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科学解决_主体性论文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科学解决_主体性论文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科学解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主体性论文,对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与以往的思想家仅仅从“天赋观念”或人的自身存在出发来寻找人的主体性不同,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中阐释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和自觉性。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受动性是按人的方式理解的受动,受动性存在本身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组成部分。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相关联的结构,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其具体表现是主体和客体的双向转化。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实践 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为寻求人的解放和自由,紧紧抓住人的生产活动这一特质,对人的活动特点进行了深刻阐述,科学地揭示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思想,为创建实践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有主体性,不是来自于“天赋”,而是来自于社会实践,这是人之特质或类本质。我们不能孤立地从人的自身存在性来寻找主体性,如果离开了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人才能作为主体与客体相联系,才显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因此, “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2〕这说明,没有对象性活动, 就没有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在人所具有的对象性活动中,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性活动,而且表现为主体性活动,这是动物所不具有的。动物也要进行活动,动物为了维护生命有机体,也必须向自然界获取食物,动物活动是非对象性的,它们只能依靠自身器官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存,因此,只是一种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言:“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3 〕而人的本质就在于对象性活动,从而与动物区别开来。对象性活动的实质就是人的类本质。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 〕人通过生产活动改造对象世界,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由于这种类本质的存在,人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才是根本不同的。人的劳动、实践是作为主体主动发起的,是一种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劳动中,人依靠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制造和使用工具,把外部自然力变成改造自然的手段,从而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文明世界。

人的这种对象性活动是能动的,它表明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同动物相比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一方面表现人的生产,不受物种的限制,能够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通过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世界。另一方面,人懂得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即能够把客观规律和人自己的主观需要结合起来,改造原有的事物,设计、创造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新事物。因此,马克思在说明人和动物的区别时,明确地指出根本区别点就是劳动和主体性。即“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5〕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既然是对象性的,因而是自主的和能动的,作为活动结果的产品,都凝聚着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是积淀了的主体性。通过活动结果的客体可以反观自身,反观主体,认识主体的属性和特点。这种主体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从主客体关系上看,即表现为一种“为我关系”,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不仅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这一外在尺度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把内在尺度运用到改造对象中去。如果说动物只是按种的尺度活动,而人则是按照两个尺度进行活动的。其内在尺度就是表现人的主体需要,表现为人的自主性。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6〕

自主性既是人的一种内在要求,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感性显现。有自主性的人,常常自觉地把自己视为主,把外物视为客,把自己视为主动者,把外物视为被动者。在这种关系中,人不是简单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要求外部世界来服务自己。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不是消极地依赖,不等待外部自然界的恩赐,人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掌握自然界发展规律,超越依赖性,实现人化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自由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7〕

第二,人的自觉性。人作为活动的主体,不仅有自主性,而且,这种活动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并加以主动控制,使之符合一定目的。马克思认为,单从人的客观存在来看,人的生命个体的存在与动物机体的存在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区别。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精神存在物,这一点使他优越于动物。动物虽然也能以自己的活动来适应环境,但只有人才能把对象世界和自身区分开来,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使环境服从人的需要。这种区分和改造就是以自觉性的形成为前提的。因此,人在自然界面前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人的活动充分体现其自由性,人的创造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人不仅追求物质需要和满足,而且追求精神享受。

马克思认为,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一方面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充分展示其能动性,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外部世界,具有受动性。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8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受动的能动,不理解受动性,就不能全面地把握人的主体性。

人之受动性主要表现为受外部世界的制约和规定,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相对于人的主体来说,自然界是外在的、客观的,因而处于优先的地位,人们直接碰到的自然界,总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是一种“给定”的客观世界,它以自在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并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而运动。人的自觉的活动必须以遵循这些规律为前提。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成为制约人们活动的环境,马克思以人的异化现象为例,说明人的存在对社会的依赖性,当社会联系以异化形式出现时,人即同自身相异化。马克思说:“这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9〕

