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教”背景下“尊师”传统的消逝与复归论文

“重教”背景下“尊师”传统的消逝与复归论文

“重教”背景下“尊师”传统的 消逝与复归

◎焦龙保

摘 要: 尊师的本质是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师道既尊,学风自善。近年来尊师与重教逐渐走向割裂与分离,在社会普遍重视教育的背景下,由于部分教师自尊的丧失及社会他尊的失落,尊师传统陷入逐渐消逝的危机。为此,教师需要重新找回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教师,这是教师重获自尊,赢得他尊的前提和基础;但同时社会也应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和合理的工资待遇,使教师群体获得职业尊严,这是复归尊师传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尊师重教;教师尊严;师道尊严

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先尊师。尊师重教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教育生态和谐与社会文明的标志。追溯中国文化传统,漫长历史长河中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至圣先师孔子开创了拜师时的“束脩之礼”和开学时的“释菜之礼”,庄重的仪式活动奠定了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基调。荀子提出“天地君亲师”,认为从师者要隆师、亲师、尊师,使教师地位空前抬升。中唐时期出现了一股“不事师”的逆流,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自此尊师重教得以恢复、弘扬。[1]此后,历朝历代不断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后又出现了诸如程门立雪、一字之师等尊师重道的名言佳话。至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继颁布以及教师节的设立,国家更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传统。

一、尊师与重教的分离悖论

《学记》开宗明义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为兴国安民的第一要务,而教育又离不开教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里的“严”,郑玄将之注释为“尊”,“严师”即为“尊师”。[2]由此可知,凡为学之道,尊敬教师最难做到。只有教师受到尊敬,真理才会受到尊重。《吕氏春秋》中亦指出“疾学在于尊师”。由此可见,尊师重教,尊师为先,重教必先尊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立”,则学校“立”,学校“立”,则教育“立”。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继素质教育之后,政府也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们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国家公布的相关数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连续六年保持在4%以上,家庭经济消费中教育支出占比也越来越大,但社会上仍然出现“入园难”“择校热”等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愈加强烈。但是,与日益重视教育背道而驰的却是尊师传统的逐渐消逝。近年来,诸如教师讨薪维权以及针对教师的“辱师”“耻师”甚至“弑师”等事件频发,种种不正常的现象正在挑战我国的尊师传统,逐渐消解中国自古就建构起来的师道尊严。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不仅没有强化对教师的尊重,反而导致重教与尊师的割裂与分离,这种矛盾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重教背景下尊师传统的消逝

在国家和社会个体普遍崇智尚学、重视教育的背景下,辱师事件却接连发生,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剖析教师自身的问题以及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反思教师群体自身,可以发现当前部分教师有“不自尊”的问题,这种“不自尊”具体是指一些教师本身并不尊重自己的职业,也不认同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因而放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这种“不自尊”成为教师职业失去“他尊”的诱因之一。此外,近些年来社会盛行的多元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尊师传统,使教师的“他尊”处于逐步失落的状态。

(一) 内在的迷茫:自尊的丧失

自尊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心理,表现为承认和重视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喜欢和热爱自我的情绪以及接受自我的意向。[3]自尊是获得他尊的基础和条件。教师对职业身份的自我认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正是赢得社会尊重的前提条件。教师的自我尊重体现为严于修身、严于律己。当下社会尊师重教传统的消逝与当前教师职业自尊的丧失有关,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以及接连不断出现的师德败坏现象都使得社会对教师群体感到失望。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及其身心健康,国家颁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但是,当前有些学生及家长却任意曲解法律,动辄搬出法律条款来质疑教师和学校对学生采取的合理教育惩戒行为。在正常管教学生时,有些教师的行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学生和家长污蔑歪曲,加上有些不良媒体的肆意渲染和不实报道,导致“校闹”事件频发,一些教师因此受到了不当的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普遍不想管,也不敢管学生,这导致师生关系日趋紧张,不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谊。

2. 后喻文化时代教师权威日渐式微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曾指出:“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4]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师容易陷入纷繁复杂的教学和教育管理事务,从而感受到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带来的无力感容易使教师入职时的一腔热情被消磨殆尽,进而导致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和精神上的困顿和迷茫。一些教师因而以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态度应付日常工作。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从教之初的职业理想,认为教师职业既不崇高也不卑贱,与其他职业一样只是一种谋生的方式而已,[5]更不会追问教育的意义,思考教育的价值。陷入精神迷惘的教师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以不出错、保住饭碗、安稳退休的心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很少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更不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这样不尊重自己职业的教师是很难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的。

