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_教育论文

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_教育论文

关于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几个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此文实际上是一个研究提纲,可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合作,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基础。为把民族教育研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学科,需要所有民族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通力合作。

一、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研究概念及其学科归属问题

(一)民族与民族教育

关于什么是民族及如何划分民族的问题是民族学或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的意见可能不完全一致。在我们看来,民族是以一定的族源意识、语言文化传统,以一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身体特征、共同的利益和团体意识连结起来的、有别于其他同类群体的人类集团。

民族是人类学概念,历史学概念。在民族形成之前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在民族形成以及形成之后,民族作为一个人类集团,出现于更高级的组织形式——国家和国家联盟之中。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情形。

民族作为人类群体,并不是在彼此封闭、相互隔离的状态下平衡地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的民族发展并扩大了,有的民族却衰落或消失了。消失了的民族的成员并不等于消灭了,而是融合到与之有联系的更大的民族之中去了。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取决于每个民族的自然环境、人类文明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此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水平和特定的历史机遇。民族教育研究涉及到的民族大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社会主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其他社会制度下的民族;保持民族特色和有一定人口规模的移民集团;种族、部落、土著人等。

民族教育正是这种泛称为民族的特定的人类集团的教育,其内容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民族的一切教育行为、教育社会背景、教育制度、教育设施等属于前者;民族的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教育哲学等属于后者。一定时期的民族教育思想、意识和哲学观念是一定时期的民族的物质生活、物质生产需要和制度的反映,它不仅对民族的教育行为有巨大影响,而且作为有继承性的精神财富流传后世。因此,把民族教育的范围仅仅限定为民族教育行为是不够确切的。

(二)民族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民族教育的客体,即受教育的对象,是特定民族的成员本身。比如,蒙古族教育是以蒙古族成员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维吾尔族教育是以维吾尔族成员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意见不会有多大分歧。但是,在怎样认识民族教育主体,即教育实施者地位的问题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对外战争中抓获的俘虏。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实施的是处罚教育、征服教育。在封建制度下,封建阶级及其代表皇帝对周围民族实施的是教化教育、愚民教育。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民族教育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殖民教育、同化教育到多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总之,在阶级社会,剥削者对被剥削民族的教育态度,大体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剥夺、否定、忽视或忽略被压迫民族的教育权利——即实施教育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国家,情况有所不同。在法律和教育学说中肯定了少数民族的办教育的自主权利,同时强调国家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义务。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我们认为,民族教育的主体应该是民族本身。获得独立的民族或取得自治权的民族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教育权利;一切争取民族教育自主权利的正义事业应该得到支持;一切违背民族利益的、旨在强化统治、愚弄或同化其他民族的教育,都是对民族教育权利的严重践踏,应该反对之;一切以政治平等、利益均等为前提,旨在发展和繁荣民族,促进民族团结和人类和平事业的教育,都是民族教育的有益补充部分,应受到欢迎和提倡。民族教育的客体与主体的统一是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教育之所以是民族教育,并存在和发展下去的基本依据。民族间教育上的相互帮助是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基础是民族间的政治平等和利益均等原则,没有这个基础,就不会有民族的自决权利,就不会有民族的教育上的平等地位。民族教育权利被剥夺,民族教育也就名存实亡了。

(三)民族教育与国民教育

如前所述,由于多种原因,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民族发展壮大,建立了单一民族的国家。在这些国家,民族教育取得与国民教育同等的地位,无疑,这是民族教育最理想的形式。

但是,国家是个政治概念、地理概念,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一个民族的成员从一个国家流入另一个国家成为可能,因而在世界上完全单一民族的国家已经很少了。比如,号称单一民族国家的日本,由于韩国移民、朝鲜人和其他民族人口的流入,其国民教育面临着不得不重视移民教育的问题。这是第一。

第二,一个民族可以分属于几个国家,其教育可以分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民教育,然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教育,其统一性依然存在。比如,蒙古族教育在蒙古国取得国民教育的地位,但在俄罗斯和中国,它分别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是这两个国家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朝鲜族、哈萨克族等跨界民族的教育以此类推。英语国家国民教育和民族教育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复杂关系,很值得研究。

第三,国民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因而更具有开放性,单一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和在国民教育中占支配地位的主体民族的教育,一般也有这个特点。但民族教育更注重其传统,其中包括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习俗教育、家庭教育等。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无法囊括这一切内容。

第四,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和代表特定民族的民间教育往来有本质的不同;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政府民族教育行为和各民族之间的教育互助不具有同等意义。

第五,在历史上,政治国家的分合频繁,民族的国家地位时有变化。一个民族的教育历史可以上下贯穿几千年,但不一定都具有国家教育的形式。

(四)主体民族的教育和非主体民族的教育,多数民族的教育和少数民族的教育

一般讲,所谓的主体民族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一个行政区域内人口上居多数并构成这个国家或行政区域政权主体的那个民族。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民族和多数民族是一致的。但也有相反的情形,即构成政权主体的是人口上占少数的那个民族。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少数民族王朝、中国的某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前南非都有这种情况。一般讲,掌握政权的民族在文化上的优势是明显的,因而在教育上处于支配地位。比如在南非,即使是在消除种族隔离制度后,白人在教育上的优势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王朝的教育,比如对清朝满族教育,却要做具体分析,不好一概而论。

