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江苏卷)_地理论文

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江苏卷)_地理论文

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江苏卷)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试卷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全国高考地理单科试卷(江苏卷)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试卷结构、内容安排、题型题量等方面的设计,有所突破和创新,较好地体现了最新教育教学理念;试卷设计平实无华,地理特点显著;考题不偏不怪,总体难度适中,又不乏具有难度梯级、区分度好的题目。该试卷对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以及考生对地理学科的复习迎考,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注重地理学科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

该试卷选取基本的和重要的地理学科知识为命题素材,精心构题,试题紧扣教材,平实无华,使考生有一种亲切感,较好地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

1.紧扣教材,突出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据不完全统计,选择题中80%以上的考题、综合题中50%以上的考题,是对教材中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考查。例如选择题第18题考查了“气旋”,第30题考查了“领海”“专属经济区”,第31题考查了“等高线”,第33题考查了“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地理基本概念;第10题考查了“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规律”,第19题考查了“气旋形成规律”,第20题考查了“农作物的分布规律”,第31题考查了“气温分布规律”等地理基本规律;选择题第1~3题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工业区位因素”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选择题第8~11题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地方时”“区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基础知识的应用技能。

2.突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总览全卷,试题覆盖到自然地理部分的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判断、气旋的判别、等温线的知识、区域地形的判读、板块构造理论;人文地理部分的农业区位因素、农作物地区分布、区域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方向、工业区位因素、企业的空间发展、资源和能源的分布、交通线的分布、环境问题、区域开发等。其中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本卷中所占分值比重虽然只有约25%,但所涉及的仍然是往年几乎必考的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类型及特征判断、等值线、区域判断等领域,它们与前述人文地理内容一起,同为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成为该试卷考查的主体内容。

地理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形成学生地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对选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对中学地理新课改,对指导学生把握地理学习的方向,无疑都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

二、试卷紧扣时代脉搏,人文地理唱主角

2003年高考地理(江苏)卷在考查内容上改革力度较大,人文地理所占比重明显增加,且命题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折射出较新的教育理念。在30道选择题中,有19道属人文地理;在4大题综合题中,2大题属人文地理,另2大题也约有一半属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的分值占全卷的四分之三,这是近几年地理试卷中少见的。

试卷如此重视人文地理的考查,表明了当今地理学科新的使命,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直接考查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实际上也能间接地考查学生对有关自然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因为每一种人文地理现象都是在各种自然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试题综合度高,较好地考查了地理综合思维和迁移水平

由于该试卷属地理单科试卷,故试题的综合性体现在地理学科内的综合上。它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用,具体表现为:(1)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例如,第33题要求考生根据地理位置推断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以及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的月份。(2)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综合。例如,第4~7题涉及地形对铁路选线的影响、土壤与农业的关系、地形和水文与能源的关系等。(3)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例如,第33题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合理行为导致了各种环境问题,要求考生会综合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4)系统地理的有关原理与区域地理中具体区域的综合。例如,第20~22题结合区域地理图考查了农作物的分布、农业区位因素等系统地理知识。

四、试题“能力立意”意图突出,强化了对地图能力、地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2003年高考江苏地理单科试卷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要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指导思想,全卷以知识为载体,以考查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属,应用性和能力型试题较多。具体表现在:

1.重视地图能力的考查

在30道选择题中,就有23道试题围绕地理图表,而四大道综合题则全部都涉及图表。据统计,整个试卷共有区域图、曲线图、柱状图、示意图、剖面图、框图、表格等各种地理图表23幅。各题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的地图能力:

(1)读图能力。这是地图能力结构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要求考生能迅速、准确地从各种地理图表上直接读取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为深入分析、判断进而正确解题奠定基础。例如,第34题第(3)小题要求“读图16,说明目前我国多数出口服装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即属此类。

(2)绘图能力。该试卷第31题第(1)题即考查了学生的绘图能力,所占分值虽少,然而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进入高考试题,对学生养成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习惯,以及今后地理试题的进一步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填图能力。即把有关地理事物、现象正确填写到区域地图、示意图、框图等图表上,也属动手能力的考查,但往往能更好地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水平。试卷第33题第(1)题属于此类。

(4)析图能力。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直观地表达了有关的地理现象,其背后往往又“隐藏”着图上所不能直接看到的一定的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等,需要考生通过仔细读图、深入分析思考,才能加以揭示。例如,试卷中的图1并未直接显示该区域的地形情况,但试题却要考生回答铁路线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能根据图上水系中主要河道的走向,判断它与地形的关系,从而“读出”其分布地带为山谷地形这一隐含要素。

(5)用图能力。即运用图表说明有关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运用地理图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第33题第(2)题,要求读图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第34题要求据图简述该镇服装产业的特点等等。

2.地理计算能力的考查占有一定比重

地理计算题能通过地理要素的数量关系,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理解的准确性、透彻性,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创造性。本试卷共有7道试题需要经读图、思考、计算后方可获得答案,其中选择题第8、9、11题考查了区时、地方时的计算,以及根据太阳高度求某地纬度的计算;第12、13题考查了人口增长数、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第15、16题考查了根据经纬度差求地球表面上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能力。

3.加强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这是最重要的地理能力,它要求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例如,该卷第34题要求学生运用4幅图表提供的情境设置新颖,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且紧贴生产实际,难度逐级增加,给考生较大的答题空间,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五、试题的灵活性加强,有一定的深度考查,但又不偏不怪

试卷在篇幅、涉及的知识领域、试题的切入角度等方面,都体现了较强的灵活性。具体表现为:

1.试卷题量适当减少,试题的迁移性、开放性加强,为考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

全卷试题量比前几年地理单科卷有所减少,综合题的题量仅设计4题,给考生留有充分的阅读、理解和思考的时间。同时,不少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的题目,可为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阐释、评价、预测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是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

2.不一味追求命题的“知识覆盖面”,涉及领域有所侧重

从涉及的知识点看,该试卷没有“天女散花”、面面俱到,而是一改以往的老面孔,向人文地理领域倾斜;另一方面,气候(第18题、第31题、第32题)、时间计算(第8、9题)、太阳高度(第10、11题)、区域判断(第4~7题、第14、17题、第32题)等,尽管历年多次考过,但因为属于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所以本卷并不回避,仍然列入考试范畴。

3.试题不偏不怪,但对灵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试题难度适中,体现了基础性的特点,但试题的灵活性较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答题要求;许多试题源自教材,却又不拘泥于教材,对考生的迁移和转化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了“切入容易深入难”的特点。

六、略有瑕,尚有改进的余地

综上所述,2003年高考江苏地理单科试卷,与以往的地理单科卷相比,在许多方面有了较大的改革和进步,受到了考生和教师的肯定。但笔者认为,该试卷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方面:①深层考查的题目数量偏少。高考属于选拔性的考试,在重视考查地理“双基”的前提下,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都应占一定比重;试题要有较高的区分度,以真正考出考生的地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②考题的学科内分值分布相差悬殊。自然地理过少,占全卷四分之一;人文地理过多,占全卷四分之三。③试题的开放性、创造性尚可提高,改革的力度还可加大。本卷除第34题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的回答要有较强的创造性,其它题目这一体现并不明显。可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选择性答题(在几题中任意选做规定数量的题目),以及具有多元性、创造性答案的试题,以利于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标签:;  ;  ;  

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分析(江苏卷)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