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历史课堂的一个领域_朝鲜历史论文

原生态:历史课堂的一个领域_朝鲜历史论文

原生态:历史课堂的一种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生态论文,课堂论文,境界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最怕进入误区,一种脱离实事求是精神的误区。作为历史教研员,笔者听过太多的历史课。相比较而言,笔者最不愿意听的是所谓的“公开课”,最愿意听的是在没有刻意雕凿的情况下随机执教的“推门课”。“公开课”太完美了,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其实,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的历史课,追求完美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追求完美的过程是由无数并不完美的教学事件所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完美的课是永远不会存在的。当我们的一些“公开课”要以绝对完笑的面貌出现的时候,它就会陷入虚假、造作的泥潭不能自拔,远远地背离实事求是的科学准则。而“推门课”则不然,尽管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足,但却如维纳斯雕像一般透射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残缺美。原汁原味,自然生成,这才是富有生命力的美,一种原生态的美。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已经一个学期了。一个学期中,笔者虽然也组织过一些市级公开课,但总是隐隐约约产生一丝困惑和苦恼,那就是这些课雕凿得过于完美了,完全是预设方案的忠实执行;预设战胜了生成,而生成却恰恰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捕捉真实的、生成的课堂景象,笔者决定不打招呼地走进课堂,推门听课。在没有刻意准备、没有精心包装的情况下,一些教师倒还真演绎出了不少有价值、有意义的课堂瞬间。

一、历史课堂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和学生的“缄默知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籍哲学家波兰尼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它虽然不能被清晰地陈述,具有隐蔽性,但却对人的认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是所有知识的支撑,因为“人们能够认知的比人们能讲述的更多;如果人们不依赖对不能讲述事实的感知,人们就不能讲述”[1]。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很多是通过非课本渠道、非课堂渠道传输的,与生活经验、体验感悟息息相关,一旦进入师生的认知领域,便会潜隐着蓄势待发。如果把历史知识比作一座冰山,外显的、可以被陈述的“明确知识”不过是暴露的冰山一角,隐蔽在一角之下的则是大量的、复杂的“缄默知识”。正是因为这些“缄默知识”的存在。“明确知识”才保持了生机与活力。

一个冬日的下午,青岛九中高一·十一班教室。窗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年轻的马欣老师如沐春风般的授课,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是一节常规课,讲的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2]如果按部就班地泛泛讲述,很容易落于俗套,索然寡味。好在高中学生认知层次和思维能力已经有所提高,“缄默知识”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适时、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缄默知识”,让学生真正地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便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讲到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方针时,马老师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问题:“求什么同?存什么异?”学生们大多先是一愣,紧接着,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马老师让各小组的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关于同,有的说“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的说“都是亚非新独立的国家”,还有的说“都遭到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剥削”“经济都不够发达”“都想维护独立和国家主权”“都想加强团结和合作”;关于异,有的说“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制度不同”“有些国家的宗教信仰不同”,还有的说“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大政方针和外交政策不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马老师最后也没有给予一个惟一性的闭合式答案,而是因势利导,指出:“求同存异看似朴实简单,实则蕴涵着很高的外交智慧和技巧。课堂上的时间太短了,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究,围绕求同存异方针在当今外交实践中的价值,畅述己见,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作为本节课的作业。”传统的历史教学之所以缺乏生命力,关键是将自己框束在标准答案的窠臼之中,好像历史都应该是有答案的。其实,历史是复杂的,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答案来解释,在很多情况下,历史是可以有多种答案、多种解释的,惟其如此,历史才有了可探索、可研究的价值。我们的历史课程改革,一个相当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改变求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懂得在历史学习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可以被量化的,思考、探究、感悟、体验,很多是不可以也无法被量化的,而这些对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讲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马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当时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大幅照片展示出来,顿时,一种视觉的冲击,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油然而生。马老师又开始激发学生思考了:“为什么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恢复,而不是取得?”“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联系看过的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出席国际联盟会议,是什么结果?乔冠华出席联合国会议,是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循序渐进,由浅人深,三个问题的设计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是不可能通过翻课本找出现成答案的,迫使他们放弃对课本的依赖,主动地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结构实现对接,实现同化和顺应,自主建构答案。

