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港电视媒体新闻管理的借鉴意义_tvb论文

论香港电视媒体新闻管理的借鉴意义_tvb论文

关于香港电视媒体新闻管理的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媒体论文,电视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和进步已经到了必须放眼于世界先进媒体的阶段。近些年,一批又一批的电视工作者被送往国外或是港澳台地区考察学习,而香港电视媒体成了借鉴的焦点。为什么要向香港学习?首先,我国的一些主要城市与香港有着近似的电视媒体竞争态势。香港的收视主要集中于两大无线电视台,即香港无线电视台(TVB )和亚洲电视台(ATV)。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也在崛起。 这和上海地区的上视和东视的竞争就很相似。其次,香港电视媒体新闻的运作方式主要源自于美国,但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单是拷贝或克隆,而是进行适应性的改良。可以说,香港电视媒体是美国先进电视运作方式在华语文化中改良的一个典范。近似的语言文化环境使得我们向香港电视媒体学习比直接向美国电视媒体学习便捷、实际、有效得多。

那么,学些什么呢?学先进的采播技术,还是学新闻的制作方法?笔者认为,应该学“吕洞宾点金的手指头”——管理。综观香港电视媒体,不难发现,媒体的新闻之争归根到底是管理之争。随着“制作导向”的逐步让位于行销理念,越来越多电视媒体从业者认识到了这一点。美国一位电视管理者拉夫·巴拉奇曾经发过这样的感慨:“如果你们只是教学生电视的制作,就等于教他们失业。”(注:TelevisionStation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Edited by Robert L.Hilliard Focal Press 1989) 可见, 管理已日益成为新闻竞争的焦点。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香港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以及凤凰卫视的分析,总结香港电视媒体新闻运作可供借鉴之处。

内部信息渠道的建立与疏通

电视新闻的传播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发生在播出过程中的传播,也就是由电视台作为传者受众作为受者的传播;另一个是发生在制作过程中的传播,我们也可以将它称作“新闻部内的传播”,这个传播的重要性很容易被忽略。我们知道,电视新闻最重要的传播优势是时效性和现场性的统一,而要在对外的传播中实现时效性和现场性的高度统一,完全依赖于内部传播的有效性。

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一书中将第一章命名为“信息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并在其中写到:“您怎样搜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将决定您的输赢”。(注:《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比尔·盖茨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P.3)这里谈到的信息,不是专指信息行业和媒介行业的信息,而是指所有企业内部管理所涉及到的信息传播。所以,新闻的竞争最后落实到新闻采制部门内部信息渠道的建立与疏通。形象地说,整个新闻部门要形成一个用电脑内联网(INTRANET)和其他通讯工具如内线电话、新闻控制台等实现的数字神经系统。

在香港的电视新闻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记者用第一时间作直播报道。他们用流畅的语言表述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这些直播报道与内地的一些直播报道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准备的痕迹。然而,没有准备的痕迹并不代表没有准备,正是成功的管理使得准备和协作到了不露痕迹的地步。

每天早晨九点半,香港无线电视台除了早上有出外采访任务的记者,当日上班的新闻各部门人员都会在办公室的晨会上探讨新闻采制内容。而在此之前的半个小时,记者们已经将选题通过内联网递交了。晨会的讨论不仅让新闻的各部门,如本地新闻、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等,汇报今天可能要关注的信息,让在场的各部门人员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以利于协调,也试图通过组织群体的压力使新闻各部门进行“战备状态”。下午四点左右,编委会通过简短的编前会确定当日新闻的重要性排序及版面要求。晚上七点主档新闻播出后,各部门负责人再通过会议布置第二天的采访计划。

会议是内部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但是,它毕竟不是一种能够确保时效性的做法。所以,作为以时效为生命的电视新闻采制过程,更大程度依赖的是电脑内联网系统。香港无线电视台新闻部目前采用的是BASYS系统。系统中不仅包含了纵向的记者提交新闻, 编辑编排版面的功能,而且还有横向的记者、编辑、技术等工作人员之间互通信息(通过MESSAGE功能),互相提供资料,以及大量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这套系统实现了有层次的管理,即通过权限的规定赋予不同的编辑权力,也强调了一种全通道式的传播模式。而总编裁主任面前的六个小电视屏幕、四部电话、一台电脑以及一个控制台也正是新闻直播得以不露准备痕迹的关键。也就是说,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中枢。