所谓的多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就民族人口的多寡相比较而言,因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世界上,民族人口上百万的民族大约有二百六十几个,在中国55 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上百万的已有19个,它们在中国是少数民族,但是在世界民族中,算是大民族了。因此,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教育时,眼界应开阔一些,既要把中国各民族放到世界民族之林中去平等地进行考察,又要兼顾其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处于非主体的、少数者地位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是世界民族教育研究的一个部分。

(五)民族教育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

很明显,民族教育研究直接涉及到民族学和教育学。那么,如何确定其学科归属问题呢?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其中包括民族的起源、民族特征、民族的划分、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民族的语言、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民族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以民族和民族发展作为出发点,力图揭示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其部门研究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的,同时也是为达到这一目标服务的。民族学中的民族教育研究所关心的主要是民族的教育权利、民族教育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科学文化的传播等。这种研究可概括为民族发展中的教育功能研究。

教育学研究的直接目标是教育本身,而民族教育研究的直接目标是在民族这一特定范围之内的教育现象。民族教育研究从发展教育的目的出发,考察不同民族,分析不同民族在教育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及其成因,研究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现代教育的最佳策略。这种研究可概括为教育发展中的民族特性研究。

民族教育事业是国民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在单一民族国家,等于国民教育本身),无论在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教育计划、教育实施和教育监督方面,还是在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方面,都受政府教育部门的调控。因此,从教育研究的直接目标、事业归属关系,民族教育研究应成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民族学的民族发展中的教育功能研究和教育学的教育发展中的民族特性研究是互补的,是民族学和教育学的衔接点,也是民族教育学产生的学科基础。

二、民族教育的类型、民族教育研究的范围及主要内容

对复杂的客观现象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可以从很多不同角度对民族教育进行分类,在每一分类过程及初步分析之后,我们对民族教育的不同特点,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所有的分类和分析,依然是按民族和教育这两条主线索进行的。

(一)以民族同国家的关系分类

独立的单一民族国家教育和主体民族教育。日本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民族教育即为国民教育,以国家的力量发展教育,其优势是无可估量的。日本是个岛国,自然资源非常有限,接受西方文明的时间也比较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受到过毁灭性打击。但是,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中,日本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还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国,其主要经验就是重视教育,重视科学。

主体民族教育在多民族国家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汉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民族。但在清朝统治下的几百年间,汉族不仅受本国统治者的压迫,而且还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凌辱,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民族。经过辛亥革命和继之而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汉族成为国家的主体民族。在强大的国家政权支持下,汉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创造性地接受了世界文明成果,又成功地继承、培养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如果没有汉族几百年的流血奋斗,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汉族就不会有今天的地位,汉族教育面貌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

加盟国家或半独立民族的教育。这里包括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民族教育,以前苏联为代表。在社会主义的前苏联,各民族是平等的,俄罗斯族是主体民族,其他民族主要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参加国家组织。国家给各民族以政治、法律上的平等权利,组织、地位上的相对独立形式,通过团结各民族,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联盟国家。这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它比封建主义的教化政策、资本主义的殖民、同化政策进步得多。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人民过了几十年的和平生活,发展了各民族自己的文化教育事业,战胜了希特勒法西斯的进攻,保卫了世界和平。

当然,前苏联在解决民族问题时,也出现不少失误。大俄罗斯主义泛滥,对各民族存在事实上的歧视和压迫,严重侵犯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这对日后国家的解体埋下了祸根。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前苏联的各民族与俄罗斯族闹分裂造成的吗?不是。是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吗?不是。是因为采取加盟共和国的政权方式造成的吗?更不是。造成前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在于苏联社会、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内部。十月革命后,共产党在苏联掌了权,有了强大的专政力量,就自以为了不起,他们对国内各族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对外谋求霸权,在党际关系方面,以老爷党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在苏共内部、在政府部门,很多干部官僚腐化,脱离群众,从人民的公仆蜕化为人民所讨厌、憎恨的既得利益集团。当苏共的政策路线出现严重失误时,党内分歧、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经济问题、民族问题、外交问题统统搅在一起,使国家走上分裂的道路。前苏联的解体和各民族的独立是苏联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最早察觉这一必然性的是铁托,在理论上给予阐述,在实践上想方设法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这种必然性的根源的是毛泽东,精确推测出这一必然性结果作用时间的是尼克松。在分析前苏联的民族教育状况时,应该清醒地、正确地认识这一历史背景。公平地评价前苏联在民族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重要教训,这对民族教育学科理论的形成,将起推动作用。

前苏联解体后东欧及中亚出现了很多独立的国家。原来的统一国家的少数民族现在成为独立国家的主体民族。就语言而论,原来俄语是前苏联通用的教学语言,在新独立的共和国,事情正好倒了个个儿,原少数民族语言成了官方语言,俄语成了少数民族语。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宣传媒介的语言、所有的学校教学语言包括文字都要彻底更新,全国的教材要重新编写,所有出版部门要大大压缩俄文出版物,增加主体民族文字的出版物。在某些走极端的地方,政府还强迫当地的俄罗斯族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好该国的新的官方语言,引起俄罗斯族的不满。这些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是深远的,应加以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在南欧、中欧前社会主义国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前南斯拉夫。波黑战争打打停停延续了几年,在那里民族和民族之间的仇视达到空前激烈的地步。宗教和政治肯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如果结合前南斯拉夫的民族关系和教育政策,认真考察现在的复杂形势,在民族教育研究方面也许能够总结出点什么。

