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A、B卷)_物理论文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甲、乙卷)物理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高考论文,物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体评价

2009年全国高考(非课改区)理科综合物理试卷共两套,其中:甲卷供云南,贵州,黑龙江,吉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使用;乙卷供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江西,广西等省、自治区使用。两卷试题延续了2008年高考理综卷物理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实、体现课改”的特点,继续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选择题和实验题难度适中,计算题层次分明、新旧知识相互融合,最后题难度较大,评分标准及绝大部分试题表述科学、严谨、规范,凝聚了命题者的集体智慧和原创精神,很好地满足了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实际要求,有力地推进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较好地发挥了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导向功能。

二、甲卷物理试题特点

理综甲卷物理试题试卷结构相对于去年稳中有变,不定项选择题8个,22题实验题由原来1+1模式拆分为第22和第23题,计算题依旧3道。物理题总题数由原来的12增到13,总分依旧120分,占理综的40%。其中:力学5题52分,占43.33%;电学5题50分,占41.67%;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各1题,共18分,占15%。所考试题全部为物理学科内综合题,符合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和中学教学实际。

理综甲卷物理试题在“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核”五个部分都有命题点,试题内容覆盖了高中教材二十三章中的二十章,涉及了《考试大纲》17个知识块中除“交变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波及单位制”外的14个,涉及《考试大纲》131个知识点中的35个。试题突出了学科主干内容、突出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突出了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

1.体现基础,突出主干

立足基础,突出主干,一直是近年来高考理综试题命题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2009年理综甲卷物理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内涵的深刻理解及灵活运用,继续强调对“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的要求,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第14题~第25题,分别考查了12个基本知识点,3道题比较容易,其余均为中等难度。

2.重视实验,强调方法

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命题者常常以实验为中心来编制综合题,如实验步骤的设计和评价,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提炼,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等等。

今年实验试题共设计了二道题,试题取材坚持采用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设计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进行了考查,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22题、24题二道实验题以对实验步骤的完善、误差的减小、原理的理解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它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和在“规定”实验中所掌握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全面的,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这样的试题有助于刺激以往的中学物理传统教学模式的——重灌输、轻探究,重死记、轻创新的局面改变,提倡学习方式多元化,较好地发挥了高考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导向作用。

3.强调能力,关注创新

能力与知识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能力不能通过简单的传授使学生获得,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设计、独立分析和钻研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活动才能逐渐掌握。新课程理念中提出注重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多角度、多方法,使学生积极地、独立自主地解决物理问题,因为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良好的面对问题的科学分析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在面对新的疑难问题时,能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也才会宽。而“题海战术”训练出来的学生,只关注这个题曾经做过没有,当遇到新的疑难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自然低能就表现出来了。2009年理综甲卷物理最后的第26题的命题,继承了2008年理综甲卷物理题的命题理念,再一次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很好地考查。

题目:如图1,P、Q为某地区水平地面上的两点,在P点正下方一球形区域内储藏有石油。假定区域周围岩石均匀分布,密度为ρ。石油密度远小于ρ,可将上述球形区域视为空腔。如果没有这一空腔,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正常值)沿竖直方向;当存在空腔时,该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会与正常情况有微小偏离,重力加速度在原竖直方向(即PO方向)上的投影相对于正常值的偏离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为了探寻石油区域的位置和石油储量,常利用P点附近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已知引力常量为G。

图1

(1)设球形空腔体积为V,球心深度为d(远小于地球半径),,求空腔所引起的Q点处的重力加速度反常。

(2)若在水平地面上半径L的范围内发现,重力加速度反常值在δ与kδ(k>1)之间变化,且重力加速度反常的最大值出现在半为L的范围的中心。如果这种反常是由于地下存在某一球形空腔造成的,试求此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