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总是超出人类合理运用技术的能力的进步。(注:Broadcast And Cable Management by Norman Marcus BostonUniversity Press 1986 P.97)这话不错,也正是我们要关注管理的原因。而另一方面,管理在今天也不再只是人文的管理,管理需要技术来实现,所以,电视新闻采制管理离不开以内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系统。

新闻管理的标准化与评估

在生产型企业的管理当中,标准化问题无庸置疑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强调创作、强调个性的电视新闻领域,是不是也要标准化呢?从香港电视媒体新闻的实际运作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即便是电视新闻这种求新求变、不拘一格的特殊产品,也需要有一种特定的标准用于衡量其质量的好坏。显然,这里的标准绝不会如普通商品生产中的具体和刻板。

新闻管理中的标准化体现在:

一、有统一的新闻价值判断。电视新闻是电视台的旗帜,新闻信息的选取和编排都体现了电视台的立场(即便香港电视媒体理论上都称客观公正、不党不私,但不要说实际中较难实现,就是实现了真正的客观公正,这本身也是一种立场)。所以,香港的两大商业无线电视台、无线和亚视往往在同一天中有不同的版面编排,完全不同的头条。不同的新闻重要性判断就是立场。而在一个电视台的新闻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判断。很有意思的是,将新闻自由视为生命的无线电视台新闻部坦称,“新闻要自由,但新闻部里没有自由”。此话怎讲?也就是为了用“一张面孔见观众”,也为了确保新闻的时效,新闻部内部集中多于民主,职位高的说了算。

二、有统一的质量控制。每个电视台对新闻的采制质量一定会有标准的要求,比如画面剪接要流畅,语言和画面要完美配合,要把新闻信息交代清楚,出外采访记者要着套装,摄像要带上全套装备等等。这一点不算难,但是,十只手指尚有长短,不同的新闻记者,水平自有高低。所以,光有质量标准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控制。这种质量控制试图缩短记者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新闻片质量的差别,而这主要是通过强大的编辑力量来实现。编辑不仅是编稿,还要改稿,有时甚至还要帮记者写稿。在香港的一些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由于记者在不同位置直播,不能观全貌。所以,往往是编辑将各路记者传来的信息综合写稿,再由现场的记者表达出来。“代作嫁衣”的编辑虽然默默无闻,但却是新闻生产线上的核心管理者。

标准化的实现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反馈,就是来自新闻管理层的评估。对于整个新闻价值判断的评估,通常就是由先前提到的一些会议,如晨会、编前会、播后会等实现的。这一评估主要是自律。而更具体的领域,如摄像的拍摄情况、画面编辑的情况则由各部门负责人来评估。评估的结果是通过内联网发布的。每天清晨,从业者都可以通过内联网看到昨天各条新闻画面等方面的评价。

资源的管理与运用

一般组织的资源,包括了财务、物质和人力三种。有些学者将组织的资源,以六个M来说明,即人员(Members)、物料(Materials )、机器(Machine)、方法(Methods)、资金(Money)、 市场(Market)。(注:《管理学》龚平邦 台北三民书局 1993 P.7)有效的管理就是对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香港的商业化电视媒体为了赢得更大的利润率,必然追求低成本(一般指可控成本,因为商业电视的竞争已经到了高投入、高产出的时代)高回报。所以,“能省则省、该用就用”成为了统一的信条。

在香港的数家电视台中,以邵氏的香港无线电视台的经营状况为最好。但是,即使在香港无线每年消耗1.4亿港币的新闻部里, 也见不到任何奢侈的景象。香港无线的记者如果不是紧要情况,出去采访是搭地铁的,仅有的近十辆采访车是给器材坐的。一辆采访车载着一支摄影队满城跑,靠新闻调度来完成协调工作。绝没有一个记者包揽一辆车的情况。