移民国家的民族教育。在美国,其民族主要来源于欧洲移民,这些民族主要是英语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日渐强大,不仅喧宾夺主,成为新大陆的霸主,而且还与其故土决裂,建立了独立的国家,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却不断地被讨伐、杀戮,最后被赶到几个固定的生活圈里去了。美国人过“感恩节”时,餐桌上总摆一个南瓜,象征着其祖先刚移民新世界,遇灾荒,面临死亡威胁时,由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的礼物。但美国人只知道感谢上帝,却不大愿意感谢印第安人。美国白人的教育和印第安人的教育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美国人可能以为他们移民至此并开发这个地区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因而早期的美国对其他民族移民进入美国,管制不算十分严格。后期移民主要是黑人,他们先前是奴隶,解放后便成为这个国家的合法公民。他们与移民美国的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民族一道,为争取民族的平等权利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斗争。因此,我们研究美国诸民族的教育时就会发现,美国统治者对其他民族的教育态度经历了一个奴化教育——同化教育——多文化教育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这是美国少数民族长期斗争的结果,是民族矛盾和冲突妥协的结果。研究美国的民族教育,应注意这些特点。关于多元文化教育,下面还要谈到。

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教育。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其范围,大体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在这些国家,殖民主义统治时间长,殖民统治者基本上垄断了教育,甚至在某些国家,宗主国语言已成为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很多民族得到独立,在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经济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这一类型的民族,无论从民族关系,还是从教育而言,情况均比较复杂,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将来对民族教育研究的贡献也许会更大、更多。

综上所述,民族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民族的态度、民族关系的性质,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以民族的主要特征和组织形式分类

民族的肤色特征及民族的组织形式的完善程度与民族的历史、自然地理条件和现存生活条件有关。以此分类,不同肤色的民族可分为民族、种族、人、部落、外民族移民集团等。

据统计,世界上的民族大约有两千多种,分为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等。世界各地还有不少部落或部落人,比如美国的印第安人、非洲和泰国的山区部落等。外族移民集团问题在英国、美国、加拿达、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突出。人是一个模糊概念,它有时指族属关系不明确的民族,有时指部落和移民,比如,在日朝鲜人、韩国人等。

黄种人、白种人、黑人教育各有特色。黄种人教育有东方文化或亚洲文化色彩;白种人教育有西方文化或欧洲文化色彩;而黑人教育有浓厚的非洲文化色彩。同属白人,但移民美国的白人和欧洲本土上的白人,在教育上,彼此可能有差别。韩国人和朝鲜人教育不同,因为其政治制度不一样。在本土上的韩国人、朝鲜人教育和中国朝鲜族、在日本的朝鲜人、韩国人教育不一样,因为他们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环境不同。在中国,他们是自治民族,处于汉文化环境,在日本,他们是移民(有一部分已成为日本国民),处于大和文化的包围之中。

部落或部落人教育。这是民族教育中最落后、最薄弱的一个部分。但是,我们通过研究部落人教育,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古代民族教育、原始萌芽状态下的教育状况。另外,如何把部落人教育提高到现代教育,是民族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三)以民族的人口、分布、语言文字状况分类

民族之间的显著差别还表现在它的人口数量和分布特点上。在世界上的两千多个民族中,人口过亿的有七个,过千万的有六十几个,过百万的有二百六十几个,过十万的有五百多个,其余都是人口不足十万的小民族。人口多的民族,大都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自然条件较好,相对发达,因而在文化、教育上有优势。人口不足十万的民族,其教育发展潜力有限。一是教育规模受人口规模的限制。一是教育层次间接地受人口规模的限制。比如,某些小民族要建立自己独立的高等教育系统就比较困难,因为高等教育以一定规模的普通初、中等教育为基础,而初、中等教育规模是受人口数量制约的。

民族的分布有聚居和杂居之分。民族的分布一般以聚居区为核心,呈现出外向放射状态。两个或几个放射状态的交接或交错处是杂居区域。交错区越大,杂居程度越高。杂居程度受经济地理影响较深。在聚居区或核心区,本民族文化色彩较浓,而杂居地区的文化则处于多元并存或多元合流状态。

教育也大体如此。所不同的是教育较多地受核心区政权或国家的控制。比如,自治区以内的杂居和自治区以外的杂居在程度上可能没什么区别,但因管理体制不同,政策不同,民族教育的发展程度相互间可能很不一样。原蒙古族的喀喇沁旗现分属内蒙古、河北和辽宁。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有配套的民族教育发展政策,所以属内蒙古管理的喀喇沁人的民族教育状况要优于另两个地区。归辽宁管理的喀喇沁是一个自治县,除语言文字严重丢失外,本民族的教育还能得到政府的照顾。河北省的喀喇沁人分属几个山区乡,民族教育状况最差。

