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农户经济”民生农业:中国小农的现实表现与发展转型_农业论文

“中国小农户经济”民生农业:中国小农的现实表现与发展转型_农业论文

笔谈:关于“中国式小农经济”——生计农业:中国小农的现实表达与发展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农经济论文,笔谈论文,小农论文,生计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计农业的表达

中国总体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基本上形成了“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经营格局。当前小农经营农业早已脱离满足基本口粮需要的阶段,而能够进入市场获得家庭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货币收入。小农农业对农民家庭至关重要,其主要功能就是维持家庭生计和发展,即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能够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人情往来等各项开支,使得家庭能够维持、发展下去。对于中国大部分家庭来说,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并不是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性资本,也即农业生产不是货币伦理取向的,而仍然是家庭伦理取向。正因为农业的家庭生计功能,大部分家庭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土地经营面积或者改变种植结构,如果一个家庭正处于人生任务最重要的生命周期时,就会自动选择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还可以种植效益较高、风险也高的蔬菜等经济作物。通过这种方式,以实现农业收入最大化,从而支撑家庭的良性经营和发展。但是,生计农业的发展要遵循一个底线,即控制农业生产风险,从而控制家庭风险。在这一背景下,生计农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就表现出多种形态,如半工半耕、中农经济等,这都是创造性地转化小农经济和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的保障性选择。

二、半工半耕:生计农业的基本实践

受人地关系和非农就业机会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农村虽然人地关系紧张,但工商业发展起步早,就可以较快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农生产格局基本改变。但对于大多数中西部农村地区,存在着人地关系紧张和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短缺的双重结构制约,就迫使农村劳动力选择半工半耕的小农生产结构。当前中国农村家庭,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非农生产,年纪大的父母留守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形成了典型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产模式。这也成为中国农民家庭发展生计农业的基本选择。

首先,半工半耕结构的形成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约束和限制。传统农业型地区,非农就业机会、兼业和副业可选择性少,无法充分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只能选择外出打工。而土地资源又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农民种田的机会成本高、比较收益低,决定了劳动力和土地要素最佳配置方式就是半工半农的小农生产。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中,因为有外出打工的收入来源,可以形成与种田收益的对比,农民开始有机会成本的比较收益意识。当土地上比较收益低、机会成本高时,就会放弃土地经营,转而寻求效益更高的职业渠道。这是普遍情况,但却没有考虑到农村社会中的群体分化,当前最有机会成本和比较收益意识的群体是年轻人和中年人。而对于中老年人,其都明白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高,“农业收入赶不上一个月的打工收入”,但打工经济毕竟有结构性约束和限制,中老年人无法进入打工市场。因此,中老年人基于其劳动伦理观和劳动力价值实现的追求,而需要投入到土地经营中去,而且这也是家庭完整结构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正是依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收入和中老年人在村务农收入,半工半农模式就可以实现家庭内部收入的最大化和家庭的可持续再生产。

其次,家庭人口结构和生命周期发展也对半工半耕生产结构产生影响。家庭人口结构的构成中总会有选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和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这是形成半工半耕结构的基础。

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消费单位,其经济策略行为和家庭成员获取经济收入的行为都受到生命周期和人生任务的影响。当家庭生命周期处在40岁左右时,家庭人口结构主要由父母、40岁的中年人和未成年的子代构成,这时整个家庭的各项开支、消费压力最大,中年人面临着子女教育和成家立业的人生任务。所以就要积极投入到经济收入获取中,通过各种形式实现收入最大化,其最佳经济行为选择就是夫妻两人外出打工,土地由父母耕种,子女也同时可以由父母照顾。这样中年人因为有很大压力,就能很刻苦地外出打工,赚得较高收入。

经过10年外出打工生活,家庭生命周期和人生任务发生改变。人生任务依靠中年人在外打工收入基本能够完成,主要包括为儿子盖房、娶媳妇、做典礼等。当人生任务完成后,40岁的中年人已经到了50岁年龄,其经济行为策略和选择就相应地改变。50岁左右的中年人因为已经完成人生任务,并且也已经有孙代和老人要照顾,就不能选择长时间、远距离地外出打工,而选择以务农为主、兼业零工为辅的经济策略行为。在家庭内部,其主要职责是抚养老人,以及抚养孙代。正是通过中年人在家种田和兼业的收入,得以维持整个大家庭的传承和延续。年轻人也能够在外安心打工,并挣得较高收入,过着较为舒适的消费生活。因此,在家庭生命周期发展变化中,因为存在年龄结构上的差异,就必然会出现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在农业和打工上的代际分工。