电视媒体不是一般的组织,所以,它的资源也不光是财务、物资和人力,还有第四个,也就是对电视媒体来说最重要的资源——信息。在反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浪费过程中实现效益和效率。这是特别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们可能都曾在工作中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因为负责某项工作的人走了,与这项工作有关的资料都无处可寻了。如果当事人没有意识做好细致的工作移交,那么,走一个人就等于丢失了一个岗位多年的工作积累,后继者只能从零开始。看看香港无线电视台是怎么做的。无线新闻部的记者并不拥有自己的素材带、编辑带,一切都是公用的。素材带由摄像领取,拍完后,写上拍摄主题、时间和摄像的名字,放在编辑室门口的架子上,记者无权独占这一资料。另外,向通讯社购买的卫星传送图像资料也及时放在架子上,同样不属于制作这一题材新闻的记者独有。当天的新闻制作完毕后,这些资料带被送到新闻部资料室,资料编辑要将所有的内容看一遍,有价值的整理、拷贝、留存,然后这些资料带再消磁,投入新一轮的运转。

无线电视台的资料室是一个既搜集各类图像资料,又作报纸剪报的地方。资料编辑凭借电脑管理系统对各类资料分析整理,为记者和编辑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后盾。美国学者曾给深度报道下过这样的定义:“深度报道就是把今天的事件放到昨天的背景,以说出明天的意义。”昨天的背景,这种信息的关联,新闻背景的运用就有赖于强大的资源共享系统。另外,电视有稍纵即逝的传播弱点,资料的整编加工就是让电视信息焕发第二次生命的途径。这至少给我们的资料工作提供这样一些启示:一、对于电视来说,图像资料和文字资料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二、资料的留存是留存以录像带为载体的信息,而不是留存组成录像带的原件;三、资料工作不只是看住录像带,防止借用者遗失资料,而是要帮助借用者用好信息,用足信息。

包括资料管理在内的资源管理依赖于发达的内联网公共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无线电视台新闻部内联网中有一栏:“联络”。每一个记者被要求把他采访过的人联系电话和地址分类输入。这样,一张庞大的信息网络就向每一个记者展开,也避免记者的信息垄断和在寻人采访中的重复劳动。

传播媒体的生态适应

在传播媒体管理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传播生态”的概念,意即传播界里的产业与相关事物,如同大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有竞争、淘汰、发展、相互依赖的现象。传播媒体就生态的观点来说,是一个生命体,也是整个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它与其他社会体系互动,与其他不同媒体互动,也受到政经、文化、科技、竞争等外在环境影响。(注:《没有生态,只有历史:传播生态研究之省思》黄淑蕙著 世新学报第六期(台)1996)传播生态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受到一些学者的拥护,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媒介不是生物物种,不宜作此借喻。笔者认为,这种借喻是恰当的,并试图从生态适应的角度谈香港电视媒体的新闻管理。

回归以后的香港媒体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在电视领域中,有关中央及内地的报道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香港电视业的自律总体要比香港报业做得好,在拥有基本法第27条规定的新闻自由的前提下,电视新闻承担着社会责任,尽可能在报道中做到客观和公正。这是香港电视媒体对外部政治社会环境的适应。香港无线电视台和亚洲电视台的新闻之争仍然是焦点所在。为了抵抗无线新闻的强势冲击,亚视新闻曾一度提早半小时,也就是在下午6点播出。后来一度又换回下午6点半。1999年10月21日,亚视在《七点半新闻》中开创艺人播新闻的先例,在新闻界引起极大争议。本文在此不讨论艺人播新闻对新闻的严肃性是否造成侵害,但亚姐朱慧珊和知名艺人何守信的出场的确拉动了收视(注:《亚视创艺人播新闻先例》1999年10月21日《南方都市报》第32版)。这是亚洲电视台对竞争对手无线新闻的刺激——反应。

无论是无线还是亚视,都不曾预料到它们作为香港电视主流媒体的地位会动摇,而当他们发现目前内地大多数人一提到香港电视,必称凤凰卫视这个在香港并未抢占到多少市场的电视台时,不免惊异于凤凰卫视“左右逢源”的生存状态。

