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范”论文_刘福民

家庭教育中的“范”论文_刘福民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仁德镇第一小学 655200

摘 要:家庭教育中,爸爸是榜样,妈妈是镜子!爸妈都应该共同呵护这个小家这艘小船在颠簸的航道上行进!我们互敬互爱的气氛正熏陶着孩子的心灵!我们家庭其乐融融的磁场正熔铸着孩子心胸的广度!我们勤劳善良的本性决定着孩子未来跳的高度、行的长度!我们是炸尸型还是躺尸型爸爸,很可能孩子正潜移默化地向我们靠拢!我们是泼辣式还是骂街式的妈妈,很可能孩子正饱食着我们拙劣的残羹剩饭!聪明的父母,正用大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滋润着孩子!

关键词:家教 榜样 爱

鲁迅曾在《随感录》中写道:“其一是孩子之父,其一是‘人’之父。第一种只会生,不会教,还带点嫖男的气息。第二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然而这样的教育问题,不仅是鲁迅所处年代的问题,也同样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痛”,也是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同样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他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好比树木的根须,供养着教育的树干、枝叶和花果。学校教育的成果是建立在良好家庭道德基础之上的。家庭是滔滔大海上神奇的浪花,从这一朵朵浪花上能够飞出美好。如果家庭没有孕育世间美好事物的神奇力量,学校所能做的就永远只是再教育了。”因此,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教育中的重要层面,甚至是一生的基石,孩子的身上会有家庭的影子。

那么,我们对于教育的定义是什么呢?是让一个孩子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是功成名就,最终衣锦还乡?我相信更多的父母最基础的要求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的人。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要求。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代入教育应该是什么,从而忽略了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夸美纽斯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那么试问,有多少家庭会在教育中刻意地注意这一点呢?

不久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大热的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12岁的男孩起诉自己的父母只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抚养他。男孩儿只是他父母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与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小小年纪挣钱养家,甚至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条件,最终为国际组织所救助的男孩儿是幸运的。而大多数生长在那样环境的孩子们呢?大部分人甚至走向了犯罪的深渊,这正是如鲁迅所言:“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了也成不了人”。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似乎是一个魔咒,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仍然存在着“多子多福”的观念,大部分人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把转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其实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亦是源于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从而选择进城务工增加收入。但是,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教育,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孩子,甚至会沦落到青少年犯罪的道路上。父母原本的初衷不仅被违背,而且孩子未来可能还会跌入比父母更糟糕的生活状态。2017年北京市高考状元熊轩昂在高考过后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叫熊轩昂,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我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这种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这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熊轩昂耿直的一番话确实也道出了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父母“榜样力量”的问题,以及客观经济条件差异的问题。

当然,也有出类拔萃的农村青年,但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的未来发展仍然受到原生家庭的束缚。这并不是单纯指物质上的匮乏,同时也在精神上,由于与父母这一代人的差异,感觉自己得不到精神支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甚至产生与父母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念,亲子关系之间的裂痕成为大部分在城市打拼的农村青年的痛。长远来看,这一部分青年传递给下一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必然受到他们自身经历的影响,从根本来说,把跳出固有阶层的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这一点他们和父辈是同样的立场。这正是一个家庭教育中的死循环。是的,我们并不否认寒门难出贵子,但是豪门就一定能出贵子吗?少生优生、精生精养的成功教育似乎就存在于城市中、中产阶级中?然而并非全部如此。

在城市中,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形成了所谓的“中产教育鄙视链”。不久前热播的豆瓣评分高分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也讲述了城市中产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焦虑。剧中,企业高管童文洁对自己的儿子方一凡说道:“我们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爸爸妈妈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就指望你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你跃过去会改变一生!”而这部电视剧中,方一凡是一个拥有北京户口,父母在企业中高层工作,拥有在北京的学区房这样的角色。相比大多数人,他已经是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但是,之前提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希冀,同样在这样的家庭里存在。由此可见,中国社会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不仅存在于农村,同样存在于城市。那么,在城市里拥有丰富物质条件的孩子接受的教育就真的既有成效吗?给孩子报名各式各类的兴趣班、补习班,乃至花费巨多的出国游学,就真的达到良好教育的目的了么?事实上,一部分孩子确实达到所谓成功的阶段,特长同样也是自己的爱好所在,出国游学不仅锻炼了外语水平同样也达到了增长见识的目的。另一部分孩子却会适得其反,因为繁重的课业导致和家长亲子关系的恶化,而与同龄人相互攀比的风潮有增无减。那么,客观经济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来源于家庭教育。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前文提到的熊轩昂同学不仅有着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父母为其营造的良好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不仅是知识文化方面的指向,同时也是一个孩子品格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样的现象并不少,父母恩爱家庭幸福美满的孩子大多数拥有阳光开朗的性格,自信的笑容总会挂在他们脸上;而家庭离散甚至是充斥着家庭暴力的孩子大多数自卑而没有安全感。很多美好的品质、习惯乃至性格,不是优越的物质条件能够完全给予的,但这些东西才是真正伴随孩子一生的东西。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成为在家庭教育中的“范”呢?其实无外乎“言传身教”,这是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做到的四个字。生活中并不乏父母对于孩子而言“说一套做一套”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到很多穿梭于车水马龙中送孩子在各个补习班、兴趣班之间来回穿梭的家长,就算衣着得体的家长们也难掩风尘仆仆。很多家长会说在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时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争分夺秒,哪里来的时间收拾打扮呢?可是,在孩子眼里,就会成为一种否定性因素,尤其是大部分在青春期心智尚在懵懂的孩子,他们会认为家长把自己做不到的加诸于自己身上。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的莫过于“只说不做”和“言而无信”,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经过慎重考虑后确认自己有能力达成的情况下再给孩子承诺。并且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整个过程中,孩子的认知范围或许和父母想象中的并不是那么一致。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父母在沟通中给予一个孩子最大的尊重同时也是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予孩子知道真相的权利。不要总是说“为了孩子所以怎样”而是“为了孩子,孩子自己适合怎样”。

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不否认这样的观念,然而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的健康,品格输在起跑线上,要使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鲁迅先生笔下所谓“完全的人”!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可不重视,家长正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浅谈贫困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及相关对策》.学术期刊,《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8期。

[2]《家长认同考试下的核心素养发展处境与策略探析》.学术期刊,《教育现代化》,2017年40期。

[3]《究竟该不该感谢贫穷》.学术期刊,《广西教育(教育时政)》,2018年9期。

论文作者:刘福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7

标签:;  ;  ;  ;  ;  ;  ;  ;  

家庭教育中的“范”论文_刘福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