2.价值误判导致部分教师道德失范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近年来诸如教师收受礼品、学术不端、猥亵学生等失德事件屡见报端。一时间教师群体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甚至有媒体耸人听闻地误导大众说当前的师生关系已经沦落为利益交换关系。师德滑坡似乎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相比其他职业,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总是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对教师群体抱有较高的期望。部分教师无视这种期望,将教师职业作为谋取私利的途径,从而出现职业价值误判,导致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教师本应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重任,而个别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却严重影响了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推崇。教师的道德失范是教师职业自尊丧失的重要体现。

综括而言,一切有情众生需凭借其清净心、善心和菩提心而到达涅槃境界,获得最大而永恒的乐报和幸福,然而“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㉚。

(二)外界的诱惑:他尊的失落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或社会职业,因其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受到广泛的尊重。这种尊师的社会化体现即为“他尊”。他尊指向的是教师与他人的关系,即教师作为“个体我”在与他人所建立的社会关系中获得价值承认和尊重,并由此形成在人们心目中令人尊敬的地位或身份。[6]与自尊不同的是,这种尊重往往表现为教师所得到的工资待遇和所获得的社会声誉,它往往通过社会评价反映出来。这种他尊是他人、社会和国家基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而给予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和职业身份尊重。然而,当前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职业尊严,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尊重,其根本原因是在物质至上和价值多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职业的崇高地位和传统的尊师重道价值理念正被逐步消解,教师他尊也随之日渐失落。

1. 物质至上时代教师职业逐步祛魅

市场经济时代,物质、金钱俨然成为人们评判职业地位和价值的重要标准。在这种物欲主义的裹挟之下,人们往往以经济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个体价值的重要标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由于较低的工资待遇,教师职业逐渐失去吸引力,其职业地位也逐渐降低。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崇高价值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扭曲。古代的师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虽然生活清贫但能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相较于其他高薪职业,较低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职业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种现象使得许多高素质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在师范院校中,有许多师范专业的学生并不准备毕业后从教,而只是将从教当作解决就业问题的保底选择或者是找到更好工作之前的过渡选择。与此同时,也因为教师职业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有些教师不得不从事其他兼职以维持生计,或者无奈辞职从事其他职业。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尊师传统。

影响内控制度被执行的具体制度文化在第二部分介绍了四个层次——规章制度层、运行机制层、执行文化层、价值理念层。各文化因素对学生执行制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是制度文化的四个层次都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息息相关。

机械电气设备中的电抗器又被称之为电感装置,当设备内导体具有电能后,在其周围会产生磁场,并使电能载体产生感应。设备通电时电流感应不明显,磁场强度不高。在机械电气设备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电抗装置线路呈现出螺旋线管特征,则电抗器可有效的改善电流分布情况;如果电抗装置出现故障,则需线管工作人员利用继电保护装置对电抗器进行维修。同时,机械电气设备中保护装置可对设备运行进行有效的保护,降低电抗器问题发生几率。在电抗器异常运行情况下,还需运用高温风机等装置,将电抗器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避免设备冒烟及燃烧等严重故障事故出现,从根本上提升机械电气设备运行安全性。

我国目前有1 600多万名教师,这其中大多数教师恪守职责,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毋庸讳言,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害群之马”,这些教师僭越师德,其言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

“现代世界的特征,就是接受代际之间的冲突,接受由于不断的技术化,新一代的生活经历都与他们的上一代有所不同的信念。”[7]前喻文化追溯既往的根基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下已经瓦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同喻乃至后喻文化时代。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文化秩序正在被消解,新的文化秩序正在建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年长一辈不再是“先知”,他们有时甚至需要求教于自己的后辈。与此同时,教师传统的“知识垄断者”的角色地位也受到挑战。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智能终端获得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方式也更为便捷,教师的知识话语权一定程度上被高效、共享的互联网所“罢黜”,教师知识权威日渐式微。另外,由于当前有些家长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自身文化水平较高,往往认为自己“懂”教育,总想对教育指点一二。这导致有些学生家长总是基于自身的认识和想法质疑、干预乃至否定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挑战教师的专业权威,从而导致教师职业他尊被逐步消解。

3. 媒体不当引导抹黑教师整体形象

正是由于教师被社会寄予厚望与重任,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会被置于聚光灯下。为了吸引眼球,有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在缺乏调查的情况下任意夸大甚至虚假报道个别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在一些正当合理的教育惩戒事件中,有些媒体甚至有意肆意渲染,推波助澜,往往将教师作为过错方进行批判,而将学生和家长认定为应该“被保护”的一方。一些媒体以所谓的“弱者立场”,无视教师教育行为的正当性,错误地引导社会舆论对教师进行批判,使一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对教师做出不合理的处罚。