人口分布还有一个密度问题。如果分布过于分散,学校设置、儿童入学、经费和师资来源、管理、效益等出现与其他人口密集地区的教育截然不同的特点。如忽略这些特点,该地区的民族教育就不可能发展得更快,倒退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代教育,主要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来进行的学校教育。但是,由于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语言人口的多和少、语言文化内涵的丰富与一般、语言社会功能的宽与窄、语言的有文字和无文字等许多复杂情况。有些民族的语言是整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比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发展教育有方便条件。有些民族的语言有众多的使用人口和浩繁的文献典籍。比如汉语,其使用者从古人那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因而能用于教育的内容面较宽。有的语言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有较长的文字史,能够用来构筑起本民族的教育体系,比如朝鲜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问题最多的是那些有语言而无文字,或有文字但普及面不广或新创文字的民族的教育。

学校教育主要是以文字教材作为知识载体的教育,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完备的、建立在自己语言基础上的学校教育。没有文字记录史、没有学校教育的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能力和文化积累能力就大大受限制,实际上,是在自愿地或不自愿地放弃自己民族的文化,逐渐向其他民族文化过渡。这类民族的教育实施过程是艰难的、充满矛盾的和痛苦的。语言对民族教育的影响不仅与语言的使用人口、社会地位有关,而且还与国家的语言政策、法律、语言的社会环境有关。不澄清这些问题,民族教育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四)以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分类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民族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形成至关重要。以地理位置分,有山地民族、平地民族、草原民族、沿海民族、边缘民族、内陆民族、岛屿民族之分。平地、内陆、大河流域、沿海地区、大的岛屿民族自然条件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有良好的发展教育的条件。山地、草原、边缘、荒漠及小岛屿,交通困难,信息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而教育条件就差一些。以自然气候条件分,有热带民族、温带民族和寒带民族等。气候条件好的地区的民族比荒漠、高寒地带的民族更具有发展教育的条件。

(五)以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分类

民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有工业、农业、牧业、林业和商业的不同。工业民族、商业民族经济势力强大,教育也较发达;农业民族居住稳定、集中,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发展;牧业民族、森林狩猎民族居住分散,且流动性大,发展学校规模教育有一定困难。因民族的生产方式不同,对教育和科技的需求程度也不一样,工业、商业民族最佳,农业民族次之,牧业、森林民族略差一些。

(六)以民族的发达程度分类

民族有发达与不发达以及发展中民族之分。发达民族的特点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教育,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需求和支持力,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的素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因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由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开化,人的价值得到重视,因而民族的社会地位日趋平等,为争取民族的教育平等提供了基础。那些最不发达的民族,不但经济文化落后,人的教育意识、价值观念也相当陈旧。加上由于来自发达民族的不公正待遇和强大的文化压力,这些民族要发展自己的教育,就要困难得多。发展中民族的教育状况可能处于二者之间。

(七)以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分类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民族经历了从氏族、部落、古代民族到近现代民族的发展过程。在世界上还有不少以原始部落形式延续下来的民族。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民族的教育各有不同的特点。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在功能、内容和形式诸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学校教育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首先在西方萌芽,随后向全世界发展、传播的。学校教育推动各民族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同时,又根据不同民族的发展特点,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研究民族教育史,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同不同的经济基础之间的适应关系,还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教育在民族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的革命作用和特定的发展规律。

(八)以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分类

民族有全民信教民族和非全民信教民族、单一宗教民族和多宗教民族、信仰传统宗教民族和信仰新教民族等。宗教是人类从愚昧、野蛮状态向文明过渡时期的智慧积累和精神依托。宗教表明人类对外界的畏惧性、臆测性和自我安慰,它只能以迷信代替蒙昧,但不能给人以真理或到达真理彼岸的方法和途径。宗教还包括早期人类对外界的直接的、长期的观察结果(包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反映出人类祖先对协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的初步努力和对真善美的理解、追求和想望,因而有其合理的因素和有价值的一面,有其教育作用和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一面。除了少数极端的邪教外,世界上的主要宗教的共同特点,都是劝人为善,因而有其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宗教还为人类创造和流传了大量的文献典籍,许多民族文字流传至今,得益于宗教的地方很多。在现代学校教育还未到来之前,许多民族的文字教育,主要是靠宗教人士在宗教场所进行的。宗教对现代民族有不同的影响。

不同的宗教对教育的态度可能不一样。比如,有些宗教对妇女教育的态度是消极的。有些宗教对初级教育,语言、文字启蒙教育持积极的态度,但对科学技术教育、世界观教育持对立或回避态度。宗教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大,而宗教宣扬的某些价值取向与现代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抵触。宗教本身的政治倾向并不明显,但宗教能够被各种政治势力所利用。宗教是民族内聚力和民族情感的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宗教和教育的关系是民族教育发展中有待澄清和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

除了按民族的特点对民族教育进行分类、分析外,还可以从教育本身出发对民族教育进行分类、研究。

(九)以主办教育的实体进行分类

主办民族教育的实体可能有多种多样。在单一民族的国家,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一般是一致的,国家的教育水平同时代表着民族的教育水平,因而国家会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政府可能出于种种考虑,或参与、或支持、或限制、或打击或排挤其他民族的教育,其中政治考虑是首要的。

除国家的参与外,还有民族自治政权自己创办的教育、民族成员集体创办的教育、个体创办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自办教育和各种实体之间的合作教育。主办教育的实体不同,教育经费的来源不一样,规模和办学目标也不一样。国家办的民族教育要考虑国家的利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协调关系、多个民族的教育受益等。一个集中统一的民族自治政权办的教育,一般要考虑整个民族的利益(包括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照顾国家利益和其他民族利益。其教育是多方面的、有系统的。集体办教育和个人办教育必须更多地考虑市场因素,办的大多是市场需求的、生活需要的专门教育。在日朝鲜人、韩国人集体办的教育,除他们的生存需要外,继承和保持本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目标。