本题以当今社会经济热点“石油和石油物探”为素材,考查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试题立意深刻,情景新颖,渗透了物理思想和方法(假设法、对称法、等效法)的考查。但是题目阅读量大(386个字)、表述抽象、干扰因素多,对于学生来说,试题所涉及的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甚至是物理方法,都是比较陌生的,是以前没有见过的,要求学生要能够通过阅读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取得解决此问题所需要的一些信息(知识或数据),最终通过综合和分析解决问题。因此,试题虽然涉及的物理知识单一,但是以能力立意,考查了建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演绎和归纳能力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科学探究和科学测量思想。然而,本题由于对优秀考生没有区分度,所以我们认为不适合作为高考压轴题,但是却是一道很好的竞赛题。本题云南省抽样统计学生得分率不到1分(满分21分)。

由于此题高考评分答案学生反映不太容易理解,故在此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图2

解析:如图2所示,在Q点右方对称考虑一大小相同的球形区域,若两球形空腔中均填满密度为ρ的岩石,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在Q处一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两球形区域岩石对它的引力的合力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甲卷物理试越,试题将知识、方法、能力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贯穿于整份试卷中,以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突出对学生分析物理过程,掌握学科思维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物理建模能力的考查。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才能做出正确解答;同时,结合2008年和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甲卷物理试题命题特点来看,试题在注重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考查应用的前提下,逐渐关注对学生学习潜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习题教学中,必须精选习题,每做一道习题要达到一定目标,要引导学生每做一题总结反思评估,应用了什么知识,采用了什么方法,看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是否有新的体会,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是否能独立弄清楚,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是否能够把推理过程准确地表达出来;习题做完了,从物理上去想一想,答案是否合理,反映的道理过程是否合理,从而逐渐锻炼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乙卷物理试题特点

理综乙卷物理试题试卷结构相对于去年稳中有变,调整情况和甲卷相同。13道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涉及了《考试大纲》17个知识单元中的14个,“交流电、电磁场和电磁波”未涉及,非常罕见的是电磁感应单元也没有涉及。从考查知识点看,乙卷共考查了131个考点中大约33个考点(其中三个Ⅰ级考点)。各知识块所占分数比例,力学46分占38.3%,电学56分占46.7%,热、光、原各占5%,力电合计占85%,突出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从考核的知识内容看,涉及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和波动等典型运动,涉及加速度、牛顿定律、力的平衡、动能定理、功能关系、动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电场力和能的性质、电阻和电阻率、多用电表的使用、安培力、平面镜成像、能级跃迁、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

乙卷试题第Ⅰ卷和第Ⅱ卷的排列均设置为由易到难、逐渐深入、适度起伏、螺旋上升的格局,且实验题设问很细、选择题和实验题的难度均比2008年有所降低,考生答题比较顺手,增强了考生的信心,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有利于高考在不同的层次上对考生进行区分。

1.立足基础,注重过程方法

立足基础,通过认真审题理解物理情景、对物理过程和临界状态进行分析与推断,找出这些物理过程和状态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并用公式准确表述出来,灵活运用物理方法和数学工具解答问题。这一特点鲜明地体现在今年乙卷试题的每一道物理试题中。

今年乙卷立足基础,注重物理过程与方法,强调通解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很好地体现了物理高考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和方法为依托,以能力为考核目的的命题导向。

2.能力立意,数学要求较高

纵观乙卷,8道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2道实验题主要考查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3道计算题以能力立意,起点较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建模能力、理解和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试题延续了历年来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作为高考考查重点的思想,更加强调数学作为工具在处理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对数学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如第16、19、24题考查数值运算能力,第21、25题考查代数运算能力,第26题考查几何知识和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具体阐述如下:

(1)常规问题推陈出新

第25题模型常规,命题者将在水平地面上的推箱改编为在斜面上推箱,旨在考查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特定状态的推理、分析能力和代数变换技巧。

(2)信息迁移新旧融合

第24题中的“电阻温度系数”是学生没有学过的新概念,旨在考查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迁移,运用所学的“电阻率”“电阻”和“串联”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建立相关方程式后,通过推理得到碳棒的