在农村家庭内部,正是因为有务工和务农的两部分收入来源,保证了家庭收入的完整性和充足性。而且,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情况下,可以减轻人口、劳动力对土地资源的挤压,使单位面积劳动生产率提高,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资源就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去过密化。同时,可以减少家庭内部对有限资源的无形争夺,减少家庭矛盾和摩擦。半工半耕生产模式还能够在代际分工基础上形成代际收入,即老年人依靠农业收入可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其农业收入可以用于应付村庄内外的各种开支,如人情往来、小孩教育费用、日常生活开支以及农业生产成本等,而且仍有结余,以为养老做准备。子女打工收入就可以成为净收入,用于核心家庭的生活和发展,从而可以实现家庭代际发展和劳动力再生产。

三、中农经济:生计农业的另一种形态

当前农村社会,生计农业基本上是嵌入在半工半耕结构中的。但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也会随着城镇化、打工经济和土地流转而发生变化,随着一部分外出打工者在城镇安居立足,其在村庄的土地就会流转出去,从而可以成就一批种植面积在30亩左右,依靠自有家庭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的中等规模自耕农,也即中农群体。对于中农生产结构,其种植面积大都多于一般小农,并很少雇工、雇机械,从而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其获得的经济收入基本上等同于外出打工收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与打工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即中农经济。

对于中农群体来说,农业可以完全满足家庭生计的功能。因此,其在农业生产上就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产前阶段,要精心准备和选择种子、农药和化肥等;产中阶段要进行精耕细作式生产,而不能粗放管理,要亲自参与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打药除草灭虫、放水看水等。产后环节主要是进入粮食市场,通过粮食经纪人销售粮食。总体来说,中农经济形态对农业的依赖度大,既要想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又要思考进行各种经营创新,以增加农业产出。在广西富川农村,村庄中的中农群体大都会选择水稻+蔬菜这种种植结构,一般是收完早稻后就开始种植蔬菜。中农种植蔬菜的行为不同于一般小农,一般小农种植蔬菜有很大的变动性,在市场行情好、挣到钱时,小农就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而当遇到蔬菜跌价时,就会很快退出蔬菜生产。中农群体则会选择较为固定的蔬菜种植面积,一般在十亩左右。这样就能保证价格低时不会亏损太多,价格高时也能挣到较高收入,从而能够维持中农经济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中农群体不会进行风险太大的经营投资和生产,而会选择一个具有较为平衡的种植结构,在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之间权衡利弊。

在中农经济结构中,具体的中农群体具有变动性,但村庄整体层面上会保持中农经济的常态。中农群体的变动性主要是因为在土地上存在进入与退出机制,中农可以成为半工半农群体,也可能因为年龄原因成为老人农业,也可能完全退出农业生产。但村庄在整体上的生产经营结构是固定和稳定的。即在农村社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年龄结构上总会有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年龄结构的完整性就决定了生产经营结构的完整性,也就决定了中农经济存在的必然性。

中农经济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更是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和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对农业的完全投入实现其维持家庭生计的功能。中农经济可以获得与打工经济相近的收入,但其经济活动空间是在村庄进行的,围绕农业生产活动展开完整的家庭生活和村庄生活。因此,中农经济可以成为当前维持农民家庭生计的重要形态。

四、生计农业的另一端:资本经营农业

当前,各种企业资本不断进入农业领域,加上地方政府认为小农经营存在各种弊端,从而提出推动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和家庭农场等经营形式,使得资本和地方政府很快实现利益合谋的状态。地方政府有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迫使小农退出,实现大户和企业等集约经营农业,这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手段。企业资本为了获得农业利润,大都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各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者,通过扩大种植面积获得规模收入。

资本经营农业改变了农业维持家庭生计的基本功能,农民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租金,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整个家庭运转和经营的需要。因为资本介入到农业中,就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通过规模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去小农化”经营,小农就丧失了进行半工半耕的基础,中农群体也因为流转不到土地而被消解。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经营农业大都会得到众多政府项目资金扶持,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生产成本投入。如湖北省一国家级龙头企业在政府支持下流转到3000亩土地面积,并争取到上千万农业项目,用于土地平整,安装地下水管和用于水利灌溉的电子阀控制系统。这基本上能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经营农业,但其获得的农业利润是与农民无关的,甚至是在剥夺本属于农民自身的农业剩余价值。这样,资本经营农业在实质上就打破了农村自发形成的维持家庭生计模式的半工半耕经营方式和中农经济形态。

当前及未来很长时间,农业仍旧发挥着维持家庭生计的重要功能,任何想试图改造小农农业的尝试都是对农民剩余价值的损害。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和中农经济形态是在城镇化、打工经济和农民分化背景下,农民所选择的经营农业的最佳方式,其不仅能够满足各个群体对家庭生计的需求,更能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标签:;  ;  ;  ;  ;  ;  ;  ;  

“中国小农户经济”民生农业:中国小农的现实表现与发展转型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