针对教育领域的新闻报道本应以尊师重教为基本导向,推动社会大众传承和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传统和风尚,但由于不良媒体的错误引导,教师形象被严重抹黑。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教师变得诚惶诚恐,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媒体评头论足,甚至恶意批判。因此,一定程度上说,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缺乏有效约束与监管的媒体已经在加速消解我国自古以来的尊师重教的社会传统,导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大大降低。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种职业若想获得社会的信任与尊重,这个职业群体就要有维护职业声誉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和自觉行动,自尊自爱、自律自强。[8]因此,教师想要获得社会的尊重,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教师要爱惜和珍重教师身份赋予自己的荣光,将教书育人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教师以何种程度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劳动,就会以相应的标准与程度投入到工作之中。”[9]因此,尊师传统的复归首先需要唤醒教师的职业追求,激发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价值认同。

陶氏化学公司近日宣布将投资建设新的有机硅树脂工厂,大幅提升全球产能,满足全球相关行业和新兴市场对高附加值特种有机硅产品不断攀升的需求。这是陶氏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创新的整体投资计划的组成部分。

《礼记》中提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代言人之一,承担着社会道德教化的职责。所以,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自觉自愿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教育教学中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到以德育德。“师道的尊严,也多系于教师自己,难假外求。教师本身遵道守德,学生自然相率以从。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做好社会的表率。”[10]师者修德,只有严于律己、严于修身方可为人师表。

1.精神迷茫导致部分教师失去职业理想

三、尊师重教传统的复归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当下尊师传统的消逝,教师需要重新找回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教师,这是建立教师自尊,赢得他尊的前提和基础;但同时社会也应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使教师群体获得职业尊严,这是复归尊师传统的重要保障。尊师的本质是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一) 建立自尊

4. 民主平等观念的误读导致师生关系失衡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发展以来,中国志愿服务逐步开启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建构精神支点,叩问教育真谛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和长期性。在这种职业特性下,教师职业着实面临着诸多压力,重压下的教师容易身陷囹圄,陷入苦闷而又无法自拔的职业倦怠之中,他们的精神世界会因此呈现出一种无意义的“荒芜”状态。面对此种境况,教师需要建构精神支点。精神支点即教师精神意义世界的“阿基米德点”。通过建构这一支点,教师可以不再外困于物,摆脱消极状态,以一种更为包容的眼光和锐意进取的态度去积极面对压力与困难。教师应在教育中确证自我、观照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精神之我向物质之我的超越。

精神支点的建构会使教师叩问什么是好的教育,何为教育的真谛。通过不断追问,教师会确信自身的职业信仰,愿意为了信仰而孜孜不倦地奋力追求。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视教书为自身的任务,并没有将其与自身的理想信念相结合,这种教师注定只是“人师”,而非“人师”与“经师”的统一。教师要树立精神信仰,将教师职业信仰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中愿意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愿意学习和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关切每一位学生。

2.自觉崇德修身,秉持身正为范

2.1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即确定的指标应能切实反映护理质量的核心,能合理解释护理质量现象,同时应考虑到质量管理的成本因素。指标的概念和原理要便于理解,指标的计算公式、运算过程也要简单实用。

自古以来,中国强调师道尊严,可是这种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等新教育观念的冲击下,正被一些人错误地当作历史糟粕而被摈弃。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师生关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不尊师的现象日渐普遍。有些学生不仅恶意辱骂教师,甚至对教导自己的老师拳脚相加,拔刀相向。辱师、伤师、弑师等事件的发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道尊严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

注册成功并登录后,即可开始创建试卷,选择在线考试,问卷说明里输入考试名称,建议与授课章节一致,方便以后问卷查询和重复使用。考生身份验证方式里,选择考生自主输入,勾选问卷上方个人信息,将默认的姓名、部门及员工编号根据需要可修改为班级、学号、姓名等。

结果受伤学生的家长赶过来,二话不说就给了他一巴掌,那个家长怒骂说肯定是他不好好牵牛把那学生给弄伤的,要是有什么问题要他偿命。

3.提高专业化水平,重塑教师权威

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挤占着传统教师权威的生存空间。面对当前教师权威不断受到冲击的现状,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传统教师权威转型成为教师重塑权威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时代转型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迅速降低,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社会变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身学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此外,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将先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实现课堂教学的革新。另一方面,教师要重塑权威,将过去拥有狭窄固化的学科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善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必备品格,能够引导学生确定人生目标的权威。拥有这种权威的教师就真正拥有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不具备的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师能用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成为学生学业进步和生命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 复归他尊

