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_胡生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_胡生军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来窑小学 730604

摘 要: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方式,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外界探究性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让学生看看书、做做习题,而要让学生用探索的学习方式去探究新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探究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但是,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强烈。”怎样使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现在,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数,结果都被我准确地判断出来了。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老师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惊讶!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诱惑力促使学生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奥秘。

二、激发潜能,留给学生探究的时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学习中就应该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只有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那种消极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的基本保证是为学生提供充分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给足时间让他们自由地去发现、去探索。

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就会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习与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逐步解决问题。必须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设计一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另外,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把保守的学习态度转变为进取的探索乐趣。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就不能够只是简单地通过演示,推导出书本上的结论,而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分组操作、拼摆、讨论、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如下情况:有的学生可能把变形后的近似长方体竖着放,得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有的学生可能把变形后的近似长方体横着放,得出“圆柱的体积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也可能有个别学生把分割后的圆柱体侧放,得出“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形剖面(高乘半径)乘底面周长的一半”。这就是体现了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维的过程,反映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观察。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以及知识的获得和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开始于观察。如果对周围事物不善于观察,就等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就不能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因此,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科学研究以及从事其他的活动,首先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开启自己认识的门。另外,只有观察的兴趣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正确恰当的方法,既使观察一千次也是一无所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技巧。(1)观察问题的相同之处。几个问题也可能有相同之处,它们或具有相同的形式,或者属于同一类问题,或者条件有相同之处,或者问题相同,通过观察发现几个问题的共同点,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观察问题的不同之处。任何问题之间都有不同之处,因此,要教育学生从相同中找规律,从不同中求变异。(3)观察问题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特征关系。充分利用已掌握的信息,从数、形结合的特征上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4)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在观察某一事物时,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可得到不同的结论,要认识一个事物,必须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灵活性。

2.鼓励学生讨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讨论,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论文作者:胡生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4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_胡生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