从以上可以看出,人依赖于外部世界,有其受动性。但是,人所具有的这种受动性,仅仅理解为只是一种受制约性,即主体受到处部世界的限制。而动物则不同、由于动物是非对象性活动、非主体性存在物,动物的受动使之成为自在之物,在外部世界面前是无所作为的。而人只要认识到这种受动性,就可以变受动为主动。马克思说:“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10〕所谓按人的方式理解的受动,是针对按动物方式来理解的受动而言的。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指人的受动是被人意识到了的、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本能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受动性存在本身就是自由自觉活动的内在部分。按动物方式所理解的受动,是与人的受动具有本质区别的受动。因为动物没有意识,它并不了解自己活动的意义,只是重复着自己的本能活动,因而动物的受动实际上是纯粹的被动,而人的受动则是能动的前提,因为人意识到自己的受动,不满足于这种受动,正是这种受动激起人们去追求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11〕

马克思论证了受动的能动之后,进一步考察了人之所以能实现自己主动性的可能,其重要的条件就是有赖于人的身体结构和能力结构。一种是先天性的生理结构和天赋能力,那就是有赖于人的自身感官。马克思说:“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就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12〕另一种是后天获得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历史继承和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吸收消化前人和别人的文化成果,如经验、知识、观念、工具、手段等等,纳入到自己的能力结构中来,形成一种活动定势,实现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由于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只是从人自身来考察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如果离开了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同客体相关联,才显示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相关联的结构。然而,在各种对象性活动系统中,主体和客体相关联又不是任意的。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13〕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种相互适应关系,可称为主客体相关律。这一规律表现为:主体现实的本质力量对外部世界的有效掌握到什么范围和程度,外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就能够在这个有效的范围内和程度上成为对主体有意义的现实客体;反之,外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在何种范围内和程度上成为对主体有意义的现实客体,就相应地表现和确证主体的本质力量对外部世界有效掌握达到什么范围和程度。这就说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其表现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相适应,否则,就会损害主体能动性。如果在对象性活动中人的主体本质力量还不能达到对某一客体有效掌握,这种主体性是发挥不出来的,也显示不出人的主体性作用。或者是主体一意孤行,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那么,就会出现反主体性效应。因此,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只有遵循主客体关系相适应、相协调的规律,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也就是说,强化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在主体内部完全实现的,而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的。这种对象性活动有着双重效果,一方面表现为:人类通过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使观念中的东西现实化,以物质形态出现,即作为主体的人将自己的能动的本质力量通过活动形式转化为物质存在的形式,创造出一定的客体。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类在对象性活动中能使对象转化为主体的活动能力,即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对象由它自身存在的形式转化为主体的活动形式。前者为劳动的对象化,后者为劳动的非对象化,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对象化是主体向客体的转化,非对象化是客体向主体的转化。这种双向转化证实主客体相关律的存在,并说明这种规律是一种动态性规律,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主体性,并认为只有在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是不能实现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具体表现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

第一,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马克思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质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4〕这就说明,人在劳动的对象化面前,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第二,异化劳动使得劳动者同其个性相疏远,甚至完全丧失。劳动对工人来说不是属于他本质的东西,不是他的本质的实现和证实,不是人的个性的肯定,而是人同人的个性的疏远。马克思说:“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5〕

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就是说,人的类本质变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其个人生存的手段。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16〕这样,人的劳动不是自主和自由活动,而是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

第四,异化劳动使得人同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自己的本质相对立的时候,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例如,劳动产品既然不属于工人并与工人相对立,则必然属于另外的人,这就是资本家。工人同他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他同资本家的关系得到解释和确证。就是说,异化劳动直接造成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说明,异化劳动使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丧失。不是在任何状态下,人的对象性活动都表现为主体性活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在异化劳动状态下,由于人的本质丧失,是根本不能实现劳动者的主体性的。因此,马克思主张对异化劳动要进行积极扬弃,最终消除和克服它。在他看来克服和消除异化劳动,使人的本质得到恢复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制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7〕

注释:

〔1〕〔2〕〔3〕〔4〕〔5〕〔6〕〔7〕〔8〕〔9〕〔10〕〔11 〕〔12〕〔13〕〔14〕〔15〕〔16〕〔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124、53、53、53、53—54、126、124、160、81、126、82、82、47、50、54、77页。

标签:;  ;  ;  ;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科学解决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