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与日本人的亲植物性论文

稻作文化与日本人的亲植物性论文

【语言与文化】

稻作文化与日本人的亲植物性

阎 萍

摘 要 日本在绳文时代就受惠于自然,亲近自然。到了弥生时代,由于引进了稻作技术,在稻作农耕的活动中,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稻作文化。水稻栽培进一步培育了日本人喜爱植物的“亲植物性”。这一独特的文化心态,在日本人的物质生活、教育、文学艺术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绳文文化;弥生文化;稻作文化;亲植物性

受稻作文化影响,日本人喜欢草木,热爱自然;与一般的欧洲人相比,日本人与草木有着更亲近的关系。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植物的特殊情感,即亲植物性,至今仍在日本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精准扶贫视域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思想和文化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张志巧(6/35)

一、亲植物特性的形成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早在5 500年前,在日本的三内丸山就有绳文人居住。绳文人虽然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但绳文人喜爱、亲近植物,过着定居、富足的生活。通过对三内丸山遗迹的考察,发现了栗子、核桃等80种以上可食用的植物,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足以证明当时植物资源之丰富。研究表明,早在15000千年前,日本列岛针叶林开始减少,冰河期临近结束,气候开始变暖。能结果实的落叶林增多。这种物产较为丰富的森林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扩大到日本列岛。

公在秦三月,闻秦将成,乃使郤乞告吕甥。吕甥教之言,令国人于朝曰:“君使乞告二三子曰:‘秦将归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且赏以悦众,众皆哭,焉作辕田。[9](P313)

时至今日,日本依然是世界上植物物种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维管束植物大约有5 600种(其中1 950种是特有种,固有率35%),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大约有1 500多种。种类高于大部分的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

日本植物的多样性,受惠于日本独特的海洋性气候和自然环境。日本是地处中纬度大陆东岸四面环海的岛国,气候受季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年温差较小且降水充沛,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大约在9 000年前,日本海中开始汇聚温暖的海水暖流。当暖流与来自大陆的寒冷空气相遇便会产生富含水分的上升气流,进而形成大量的降雪。当冬季结束后,春天来临,到了五月至九月期间,日本是闷热且雨量充沛的夏季。从盛夏到初秋期间,北日本与东日本将出现被称为“秋雨”的间歇性雨季。在11月底左右,寒风给向着日本海的“里日本”带来严寒和暴雪。这就形成了日本列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日本的降水量约1 700毫米/年,约为世界平均数的2倍。森林和植被在这一气候下越发繁茂。又由于日本岛有众多绵延起伏的山脉,地形复杂,造就了植物的多样性。而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地众多的环境很适合水稻的生长。迄至今为止,日本依旧是较大的稻米生产国。

与西方人推崇的客观标准相比,日本人更习惯于用感性去思考并处理问题。在日本的母子之间常常保持着温暖的情感上的共鸣。父母经常以“以心传心”体谅他人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更重视他人本位的思考模式。父母比较重视孩子与他人的协调能力等相关于“群体”的教育内容。在给予孩子“娇宠”的同时父母重视子女的个性发展,对子女有“全方位”的期待。

(二)农耕文化的发展

“中国经作看柑橘,全国柑橘看广西,广西柑橘看桂林。”据统计,广西柑橘种植面积高达600万亩,其中桂林柑橘的种植面积高达全区的三分之一。在柑橘面积和产量双高的背景下,提高柑橘的品质成为农民和农资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

早在绳文时代,绳文人就穿着植物编织的布制服装,使用树皮编制的背包采集野果。相对于欧洲人用动物毛皮制作衣服,日本人则常用棉、麻等植物纤维缝制衣服。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与“浴衣”就是用木棉、麻等植物纤维以及真丝制作而成的。与穿着和服时相配的布袜子“足袋”,传统的用稻秸、灯芯草等编制的“草履”,穿“浴衣”时穿的木屐,大都是由植物纤维制成的。和服常采用樱花、菊花、梅花等花草树木印染花纹,在命名色彩时,也多用棣棠色、葡萄色等名称。此外,日本人在黑色的“留袖”女和服和黑色“裙裤”男和服上镶嵌象征着家族的“家徽”图案。家徽纹样有很多植物的图案,如江户幕府开创者德川家的家徽是“三叶葵”。

在日本人的住宅中,传统的日式房屋是木制式结构的房子。和欧洲人的石头房子相比,日式房屋以木质、竹制材料做成天花板,地面以榻榻米铺盖,由纸制、木制的拉门隔开。榻榻米房间摆上桌子可当作餐厅,铺上寝具可当作卧室。坐在日式的房间里,欣赏着日本庭院,品尝日本料理,看着壁龛处挂着的花鸟彩画是日本人向往的生活。

