的用户通过定向模式采用基于竞争的轮询,可以更快速地检测出全部用户站点的空间特征,在各种情况下部显示出比较优越的性能。

参考文献:

[1]. 高速无线接入系统的多址协议研究[D]. 翁继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1

[2]. 无线自组网多址协议研发及增强型协议研究[D]. 张思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3]. 分组无线网多址技术的研究[D]. 杨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3

[4]. 超高速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D]. 简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1

[5]. 多跳Ad Hoc网络中时分多址接入协议研究[D]. 张光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6]. 随机多址通信系统多通道双时钟二维概率协议分析[D]. 李春芬. 云南大学. 2015

[7]. TTNT数据链的多址接入协议研究[D]. 周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

[8]. 通信[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6

[9]. 无线局域网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 李长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高速无线接入系统的多址协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