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对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论文_李盛

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对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论文_李盛

李盛

华中科技大学校医院外科 430000

【摘要】目的:观察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对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57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数字表随机法分为2组,观察组(n=30例)在脂肪层下方放置引流管,对照组(n=27例)不放置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等级及切口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为甲级17例,乙级10例,丙级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为甲级12例,乙级8例,丙级7例,观察组切口丙级发生率(10.0%,3/30)明显低于对照组(25.9%,7/27) (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6.7±1.6d)明显快于对照组(10.2±3.7d)(P<0.05)。

结论: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后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和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引流管;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组织的急性蜂窝织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化脓性阑尾炎一旦确诊,需立即实施手术治疗。阑尾炎手术属于污染手术,阑尾切除术后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就是切口感染,有研究报道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可高达14.4%~67%,居于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首位[1]。如何降低切口感染,提高术后切口愈合率,减轻患者负担,是普通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本院近些年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采用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处理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7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均为本院外科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期间住院行外科治疗的患者,术前经检查均已确诊。上述患者根据数字表随机法分为2组,观察组(n=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37.2±6.7)岁,病程3h~3d;对照组(n=27例):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35.8±7.4)岁,病程4h~5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实施急诊手术,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采用麦氏切口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直至腹膜,切开腹膜时应注意有无气体或者液体流出,术中注意保护切口以免污染而导致感染,吸净腹腔内的脓性液体。进入腹腔后,首先寻找盲肠,因炎症粘连被大网膜包绕则首先分离,可在三条结肠袋汇集的部位找到阑尾,将其切除。关腹前重新铺巾更换手套和手术器械,用生理盐水、甲硝唑、碘伏各反复冲洗腹腔及切口,并肌肉层、皮下组织层逐层清洗严密缝合。观察组均在脂肪层下方放置引流管,对照组不放置引流管,冲洗后即关腹。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周围静脉输注糖、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支持。术后第1天禁食,第2天少量流质饮食,以能进半流食可停静脉输液营养支持。引流管组,引流管放置约48h,若引流量多可适当延长拔出时间。术后6~12h即可下床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项目

① 切口愈合标准,甲级: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处有炎性反应,如红肿、硬结、积液、血肿等,但未化脓;丙级:切口周围有脓肿形成,出现波动感,线头处流脓,切口化脓需要切开引流等处理。丙级情况被认为出现切口感染。② 两组患者切口的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为甲级17例,乙级10例,丙级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为甲级12例,乙级8例,丙级7例,观察组切口丙级发生率(10.0%,3/30)明显低于对照组(25.9%,7/27)(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6.7±1.6d)明显快于对照组(10.2±3.7d)(P<0.05)。

3 讨论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是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造成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切口选择不当,加大手术难度,延长了手术时间;切口边缘不整齐或术中强行牵拉引起组织挫伤造成脂肪组织缺血坏死液化;术中忽视了无菌操作原则,造成切口感染;术中腹腔冲洗不彻底等[2]。目前引起术后感染的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所占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厌氧菌的比率可达75%~90%,手术后切口周围炎性水肿、渗出、出血成为细菌繁殖良好的培养基,如果合并弥漫性腹膜炎,致腹膜广泛的积液,手术切口周围的细菌便更难清除。通过脂肪层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可以及时引流出积血和组织液,造成的负压环境也破坏了细菌的生存条件,能够有效的减少感染概率。切口脂肪液化在肥胖腹部脂肪丰富的患者中也不少见,对于肥胖型手术患者,术后脂肪层下放置引流,也能够及时引流掉肥胖患者脂肪液化部分,避免脂肪组织进一步液化、感染[3]。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能够及时将患者体内的组织液与积血引出体外,破坏细菌适宜生存的环境,降低感染的发生率[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丙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切口愈合时间也明显快于对照组。由此可知,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后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和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二勇,张春军,黄海峰.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58-659.

2. 冯强,卓恩挺,符潘杰,等.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临床观察与预防[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6):3083-3085.

3. 罗国德,龚加庆,石俊婷.皮下血浆引流管防治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4(12):1596-1598.

4. 周桂华,邓保铅.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脂肪层下置管引流降低感染率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4(7):731-732.

论文作者:李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6

标签:;  ;  ;  ;  ;  ;  ;  ;  

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管对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论文_李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