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正所谓百年大计在教育,教育大计在教师。当前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与尊师传统逐步消逝之间的巨大反差使教师在职业道路上如履薄冰。因此,我们要复归尊师传统,给予教师足够的信任与尊重。

1.保障物质待遇,加强精神激励

教师待遇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这个时代,以所谓的“君子忧道不忧贫”的至高道德标准去要求教师显然难以让教师安心从教。在一定程度上,较高的物质待遇是社会对教师教育教学劳动价值的肯定,是社会尊师在物质层面的直观表现。因此,社会尊师重教,有必要保障并逐步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

本文选取了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数据选取为1997年至2015年的时间序列。以碳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主要解释变量为GDP增长率,结合参考文献选取了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和对外贸易等作为控制变量。人口规模以出行、消费等形式影响碳排放,本文以总人口数量进行衡量;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产出占GDP比重衡量,由于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重工业都是碳排放的主力;科技进步会改善污染源处理效率,对碳排放起到缓解的作用,本文以每年专利授权数量衡量;对外贸易也是通过产品生产消费的路径影响到碳排放,以出口总额衡量。其中,碳排放数据来自于中国碳排放数据库(CEADs),其他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相关部门要切实落实政策文件中提升教师待遇的相关措施,在经济地位上使教师职业有尊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给予教师合理物质待遇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教师精神的激励。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教师荣誉制度,对教师的辛勤工作给予肯定与赞誉。在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的共同作用下,更多的优秀人才会投身教育事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

2.合理发挥媒体作用,复归尊师传统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各类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媒体可以揭露社会中存在的失德行为或违法违纪现象,使相关个人或机构受到社会谴责或法律制裁,起到监管社会、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媒体可以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促进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尊师重教传统的复归也需要媒体的积极参与。媒体应继续发挥其监督功能,揪出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同时还应积极地宣传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引导社会复归尊师重教的传统。近些年来,新闻媒体积极报道优秀教师事迹,配合有关部门和机构开展“教师育人道德楷模”“最美乡村教师”等教师荣誉的评选和宣传工作,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形象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对媒体进行监管,避免有些媒体为吸引受众,片面夸大甚至不实报道有关教师的事件;此外,还应要求媒体不能捕风捉影或者妄下定论,恶意抹黑教师形象,而应积极引导社会大众尤其是学生家长客观理性地看待各类教育事件。

祝庆英版:“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给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通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3.坚持人格平等,完善相关法制

当代教育倡导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是指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它要求教师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不尊重教师,更不是鼓励学生和不懂教育的家长对教师的专业教育行为品头论足,横加干涉。师道尊严的本质并不是师尊生卑,而是倡导严师、尊师、爱师。部分家长和学生却误读师生关系平等的内涵,对教师缺乏起码的尊重,使得教师逐步丧失正当合理的教学活动管理权和教育惩戒权。事实上,教师承担着传授文化知识和弘扬社会道德的职责,这种职责决定师生关系的平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是指师生双方在伦理意义上保留人格的相互平等,在伦理意义上保留态度的相互尊重。[11]面对教师“不敢管”学生的情况,国家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教师行使教育权利和履行教育义务提供保障,如重新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明确教师惩戒的合理边界,依法打击“校闹行为”,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等。

尊师重教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不断加以传承和弘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改善教师生存境遇,保障教师权益,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精心从教。当然,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全面提升与淳化是尊师重教传统的前提,教师要严于律己,争做“四有好老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曾指出,“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因此,复归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才能重建和谐良性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顾冠华.师道·师责·师谊——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教师[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5):47-52.

[2] 石中英.师道尊严的历史本意与时代意义[J].当代教师教育,2017(2):18-23.

[3] 何昭红.试论以树立自尊和责任感为基础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64-69.

[4]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1.

[5] 魏传光.大学教师意义世界的遮蔽与解蔽[J].江苏高教,2016(2):86-89.

[6] 肖丹.教师尊严的内涵及性征厘定[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3):21-25.

[7] [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红,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8.

[8] 管培俊.今天,我们如何尊崇教师[J].中国高教研究,2019(2):1-5.

[9] 贺武华.“尊师重教”:由外向内的主体转向及教师自我认同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7(12):66-70.

[10] 李方安.论教师自我发展[J].教育研究,2015(4):94-99.

[11] 张东娇.师生关系新走向:双向式“师道尊严”[J].教育科学,2007(2):60-63.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19)08-0023-05

(焦龙保,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责任编辑:谢先成)

标签:;  ;  ;  ;  

“重教”背景下“尊师”传统的消逝与复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