讲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时,马老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了一个探究题目。19世纪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1)联系中美、中日之间关系的演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2)请你举出当前国际关系中能验证这句话的具体实例。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学科痕迹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完全基于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缄默知识”。高中学生关心时事的特别多,这是他们年龄增长和认知发展的明显例证。学生的需求自然应该纳入教师的教学视野中来。当马老师展示出探究题目后,笔者坐在教室的最后方,特别留意学生的反应。没想到很多学生举手要求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学生举“利比亚和美国关系”的例子,说道:“利比亚因为洛克比空难事件,一直遭到美国等国家制裁,关系很僵。美国占领伊拉克后,利比亚做出重大让步,放弃核武器开发,并主动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核查人员前往核查,美国一看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证,便不再恶言恶语威胁了,两国关系升温。”一个学生举“法国与美国关系”的例子,他说:“法国本来是美国的盟国,也是北约的重要成员,但美国打伊拉克,法国一直反对,因为损害了法国在伊拉克的利益,法国很多公司在伊拉克有投资。”还有一个学生举“美国和日本的关系”,说:“美国和日本原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死对头,战后,美国占领日本,由于冷战开始,世界形势发生变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直到今天,美国和日本都是很紧密的盟国。”身边正在发生的时事,融化成学生的“缄默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成为学生学习历史活的源头。

历史教学要改革,关键在于历史课堂的生成与开放。马老师的这节课尽管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这“瑜”,就表现在她所营造的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氛围。显然,学生的很多回答绝不可能课前预设,而只能随着教学内容的铺展,随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生成。这样的课堂是动态的,更是原生态的,是富有魅力的,更是富有活力的。

二、历史课堂需要诚信文化的滋养

既然课堂要生成,教学的非预期性因素便会明显加大。一直高高在上的教师权威便会遇到冲击和挑战。教师的专业发展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重要,专业发展应该成为教师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追求可持续的专业发展,面对快速发展着的学生,教师才会多一些自信,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师才会多一些从容。

课程改革,很多历史教师认同历史课堂需要开放,但却担心“放”和“收”的关系。一些课堂也确实出现了“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现象,导致部分教师手足无措,举步维艰。“放”,是一个大方向,是增强历史课堂真实性和公信力的必由之路;“放”,关键是要发挥教学机智,做到适可而止,恰到火候;“放”,是对教师的机智、才识、能力、技巧等素质的全方位考量和检验;“放”,其实就是师生对话、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把课堂打造成“学习共同体”过程,教师是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放”,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先知先觉的怪圈,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想法,捕捉课堂的信息,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寻求对知识的共同建构。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很受启发。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有同学提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3]“三问三不知”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片掌声,一位大师的形象呼之欲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严谨科学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记得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以大气成大器,明大事成大师”。历史教师虽然不可能成为丁肇中那样的科学家,但从事的都是科学事业,历史教育与物理研究一样,也需要实事求是,格物致知。历史教师必须秉持大师般的科学态度,用自己的坦然与诚实打造诚信课堂。要立意高远,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地在历史课堂上演绎出自己的风采,就必须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确不如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仅是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应有的气度和雅量,也是在历史课堂营造诚信环境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求真、求善、求美,是它的理性选择,执教历史和学习历史的人都需要诚信文化的滋养。青岛三十九中是一所普普通通的高中学校。期中考试过后,笔者曾经不打招呼来到这所学校,随机听过高一·二班的一节历史课。执教的是新来的年轻教师任存娣,课题是《巩固新生政权》。

依据岳麓版课程实验教材《历史必修Ⅰ》,该课内容不算多,主要就是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运动、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教材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很大,教师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专业素养解读教材,用好“留白”,创造出个性化教学的情境。