(十)以教育的类型进行分类

教育类型的特点、比重与民族的教育发达程度、产业结构关系密切。经济、文化越是发达的民族,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高,教育越向高层次化、终身化方向发展;如果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低,其任务首先应该是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文盲,着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使教育和生产协调发展;成人教育对发达民族和不发达民族同样重要,但其教育内容、层次和重点,彼此很不一样。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民族经济实力的积累和文化力量的逐步增长,因而是个渐进过程,其中不排除出现波动,甚至倒退。研究清楚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民族发展同教育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调整好各类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利于民族教育稳定地协调地向前发展。

(十一)以教育体系的内部层次分类

现代学校教育,依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可以从这些不同层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去衡量。

作为一个不发达或发展中的民族,普及基础教育是首要任务。基础教育一般包括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大约6—10年的基本教育。 由于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各民族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及教育质量可能有很大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影响入学率和巩固率的原因可能有贫困、经费投入、学校布点、教育意识、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语言、宗教等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可能有学生基础、文化背景、教员教材质量、教学方法、语言文字、学校教辅条件、管理水平等等。针对每个民族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是普及基础教育的关键。

对不发达或发展中的民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其特殊意义。很多民族的不发达归咎于其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产业结构的单一。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以造就大批的掌握先进技术的熟练劳动者,还可以培养出开拓新的产业结构所需要的骨干人才。一个民族的产业结构不健全,就不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力量,其教育的发展前途也不会很广阔。有些民族,比如蒙古国的蒙古族,产业结构非常单一,教育的发展又未能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因此,虽然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很高,经济发展却长期滞后,对外依赖性较大。要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民族的教育观念需要有革命性的转变,应把教育从一种仕途,转变成培养劳动者和开拓新产业的基地。要完成这个转变,基础教育必须得到普及和巩固,教育只有通过普及,才能成为大众教育,才能成为活跃生产力的劳动者教育。

高等教育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教育发展层次。从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类别可以判断出一个民族社会的经济发达程度和教育总体水平。高等教育是以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和一定规模一定质量的初中等教育作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要求有经过选拔的、一定数量的、稳定的生源,因而要求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过少的民族难以发展自己独立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是高投资、高技术教育,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基础,陷于生活困境的民族显然缺乏这种能力。高等教育输出的人才,需要有市场去吸收。这个市场必须能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合适的职业,并能承担得起他们的工资福利支出和事业所需的最低投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受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人才积累、知识积累和增值、培养高层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的摇篮。因此,在现代社会,一个民族的最高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取决于其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

在处理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关系时,不同的民族可能采取不同的模式。有的民族可能先发展初、中等教育,后发展高等教育。有的民族则相反,优先发展小规模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以高等教育带动其他教育的发展。在此,社会历史环境、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投资重点、高等教育的文理性质起主导作用。

高等教育内还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留学生等教育层次,独立的、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稳定的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民族已跻身于世界教育先进民族之列。

幼儿教育是反映一个民族教育发展水平的另一重要标志。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儿童受教育年龄的向前推移,这是由现代儿童的身心发育状况所决定的。在城镇和一些先进民族中间,儿童入托儿所、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民族已开始研究和提倡对胎儿进行教育。在一个传统的民族家庭,幼儿是由其父母或祖父母带大的。研究显示,由父母或祖父母带大的儿童与在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小学教育阶段遇到的困难更大些。

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幼儿的心理特征、视力、身体状况和学习特点与小学生相比有许多特点。幼儿园教育要求有安全舒适的保育环境,营养讲究、丰富多样的饮食条件,经过专门训练、熟悉儿童心理和教育技巧的师资和多彩多趣的儿童用书、教具和玩具等。因此,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在落后民族中,其发展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在民族聚居区、城镇、村落推广幼儿教育相对容易一些,在山区、牧区、散居地发展幼儿教育比较困难。

(十二)以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分类

教育根据其内容可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等几大类。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受其所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约束,还要受民族传统的价值观、习俗、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来自学校,更多的来自社会。主体民族的思想、道德意识对周围民族的影响很大。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观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其特有的体系,并随着民族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而演化。不同民族的思想、道德体系的丰富程度和影响力彼此可能不一样,对教育的支配力有差别。因社会制度不同,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处地位和强弱程度也有区别。

智育是教育的核心。智育的作用在于启迪人的智力,传授、创造、积累、优化知识,开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能力。原始民族和文明民族、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发达民族和不发达的贫困民族、部落人进行智育的方式相互不一样。在原始民族、在某些现存部落人中,智育和劳动、生活、习俗技能的传播是一致的,能者为师,示范是其主要传授形式。在古代民族和一些不发达民族中,智育作为独立的职业,逐渐从生产、生活活动中分化出来了,民间手艺人的师徒教育、宗教教育即是。在发达的现代民族和一些发展中民族中,现代学校教育成为对人进行智育的主要方式。