二、亲植物特征对日本人的影响

考古发现,绳文人食用栗子、核桃等果实类植物。从弥生时代开始,贵族和豪族之间开始食用玄米,庶民吃米以外的谷物。直至明治时期,稻米产量迅速增加,国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米饭才成为日本人的主食。由于日本人受佛教思想影响,历来以素食为主。直至明治维新才开始仿照西方,开始喝牛奶、吃牛肉,但与肉食为主食、使用金属制的刀叉吃饭的欧洲人相比,日本人还是喜欢吃大米,并使用木质或竹制的筷子来用餐。日本人喜爱的饭团、年糕、日本酒都是以米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吃米饭时喝的酱汤也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豆酱做出来的,日本人喜欢的“樱花饼”“柏饼”等日式点心的主要原料也是大米,可见日本人对稻米等植物的喜爱之情。甚至连日本的糖果店铺也用与植物相关的名字来命名,如北海道老字号糖果店“六花亭”。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绳文时期,农耕文明已经从东亚大陆传到了朝鲜半岛。但并没有推广到日本列岛。直到绳文晚期或弥生中期,稻作文化经由中国大陆的长江、淮河流域,途径朝鲜半岛直至北九州。大约在2 300年前绳文文化才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使用金属器具开发水田,种植稻米,即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中心的弥生文化。

(一)衣食住行中的自然要素

弥生人开垦土地,开始围绕着一定的区域开展农耕生活。从事种植水稻等农耕活动的弥生人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他们感到米是具有魔力和权威的,他们对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植物和大自然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感情。通过与植物的亲近,进一步衍生出了礼俗和信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耕区域附近渐渐形成了大的村落,出现了贫富差距,产生了阶级差别,逐渐形成了政治上的支配关系,进而产生了国家。

日本人用“水萝卜”来形容女性皮肤白皙,用“红叶”来形容婴儿红彤彤可爱的小手,用樱色、桃色等来描述色彩[1]。这种“亲植物性”的特点深入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物质生活、教育、文学艺术及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的混血形成了日本民族的文化,而这一文化与稻谷和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亲植物性”的特点。

(二)教育理念中的“娇宠”

喜爱植物的日本人在抚养子女的时候,常把孩子当作“花草”“树木”般进行耐心、细致、柔和的教育。由于日本人怀有园丁情结,所以孩子们常在娇宠中长大。《“娇宠”的构造》中,土居健太郎如是分析:“人本来就对小孩有一种特别的情怀。而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比西方人做得更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西方在中世纪前至中世纪后,下层阶级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而并非留在父母身边。孩子们在寄宿学校里接受极其严格的管教,这一做法已经成为惯例。”

在李树化的笔下,钱塘江是一条安静温柔的、活泼可爱的江河。他用钢琴曲《钱塘江幻想曲》首次为这条美丽可爱的大江谱写了音乐的“绘画”,如诗、如画,更像是一幅西方的“水彩画”。

(三)文学作品中的植物美学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在其所收集的约4 500首作品中,约有1 500首和歌是涉及植物的。在众多的作品中,咏叹爱妻、娇子,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真情实感的作品数不胜数,然而这些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的微妙情感,大多是寄托在植物身上吟咏的。在《万叶集》中出现的150多种植物,俨然是人们内心丰富情感的代言人。可以说,植物是日本文学界中取材最早、最多的意象。不但和歌如此,大半部分的俳句以及一部分民歌俗谣都属于叙景诗系列。即便是在散文中也存在许多叙景文作品[2]

在日本文学中,花木芳草可谓优雅的因子,松柏可谓高雅的因子,草木芳菲一同构筑了梦幻神奇的植物世界。日本人倾心于花,日语中的「花見」意为赏花,多指观赏樱花。每到春季樱花含苞待放之时,人们便会参考各地的「花だより」(花讯)去观花。樱花对于日本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她既象征着喜悦,也象征着短暂与幻灭。平安初期六歌仙之一的小野小町为后人留下了意为“忧思苦雨空嗟叹,花如红颜皆成灰”的名句[3]。目睹凄雨中簌簌飘落的樱花,怎能不让人慨叹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呢?

在《万叶集》所描写的149种草木中,树木占据66种[4]。树木作为日本人心目中自然观的根基,是古代极具代表性的物象。松树自古以来就被作为神树。据说日本有1 500多棵老松名木与武将、高僧之奇闻轶事、文学作品、传说以及神佛寺院的起源有关。

在日本文学创作中,花、木、草构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草有一种特有的隐喻用法。吉田兼好将随笔命名为《徒然草》、森鸥外把创办的同人杂志社也取名为《目不醉草》[5]。俳句中也常出现意为“忘忧草”「忘れ草」一词,忘忧草代表母子之亲情,也象征男女之爱情。

法国的家长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钱。法国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盲目地“理财”。

三、结语

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稻作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亲近植物的同时崇拜植物,形成了独特的“亲植物性”文化特征。“亲植物性”蕴藏在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中,对子女的教育中、文学作品中,以及花道、茶道等通过感受自然、生命的变化提高自身精神境界修养的艺术行为中。“亲植物性”这一特质,为日本人带来独特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引领着日本人的生活。洞察日本人的“亲植物性”,是把握日本文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29-55.

[2]于荣胜,翁家慧,李强.日本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1-63.

[3]张龙妹.日本古典文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98-199.

[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0-78.

[5]刘江宁.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植物美学—从“花”“草”“木”诞生的文学[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8,(12):92-100.

中图分类号 G1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 2019) 07-0221-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提高人文信息素养的高校日语多媒体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G15DB07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阎萍(1975-),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化和日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周 丹】

标签:;  ;  ;  ;  ;  

稻作文化与日本人的亲植物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