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棻历史学说研究

李泰棻历史学说研究

汪凤娟[1]2010年在《李泰棻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力图在时代大背景中系统考察处于近代学术转型期的史家、方志学家李泰棻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思想,以期能给予李泰棻客观公正之地位,对民国学术也能达到窥一斑而略知全貌之功效。全文除引言外共分六个部分。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与写作思路。第一部分,探讨李泰棻著述的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梳理李泰棻的生平经历和学术道路。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危机与西方文化大规模的涌入,使传统读书人的思想和学术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表现为考据学的衰颓与经世之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变革废除与新式教育的扩张(包括新式学堂的建立、课程设置与学科分类的转变、教科书内容的变化等)。传统读书人思想的变化使晚清民国学术总体处于新旧杂陈、逐渐趋新的状态,李泰棻的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第二部分,从史学本体论、史学方法论、史家等角度阐述李泰棻的史学思想,探讨李泰棻史学思想的来源。其史学思想不仅受刘知几、章学诚等传统史家的影响,更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包括进化史观、鲁滨逊新史学、兰克史学、唯物史观等。第三部分,从方志性质、方志内容、方志体例三个方面提炼李泰棻的方志思想,并对其方志思想给予评价。李泰棻是民国最著名的方志学家之一,主张方志性质属史,内容应“三增”,体例当反映时代性和科学性,其方志主张不少富有创见,但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相错位的现象。第四部分,通过对李泰棻力作《今文尚书正伪》的研究,分析其经学行为,说明李泰棻并无经学思想。他认同“六经皆史”说,只是将《尚书》作为史学材料,这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以来经学边缘化、史学中心化的趋势。第五部分,提炼李泰棻关于老庄学说的认识:老庄是客观唯心论者;老庄积极入世而非出世;老庄思想既有进步性,也有反动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李泰棻研究老庄的特点: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反映所处社会的时代要求。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从总体上总结了李泰棻的学术特点、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并以李泰棻为视角,探讨民国学术的特性。李泰棻最主要的学术特点为全面铺排,博而不精。他对西方思想的吸收接近何炳松,但因独学无友,更兼其长期游走于政、学之间,其学术影响和地位均不及何炳松。由李泰棻个案可以看出,民国学术具有中西新旧杂陈、理论与实践相错位的特点。

王志略[2]2000年在《李泰棻历史学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泰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对他的历史学说进行研究在历史学界尚属首次。在历史发展理论方面,他提出①人类社会历史螺旋进化的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向进步方向发展的,且“各有定级”,“状如螺旋”、“进而无极”。②人种文明相对论。认为文明是相对的概念,史书中不宜强分人种文、野之别。③地理环境与历史的关系如同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地理适宜,历史乃出”,主张“欲知其历史者,必先明其地理。”④世界历史纵横连贯,不宜强划国界、洲界,也不宜强分时期,有“全球史现”和“系统论”的思想。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他提出①史有名实之分,即有本体的历史和有认识的历史,中国“史”字起源于“箙”;②明确提出史有广狭定义,狭义的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③世界史学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口碑时代,史诗时代、说部时代、史鉴时代、史学时代。史学是史作为一门科学的专称。④史的目的不同于史家的目的、史学的目的为四个:明变、探原、求例和知来。⑤史学的性质是综合一切科学而自成为一门科学,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才是具备了“才学识”三长中的“学”。⑥史家应具备“史知、史识、史德”三要,史知为知史事,史识即须具备科学的识见,史德是以心术求合公理,公理须破除民族、国家的界限,不客丝毫有私。⑦史料是史的基础,重视用系统的方法整理史料。⑧民主国家作史不宜再用纪传体,但必须重事实、务贯通、明因果,提出当代史家应“不畏势、不受贿”的主张。在方志理论方面,认为①方志性质属史,应用“综合文化吏观”指导修志;②旧志对治吏和治国有重大作用。③章学诚的方志理论有六大贡献与九大不当。④主张新志增加社会经济、记录以前和贪官劣绅方面的事实。总之,李氏历史理论的核心是求真、求客现性,对史学科学实证属性的认识最为深刻,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泰棻学术思想研究[D]. 汪凤娟. 宁波大学. 2010

[2]. 李泰棻历史学说研究[D]. 王志略. 贵州师范大学. 2000

标签:;  ;  ;  ;  ;  

李泰棻历史学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