现代学校教育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日益专门化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并为之服务的,因而教育本身也获得了细密的内部专业分工。社会分工和教育专业分工的结合,为科学的学科化提供了基础。显而易见,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点,学校教育被推进到不同的发达程度的各民族,无论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出现不同的问题。

从教育形式上讲,民族之间的主要差别是:1.学校教育的起始年龄。因各民族儿童的身心发育程度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入学年龄从6 岁—12岁不等;2.学制有长有短;3.初、中、高等教育之间的发展比例和重点;4.学校布点的集中与分散;5.规模效益的高低;6.专业门类的完备程度;7.教学辅助和技术手段的先进与落后;8.民族教育意识对教育的支持力及其体现方式;9.法律对教育的支持力及其保证措施;10.资金投入对教育的支持力和提供渠道,等等。

从教育内容上讲,主要问题是:1.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受教育者文化氛围的不协调性;2.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性和民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局限性;3.语言教育和教学语言的多样化引起的问题;4.数理化教育的难度与受教育者原有基础(包括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思维特征基础)之间的反差;5.教学中的科学内容和受教育者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之间的冲突;6.教材内容的标准化和地方化之间的矛盾;7.人才对口问题,即学校的专业、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问题,等等。

从教育教学方法上讲,问题更突出:1.不同民族的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行为模式并不完全一样,因而要求教育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和多样化;2.不同的知识内容和专业,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3.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4.语言文字的表达艺术;5.复杂教育内容的简化技巧;6.注意力集中时间跨度的掌握水平和记忆曲线的利用程度;7.抽象方法和直观方法的结合问题,等等。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之间有联系,但有区别。在同等教育条件下,把一个低水平的教育目标培养成高层次的教育目标,主要靠教员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和学生自我努力。因此,教育教学方法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最终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体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学生长期脱离体力劳动,没有体育,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就失去增强体质的机会,而不能铸就良好体质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受教育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要求受教育者具备强健的体魄。体育不仅铸造人的良好体质,还磨就人的耐力、承受力、反应力、竞争意识和团体精神,因而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直接推动作用。

不同民族的骨骼特征、肌肉排列方式和发达部位有所不同,这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生活、劳动条件决定的。山地民族腿部肌肉比骑马民族发达;草原民族视力水平优于城镇、农业民族;渔业民族的平衡能力高于其他民族;黑人善于跑动项目,却拙于游泳项目;汉族善于技巧性项目,不很善于激烈对抗的身体部位接触性项目(如足球)。体育成绩与民族的身体条件、性格特征、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富有特色的部分,世界竞技体育是在民族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教育研究不能忽略对民族体育教育及其特征的研究。

(十三)以教育的管理层次分类

不同民族所采取的教育管理模式不一定都一样。有的民族采取从政府教育部门到学校的一条线管理模式,教育管理集中、统一,有很强的计划性。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前苏联的教育管理属这种模式。有的民族的教育有很大的独立性,教育面向社会办学,资金来自个人、财团、政府和其他实体,有时有统一的协会协调整个教育事业。西方某些国家的教育管理,采取这种形式。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教育管理方式,正在向中央宏观调控,各地分级管理,各种实体自愿办学的方向发展。但在教育方针、发展规划、教育质量、教材编写、资金投入上仍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比如部落人和稀有民族)没有自己统一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活动是松散的、不成体系的,盲目性较大。

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各国、各民族之间有差异。在西方民族学校,教职员和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由社会管理的,因而后勤管理对学校的压力不算很大。在中国,学校集党政管理、后勤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于一身,后勤管理有时冲击甚至压倒教育教学管理。有些民族的基础教育需要采取住宿制,因而学生的生活管理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管理方面,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辅助设施的利用上,各民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没有高水平的、适宜的教学管理,就不会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

三、民族教育研究的目的、总的出发点和基本框架

(一)民族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总的出发点

不同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利益集团对民族教育研究抱有不同的目的。在封建王朝,民族教育及其策略的研究,很可能是其统治、教化、奴役、愚民政策的一个部分。在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中,民族教育的鼓吹是其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后,资产阶级民族教育研究就其体系而言,是为殖民主义和同化主义服务的。在民族解放斗争和民族冲突加剧时出现的多文化教育理论的目的在于通过承认并尊重文化多元、文化平等来平息、调和民族矛盾。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其政治学说和法律制度而言,民族教育平等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方面,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是国家民族政策、民族发展政策、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互助政策的一部分。但是,在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冲击和现有条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的限制。民族大融合论是民族同化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翻版,其实质在于忽略了民族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反复性,民族交融的自然性、自愿性和渐进性,企图通过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包括教育)施加压力的方法,尽可能加快民族的同化过程。其结果,在前苏联是加快了国家的分裂过程。

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和解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平等互利、自决自立、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民族教育和民族教育研究的总的出发点。民族的教育不发展,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不进步,民族的自决自立就失去强有力的支持,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就不会出现,民族之间的磨擦就不会消失。中国的民族教育政策是帮助少数民族尽快发展其社会、经济、文化,使其得到实际上的平等地位,从而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无论是国内民族,还是国外民族,其教育的最终命运还是取决于民族本身的发展,取决于本民族人民自己的奋斗。我们所从事的是民族发展、进步的教育研究,而不是相反。