类似的运算还在第19题中出现。学生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数学能力、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则解答物理问题会既耗时又容易出错,其能力的高低就很自然地被区分开。

(3)探索问题动态考查

图3

解析:解决问题瓶颈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带电粒子的动态分析,探索得到满足条件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有几种可能情况。

1)若带电粒子未与挡板碰撞。根据对称性,考生很容易求出粒子再次通过P点的情况下,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

2)若带电粒子与挡板碰撞。如图4所示,粒子第1次进出磁场的位置相距

可见保持不变。

粒子第1次出磁场的位置与第2次进磁场的位置相距。由几何关系建立不等式

图4

设粒子最终离开磁场时,与挡板相碰n次,若粒子能通过P点,则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n<3。至此,问题的瓶颈得以突破。

3.联系实际,展现创新空间

今年乙卷的理论联系实际试题选材较活,或联系科技,或联系生活,不断地拓展高考命题创新的空间。

第24题根据一道竞赛试题改编,立意新颖,很好地体现了物理学科知识和社会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第15题以平面镜为素材命题;第22题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排除电路的简单故障;第25题以人推木箱上斜坡为素材命题,这些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4.实验探究,渗透课标思想

学生对两道实验试题的情景和设问都很熟悉,容易上手,但是随着物理情景的不断展开和设问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实验意识、实验素质、实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逐渐体现出来,试题很好地渗透了探究意识,体验了探究过程,培养了探究精神,考查了探究能力。

第23题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和欧姆挡检测电路故障,其中第(3)问解答的关键词是“调到欧姆挡,换挡调零”“测量电阻无穷大(很大),表明小灯泡有故障”,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素质要求较高。

第24题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将游标卡尺等重要的实验仪器很贴切地融入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丰富,考查了学生能否理解实验原理、使用实验仪器、操作实验步骤、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两道实验试题入题浅显,难度接近且适中,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实验题的畏惧心理;实验试题设问细腻,层层递进,对所有学生都有很好的区分度,有利于充分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实验试题“一分为二”,涉及探究,体现课改。这些变化对今后高考实验命题的发展影响深远,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意见及建议

1.高考命题宜更加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今年理科综合甲、乙卷结构发生调整变化,由往年的31题增为34题,试卷长度增加,使得考试用时更加紧张。这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题海战术,更加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在理化生一张卷的情况下,加大物理试题题量和难度无疑是给物理老师增加压力。笔者建议在当前情况下物理学科高考试题总量应保持稳定,并控制数量和难度,否则难以冲破题海。

2.建议修订《考试大纲》,应对选学“*”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如乙卷第23题涉及“光电门、光电计时器”,这一内容来自于“用气垫导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学生实验”(2008年人教版第二册第227页),该节是教材中打“*”的选学内容,并非所有学生必学的知识。但在《考试大纲》中没作明确要求。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们建议对教材中“*”的内容,需适当要求。但必须在《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

五、少数试题表述宜严谨、规范

如甲卷第14题称“简谐运动”为“简谐振动”,称“介质”为“媒质”,虽然这些称谓在物理学中可以通用,但是在高考试题中还是采用《考试大纲》的规范表述。

又如乙卷第18题选项D为“在O点静止释放一带正电粒子,该粒子将沿y轴(题干中说明了沿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标准答案给出D选项为正确选项。我们认为,由于试题没有说明带正电粒子的重力忽略不计,所以D选项不能作为正确选项。一些分析问题全面,考虑问题细致、思维严谨的优秀学生无法从试题给出的信息中判断是否要考虑重力,为此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最后只能猜答案。

乙卷第23题,由于学生没有学过光电门和光电计时器,因此,试题应适当说明其工作原理,或将题中的“滑块”改为“小滑块”,或在实验步骤“用直尺测量AB之间的距离S”的后面注明“S>>d”。

标签:;  ;  ;  ;  ;  ;  ;  

2009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A、B卷)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