成立于1996年的凤凰卫视的资本是多元的,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实现了多国和两岸三地背景下的整合,在传播业务方面实现了东西(东西方各国)、南北(内地与香港)文化的整合。凤凰卫视注册在香港,本来在香港这样一个电视群雄割据的地方,凤凰卫视很难大有作为,但是它的管理层凭借对生存环境的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有学者这样评价它的成功:“如果说珠江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改革的第一块丰碑的话,那么,凤凰卫视正在成为第二块丰碑,而这第二块丰碑比第一块具有更宽阔的背景,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根本的意义。”(注:《火凤凰》朱光烈主编《凤凰卫视对中国传媒产业的意义(代序)》)

凤凰卫视的成功在于它首先认清了它的生存状态,然后加以适应。比起大投入、大产出的香港无线电视台,凤凰卫视的制作人力和成本都要小得多,这决定了这两家电视台有完全不同的新闻制作理念。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新闻理念是讲究新闻的自采,制作上“画面先行”,强调电视新闻的视觉效果。而凤凰卫视的新闻理念则是弱化视觉信息,强调新闻主播的“说新闻”,弱化新闻的自采,强调信息的综合和搜集。凤凰卫视这种理念定位是根据它自身的情况制定的,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凤凰早班车》,因为早间时段的电视观众通常是边看电视边忙着准备上班。所以,这种电视的“广播化”,大信息量的汇集受到了受众的喜爱。这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电视新闻的成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考察自身的生存状态,考察受众的需求才是成功的关键。

电视新闻的特殊经营

管理和经营通常是紧密相连的一组概念。有人说,经营就是管理,那是取了管理的广义,狭义的管理与经营还是有所区别的。经营往往属于“对外”的行为,而管理往往属于“对内”的行为。经营是“市场观”,而管理是“组织观”。(注:《传媒帝国:新媒体帝国主义》程予诚著 亚太图书出版社 P.38)电视新闻除了管理,也有经营。 电视新闻的经营很特殊,因为即便是完全商业化的电视媒体都不愿承认它的新闻已经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商业化似乎从来就是和新闻专业精神相悖的。

电视新闻的总监总是处于这样的两难。他们周旋于公众利益和商业利润的一对矛盾中。总监的职业责任是公正无私地传播信息。然而,总监还是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以及整个电视台商业化操作的驱动。(注:Broadcast And Cable Management by Norman

MarcusBos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87)香港的电视新闻也是如此, 虽然很多电视新闻从业者不愿意新闻受到商业化的侵蚀,但是艺员播新闻等现象还是出现了。

电视新闻的经营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主要不是买卖电视新闻里的信息,而是通过售卖与电视新闻相连的广告时段实现的。由于电视新闻通常具有比较高的收视率,所以电视新闻可以为整个电视台取得较好的效益。对于商业化的电视台来说,收视率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指标,不少香港报纸的娱乐记者经常围绕着收视率做文章,就像财经记者写股指一样。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新闻虽然具有在香港当地独树一帜的收视率,但他们非常忌讳用收视率来衡量电视新闻的好坏,甚至认为这有违新闻的精神。而亚洲电视台则为收视率的提高采取种种吸引观众的策略。凤凰卫视也在用一套行销理念推广它的新闻节目。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凤凰卫视至今未获准在大陆下地,却已取得如此的知名度?这和凤凰的节目推广大有关系。大陆观众大多是先从报纸等其他媒体得知凤凰主播吴小莉,再看到她主持的新闻节目的。有的人对吴小莉知之甚详,却至今无幸看到她的节目。可见凤凰卫视在用追捧娱乐明星的方式炒作新闻记者。另外,凤凰卫视也极力推崇主持人个性的张扬,比如陈鲁豫、窦文涛,靠主持人带节目是凤凰卫视新闻经营的“卖点”。

虽然新闻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本土性,新闻节目交易并不盛行,但是一些新闻专题节目仍然可以创造新闻经营的一片新空间。比如今年5 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凤凰卫视制作了新闻专题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凤凰卫视之后与美亚公司联合推出VCD 在大陆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启示我们成功的新闻节目不该播完后就束之高阁。

香港商业电视台的电视新闻管理和经营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素材。根据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需求,也根据电视经营方面产业化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标签:;  ;  ;  ;  ;  

论香港电视媒体新闻管理的借鉴意义_tvb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