民族的多元和文化的多样与国家的统一并不矛盾。诚然,族源和异文化是民族之间矛盾、冲突的一个因素。但是,民族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恰恰又是人类文化之所以繁荣发达的重要原因。异族通婚比族内通婚更能优化人类,异文化更易于被异族所吸收,不听异曲不知同工之妙,没有差异和对立就不会有物体的运动。异族、异文化、异教育本身不会导致分裂和对立(对抗),导致社会分裂的真正原因是政治及其根底——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美国早期民族和文化与欧洲本土民族和文化同出一源,并无差别,但最终发展成为不同的国家,其原因不在文化方面,而在政治和经济利益方面。前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的,而不首先是民族的和文化的。中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其历史上既有统一,也有分裂,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和汉族内部的政治分裂是司空见惯的。其实,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我们的民族教育研究应该以民族平等和发展作为主要目标,以各民族的文化作为历史和现实的背景,探索各民族尽快发展教育的最佳途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人类和平事业。

(二)民族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

1.民族教育本体理论研究。包括:民族教育概念和民族教育研究的学科归属;民族教育的分类和民族教育研究的范围、主要内容;民族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总的出发点;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论

2.主体民族教育研究和非主体民族教育研究;多数民族教育研究和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国民教育同民族教育的关系研究

3.非洲民族教育研究;亚洲民族教育研究;欧洲民族教育研究;拉丁美洲民族教育研究

4.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教育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教育研究(包括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前苏联民族教育研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教育研究);封建制度及其他制度国家的民族教育研究

5.独立的单一民族国家民族教育研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研究;发达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民族教育研究;落后民族教育研究

6.移民(民族)教育研究;部落人和土著人教育研究

7.工业民族教育研究;农业民族教育研究;牧业、林业、狩猎民族教育研究;商业民族教育研究

8.内陆、江河流域、城镇民族教育研究;沿海、岛屿民族教育研究;边缘、山地民族教育研究

9.温带民族教育研究;寒带民族教育研究;热带民族教育研究

10.人口过亿民族教育研究;人口过千万民族教育研究; 人口过百万民族教育研究;人口过十万民族教育研究;稀有民族教育研究;聚居民族教育研究;散居民族教育研究;杂居民族教育研究;游动民族教育研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

11.有文字民族教育研究;无文字民族教育研究, 语言人口过亿民族教育研究;语言人口过千万民族教育研究;语言人口过百万民族教育研究;语言人口过十万民族教育研究;稀有语言民族教育研究;双语及多语言民族教育研究

12.佛教民族教育研究;伊斯兰教民族教育研究; 基督教民族教育研究;其他宗教民族教育研究

13.民族教育史研究。包括:原始社会民族教育研究; 奴隶社会民族教育研究;封建社会民族教育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民族教育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教育起源史;民族教育思想史;民族教育政策史;民族教育哲学史;民族教育制度史;民族教育通史;具体民族教育史;民族家庭教育史;民族学校教育史;民族习俗教育史;民族宗教教育史;民族专业教育史(官吏教育史、语文教育史、数学教育史、军事教育史等);民族教育人物史

14.学校教育研究。 包括:幼儿心理及教育研究(可前伸到婴儿和胎儿教育研究);青少年心理及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大学生心理及高等教育研究(专科、本科、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成人心理及成人、终身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研究;价值取向及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干部教育研究;专业教育研究(文史地、数理化、音体美等)

15.教育管理研究。包括:教育法规研究;教育行政学研究; 教育体系、结构学研究;教育规划及宏观决策研究(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供给关系研究、教育预测学研究、国家教育行为和教育干预手段研究等);教育布局及中观统筹研究;教育实施及微观指导研究;后勤管理研究(资金来源及使用、房屋、设施及其他条件的完善、后勤的社会化等);教学管理研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核评估、师资培训、教学语言、教学策略、方法等)

16.民族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研究。 包括:民族本身的教育目的和行为研究;国家的民族教育目的和行为研究;民族个体的教育目的和行为研究

17.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及技术手段研究。 包括:与不同的教育研究目的相适应的不同的教育学说;与不同的研究对象相适应的不同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18.民族教育研究概论;民族教育研究通论; 民族教育研究对民族学的贡献;民族教育研究对教育学的贡献;其他研究。

四、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技术手段

(一)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多元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的比较

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因研究者的目的、方法、世界观和阶级立场而有很大区别。封建主义的教化论、资本主义的同化论除它的史学价值外,已成为遗迹。今天,值得加以探讨的、在民族教育领域内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有两条:一是世界多元文化理论,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

多元文化理论是在民族解放斗争的背景下,在民族矛盾日趋激烈的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其策源地主要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多元文化理论的核心是主张承认并尊重不同文化集团的合理、合法性,通过采取不同的策略,满足他们的文化、教育平等要求,以平息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多元文化理论直接否定了殖民主义的同化理论,强调人类多种文化的共存价值;因而是一个进步的理论。