任老师在没有刻意包装的情况下,精心设计课堂讨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或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课堂气氛始终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之中。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一连串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构成一道相互衔接的“问题链”,学生对“问题链”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任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在其他班级上课时,有同学问:既然朝鲜爆发的是内战,美国得到了联合国的授权,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出兵,那么,中国出兵朝鲜是否也涉嫌干涉朝鲜的内政,老师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请咱们班的同学帮助一下,看如何解决这个疑惑。”教学实践中真实发生的学生疑惑,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素材,这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而学生围绕这个疑惑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探究与回答,则显示出了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成长。一个学生回答:“美国出兵朝鲜,虽然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但是联合国安理会当时的授权是不公正,也是非法的,因为通过出兵协议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已经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蒋介石集团所窃取,苏联驻联合国代表也愤然退出会议,这种情况下仓促通过的决议从法理上讲是不能成立的。”一个学生回答:“中国和朝鲜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友好邻邦,是中国的责任和权力。”一个学生回答:“美国出兵朝鲜,武装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和国家利益,中国在屡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合法政府的邀请出兵朝鲜,是正义的、合法的行动。”还有一个学生回答:“中国是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出兵朝鲜的,不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出兵的,留有一定的余地,中国政府没有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全面开战。”讨论是热烈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多元化的答案表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任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努力,指出:“同学们的观点,都是在掌握一定论据后提出来的,很有价值,这里没有对与错、是与非的界限,历史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衡量的,一切都有赖于大家的思考和探究。”

这节课,任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也很有启发性:“有个同学告诉老师,说他在网上看过一些论述抗美援朝有负面影响的文章,同学们结合所学历史,谈谈如何认识这场战争的意义和影响。”出乎学生意料的问题,使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最后的回答,也是观点各异,莫衷一是。有赞成的,主要认为“抗美援朝战争延缓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当时正是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中美关系进一步激化”“中国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代价”,但更多的学生对网上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他们说“没有抗美援朝,就没有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抗美援朝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使中国有了更为稳固的后方,有了一个缓冲地带,不至于被美国及其盟友完全包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教训了美国,使美国对中国不敢轻举妄动”。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任老师适时地介入,“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观点?”同学们况:“想!”任老师说:“老师认为,抗美援朝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不能否定的,尽管作为学术争鸣可以没有禁区,网上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但对于这场关乎新中国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是不能被否定的。”新课程倡导“交互主体”,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但这并不能抹杀教师作为特殊的主体斯应肩负的价值引领的作用,教师毕竟还是“平等中的首席”。

接着,任老师还相继抛出了一系列讨论问题,诸如“五十多年前,我们抗美援朝,今天,我们又积极支持和促成朝鲜半岛六方和谈,这是否矛盾?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之间有何关系?”“三反、五反运动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你谈谈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建议。”

接踵而至的问题,使这节课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教学的高潮,学生的思维也一次又一次的活跃。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综合性的,需要学生调动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一切关联知识才能作答。问题是教师备课时设计好了的,学生的答案却完全是课堂场景中临时生成的,是超出教师预设和预期的,而任老师仍显示出执教的自信与从容。作为听课者,笔者不禁为学生真实地讨论和解决问题所带来的热烈气氛所感动。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历史教学终于焕发出了它应有的生命力,历史教师终于可以找回失落已久的职业自豪和创造自信了,历史课终于可以成为智慧、知识、激情和能力交织出的不可重复、不可再生的具体情境了。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凭借自己的权力和智慧用心设计教学,没有用心设计的教学是不科学和不负责任的教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设计决不能走向极端,陷入预设的怪圈不能自拔,那就会扼杀课堂教学的真实。课堂教学的真实是诚信文化的具体体现,是诚信文化建设的载体。对于历史教学来说,真实和诚信高于一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真实和诚信至关重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始终保持一种真实的原态关,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当然,也是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标签:;  

原生态:历史课堂的一个领域_朝鲜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