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界课程管理:应对课程整合的挑战_无边界组织论文

无国界课程管理:应对课程整合的挑战_无边界组织论文

无边界课程管理:应对课程统整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边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统整给学校新一轮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课程统整同时也冲击着原有的课程管理模式。在传统意义上,学校是靠严格的边界管理制胜的,边界作为学校制胜的因素历来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但过分强调僵固的边界管理又往往会造成学校反应迟钝、协调不灵活。课程统整需要不断保持创新的能力,需要保持富有弹性的边界,需要管理者进行深层协调。面对课程统整的挑战,海华小学提出了无边界课程管理的理念,打破学校横向、纵向和内外界限,打造学校的竞争优势。

一、无边界课程管理的提出

无边界原理实际是以有边界为基础,并非对所有边界的否定,其目标在于让各种边界更易于渗透扩散,更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展开和完成。

学校所有的边界都需要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灵活的弹性,这样才能使办学理念、多类信息和各种资源自由地在学校内外穿行。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边界或不存在边界,那样一来将成为“无组织”状态。确切地说,无边界需要足够的渗透性以谋求学校对内外环境的改变能够做出敏捷并具有创造力的反应。

海华小学实施无边界管理的原因是:

——学校致力于课程统整研究,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课程。海华小学的学校课程是以上海课程为基础、校本课程为补充,以问题为焦点作主题单元统整设计并实施,能够体现学校“生命、阳光、活力、成长”绿色理念的课程。随着课题实施的推进,多学科统整、学习领域统整都需要打破学科间的明显界限,要求教师在了解、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模块确定单元主题,在整合、重组教学资源的同时对课程进行全新的设计。基于此,学校提出了构建扁平化无边界组织结构的思考,通过扁平化的无边界课程管理来实现课题对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教师集体的合作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海华小学是从属于社会大环境和卢湾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学校无法控制外部环境,只能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学校的外部环境对学校办学质量的影响会很大,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海华小学提出“与区域发展和谐共进”,模糊学校“内外”边界,以创造融洽和谐的外部环境。

——课程统整的实施使学校原有课程管理层级扩大,除教研组管理,又增加了课题组管理。层级的扩大使组织结构更趋于复杂,将出现层级繁琐与管理效率的矛盾。学校构建的扁平化无边界组织结构,能够克服层级繁琐与管理效率的矛盾,使学校既保持原有力量,又具有较高的效率、灵活性和自信。

——提出无边界课程管理,还因为海华小学有一支有较高管理能力的管理团队存在。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在学校管理中,学校提倡“明、严、实、快”,强调“简捷+实效”的管理理念。

二、无边界课程管理的模式

海华小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题为引领,以质量为支撑,以“绿色”文化为承托,着力于管理创新,在发展中引入无边界理念,打破学校纵向、横向和内外界限,建立起了“扁平化自主管理,专业化互动发展,开放化资源保障”的无边界课程管理模式。

1、打破年级间纵向边界,实施单学科统整

单学科的课程统整是指各学科教师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在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中综合理解和全面把握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继而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单元活动,完成单元目标。单学科统整弱化了学科年级间的纵向边界,保障了单学科各年级知识纵向沟通的顺畅,因此,能促进课题组及时反应、准确决策。在无边界课程管理模式下单学科的各个年级之间是互相渗透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能力。

2、打破学科间横向边界,实施多学科统整

多学科的课程统整是指根据主题单元活动的需要,同一年级所有学科或同一学科所有年级的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唱游/音乐、体育与健身、美术、自然、信息技术(或劳动技术)等学科中的若干门学科进行课程统整,并相互协调合作,组织、指导学生在参与主题单元活动的学习实践中达成单元目标。多学科统整的无边界管理模式是跨学科的综合团队,其主要特征是以多科教师的群体方式高效率的协作完成主题单元的设计、实施和总结。在教学管理上,学校打破以往学科教研组的管理“界线”,实行岗位授权,由课题组组长对跨学科综合组进行管理。同时,打破考评“界线”,对课程实施情况实行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代表和社区人员共同参与的课程发展委员会的考评。

3、打破学校内外边界,实现多资源统整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教育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资源的总和。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统整的特点,我校教师除使用上海市教委颁发的统一教材并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挖掘其内在价值之外,还结合“绿色”课程理念,围绕“生命、阳光、活力、成长”四大模块和主题单元活动课程设计,依据体现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等原则,在创造性地使用上海市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形成校本教材。随着主题单元的深入实施,教师们的资源统整意识更强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资源,拓展利用家长资源以及区内校际、各种校外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并积极开发信息化资源,打破校内外边界,形成不断丰富的、充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4、打破教师间的心理边界,实现人本化管理

无边界管理旨在创造一个相互信任和理解的环境,使教师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无边界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管理的模式,它把教师从严格的等级制度下解放出来,真正尊重教师的价值,使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能够最大限度的包容欣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无边界管理模式有利于让学校管理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

三、无边界课程管理的手段

1、“圆桌式”校本教研

学校的课程统整是在创造性地使用上海市教材的基础上实施的,为此,海华小学的教研活动既有相同学科教师参加的学科教研,又有不同学科教师参加的主题单元综合教研。因此,学校的校本教研更应成为教师打开内心世界,进行平等对话、和谐沟通的平台。“圆桌式”校本教研正体现了民主、平等、对话、共享的教研管理理念。

为保证“圆桌式”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进行了三个层面的推进。学校编制了《课程手册》,从整体入手,思考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教研实施、课程评价方法等。设在学校信息平台网络办公内的“课程即时通”则将课程统整的讲座资料、学习材料等及时公布,保证老师们可以随时取阅,温故知新。“一线传真”请老师来说自己的统整故事,它把老师们的统整经验提升,将老师们的实践困惑放大,引发深入思考。

2、动态式课程视导

学科统整的最大特点是模糊了学科间的界限,因此,学校对课程的视导工作也必须打破原有的操作模式,寻找新的生长点,实施动态视导。

校级: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科研人员、教导人员、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的课程发展核心组,它在课程统整中具有决策、计划与指导作用。学校还成立了由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人士组成的课程发展委员会,积极参与主题单元活动,了解过程,进行评价,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课程发展核心组,以便课程核心组做出调整与完善。

综合教研组:采用引一引、看一看、导一导的视导模式。

引一引:主题单元活动开始初期,各课题组组长要招募组员,这时学校得进行适度的调整,通过引一引来做好课题组的人员协调工作。

看一看:课题组组阁完成后,组长将和组员一起商讨主题单元活动方案。对课题组设计的方案初稿,分管领导必须在看一看后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导一导:主题单元活动后期,各课题组须对本主题的实施进行充分总结。这时分管领导又必须导一导,帮助课题组提炼经验,发现不足。

学科教研组:由教学教导分管负责。在按常规进行教研的同时,学校还提出了以统整为理念实施主题单元以外课程内容的要求。

3、篱笆式课程沟通

教师校本教研形式多样,有端坐在会议室里的学科教研,也有在茶坊、咖啡厅或酒店进行的休闲式综合教研。不同形式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保证,纵横交错、多方位沟通的教研,有利于学校课程的全面实施。

标签:;  ;  ;  

无国界课程管理:应对课程整合的挑战_无边界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