多元文化理论基本上属于文化学研究范围。其研究客体除民族、民族教育外,还涉及到妇女、残疾人、处境不利者、移民等其他文化人类团体,因而其研究范围比民族教育广。

多元文化理论的问题在于:1.只通过宣扬文化共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民族矛盾和冲突的起因不仅仅是文化问题;2.多元文化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大部分属于外来移民和弱小土著,与亚、非、拉本土上的独立民族很不一样;3.多元文化理论研究得更多的是少数民族怎样适应主流社会的问题,而不是民族发展问题,因而有其明显的局限性;4.多元文化理论是个文化思潮,其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这一理想的力量却有限。理论本身没有科学的严密的哲学观基础,没有扎实的宽广的社会发展学说基础,因而理论批判能力弱,思想上有严重的妥协性。这种妥协性的萌芽见于早期美国人想糅合奴隶制主义和美国民主思想的企图之中;5.因此,多元文化理论对发达国家政府对民族的态度有一定影响,但不能取得强有力的支配地位,它不能彻底打败同化论,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同化论是妥协的;6.多元文化理论的社会评价有各种各样,多元文化理论内部意见分歧较大。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与多元文化理论的区别可初步概括如下:1.人的尊严优于文化的尊严,没有人的平等,文化平等是不存在的。要实现人的平等,必须改变经济基础及分配关系;2.民族的平等可体现为独立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也可以体现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加盟共和国之间或自治民族之间、民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基础是消灭阶级压迫;3.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文化平等,还包括政治平等、法律平等、经济利益平等、语言文字平等、习俗信仰平等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以法律、政策上保证民族之间不产生阶级压迫,以经济、文化上的帮助和民族的自立自强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民族的繁荣和发展;4.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是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烽火中诞生的,因而其政策有明显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在亚、非、拉各民族中有广泛的社会基础;5.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以发展的观点正确阐释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认为民族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差异最终要用民族所处的物质生产条件去解释;6.因此,在消灭阶级压迫,实现各民族政治平等之后,理应放手发展民族文化和经济,让各民族在共同的进步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靠近。在这种氛围中不同的族源、不同的文化因素起积极的作用;7.民族关系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曲折迂回的过程。一旦民族之间的平等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民族的矛盾、冲突和分裂就不可避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就其原有的统一社会而言,可能被看作消极的因素。这一规律在历史或现实生活中得到多次证明。

总之,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有科学严密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基础,宽广扎实的历史学、人类学基础以及预示人类进步方向的社会发展学说基础,因此,可作为民族教育研究的学科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在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时,也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1.过分强调统一性,忽略了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阶段性、特殊性;2.注意民族的政治平等,忽略了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性;3.夸大民族、民族文化差异对国家统一的消极作用,忽略了其积极作用;4.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民族政策时常遭到破坏,严重损害了少数民族的利益;5.主体民族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优势加上“大融合”理论的过度宣传,使民族发展陷于不利地位;6.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少数民族的贫困化;7.民族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教条和技术手段的落后性。因此,我们在构筑民族教育学科体系时,应注意学习、借鉴和吸收包括多元文化理论在内的一切有利于民族教育发展和民族发展的各种学说的合理部分和先进的研究方法。

(二)方法论的开放性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事物的显在特征或潜在特征、根据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同一事物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矛盾发展的规律。揭示事物矛盾、规律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多样,原则上一切有利于发现事物本质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都可以加以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是研究方法的日益多样化、综合化和手段的现代化。

在民族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应该是民族学方法和教育学方法。民族学方法中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人口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化学、宗教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教育学方法中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学方法论和教育实验等。民族学的方法主要用于民族教育研究对象的界定、教育背景的调查与分析、教育预测等。教育心理学方法可分为幼儿教育心理学、青少年教育心理学和成人教育心理学等。不同民族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心理特征在民族学的教育背景调查与分析中得到佐证和阐释。此时导入教学方法论,便产生各民族、各种教育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民族学的民族发展学说,使具体的民族教育方法、策略初步抽象为民族教育一般理论。从民族教育的平面研究上讲,情况大致如此。其中,民族教育心理学研究是基础,它是联结教育背景研究和教学方法论的纽带。

历史学方法多用于民族教育的纵向分析。通过应用历史分析方法,可以清晰地描绘出反映民族教育历史发展规律的运动曲线。再通过比较特定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发展规律和通过比较处于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诸民族的教育状况,就能够找出民族教育同民族,民族教育同周围事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就能够总结出民族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历史学方法是动态研究方法,各静态是通过比较联系在一起的。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事物的外相特征的归类开始,然后把具有不同特征的类放到不同的环境中去考察,以求同一事物不同特质产生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在分析、分类和抽象、归纳过程中,要穿插使用比较法,没有比较就无法认识差别,就不会有分类和分析,也就无所谓抽象和归纳的问题。

民族教育各种现象的分类、分析离不开观察过程。这种观察可以是直接的(比如田野调查、观察),也可以是间接的(如问卷、文献、数据分析)。在某些领域还可以通过各种仪器进行观察。在科学研究中,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比如同一类勺子,因使用对象不同,分为饭勺、水勺、茶勺、汤勺、咖啡勺等等。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可供参考的方法更多。比如,自然科学的或社会科学的,语言学、文化学的或数理化音体美的,定量的或定性的等等。方法要适合对象,同类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优化。这种优化有时通过教育教学实验进行。

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积极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是必要的,如问卷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化等。在中国,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计算机系统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中国政府和民族地区政府历次制定的有关民族教育的所有法律、法规;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库中,可以检索到有关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方面的背景资料。将来如建立国家民族教育数据库,并与世界所有国家的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网,实现民族教育资料的全球共享,势必大大推动民族教育研究及其学科的发展。

标签:;  ;  ;  ;  ;  ;  ;  ;  

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