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献血反应及预防处理措施论文_周浩锋,勾丽平

常见献血反应及预防处理措施论文_周浩锋,勾丽平

重庆市涪陵区中心血站 重庆 408000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无偿献血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不断提升,无偿献血人群不断增加,同时血液采集场所由单一的献血大厅转变为流动采血车和街头献血屋,献血环境的多变,献血人群结构的改变以及采供血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都增加了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可能性。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不愉快献血体验会直接影响献血者参与献血的积极性。故全面系统的了解献血反应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常见表现、对症处理措施,提高采供血工作者熟练处理献血反应能力,对献血者进行全程护理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献血反应,减少献血者对献血的误解,树立持续参与无偿献血的信心,巩固和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确保无偿献血事业顺利进行。

1 献血反应概述

1.1 基本定义

献血反应(也称献血不良反应)是献血者献血时献血者自身的精神因素、体质因素,献血环境,采血医护人员服务技术因素,少数献血者出现身体的局部损害或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在献血过程中、献血后一定时间内(15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出现的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冰凉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不适症状。据统计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发生率分别为:0.395%与0.133%,初次献血者发生概率为重复献血者的3倍[,2]。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和必要的护理后,均能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1.2 发生机理

献血反应属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asovagal reactions,VVR)。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也称“心源性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周围血管突然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血压下降并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1.3 常见献血反应的分度[3]

根据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反应。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中度:除轻型症状外,尚有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等。重度: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晕厥、抽搐、失去知觉、持续性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1.4 献血反应常见原因及分析

献血反应的原因与献血者本身心理、生理主观因素,也与献血环境、采血人员沟通能力不强,采血技术不佳等客观因素有关。简要分析如下:

1.4.1 献血者自身因素:

1)心理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

初次献血者对无偿献血认知不足,害怕献血会造成后遗症;担心自己检测出传染病如乙肝、梅毒等,隐私被暴露;怀疑采血器材消毒不严,采血环境不洁,担心针眼感染,自己献血会被感染疾病。畏惧穿刺、惧怕采血针头过粗,怀疑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重复穿刺引起血管渗漏和血肿,产生惧痛和恐惧心理。而穿刺疼痛,晕血以及采血不畅都会诱发和加剧精神紧张,过度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大导致情绪失控,心态敏感、多疑、易怒、不安等,当恐慌及消极情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边缘系统,影响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变化,可使心跳加快或减慢、血压下降或升高、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诱发献血反应。此外,献血过程中还存在一种“连锁反应”,指其他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时会加重周围某些献血者的疑虑和紧张情绪,也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献血反应的现象[4]。

2)空腹献血

空腹献血者多有血容量相对不足,若此时献血会出现一过性血糖过低,而出现低血糖反应(或低血糖昏厥),表现为:软弱无力、头晕、脸色苍白、皮肤凉冷、大汗、恶心、呕吐。脉博缓慢、并短暂性意识丧失。空腹或饥饿状态下,献血者机体处于应激阶段,血容量减少后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运输到脑组织的糖就更相对地减少,缺血致缺氧,而脑组织不能进行无氧糖酵解,血糖过低影响脑部组织的能量代谢,通过边缘系统,下丘脑刺激交感神经并抑制下丘脑腹侧核与迷走神经,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胰岛素减少,大部分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动脉压突然下降,导致一过性缺血缺氧表现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即低血糖昏厥)。为一过性反应,体内血糖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晕眩症状完全消失。

1.4.2 献血过程客观因素

1)现场征询体检不到位 有研究显示初次献血、年轻、女性与是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5]. 体采科工作人员征询漏项、漏检或没有按照标准进行献血者体格检查。导致体检不合格或身体有疾患以及暂时不宜献血者献血,这类人群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如:体重不达标,血红蛋白比重不达标、月经期、妊娠期女献血者;过度疲劳或夜间睡眠差熬夜或身体不适如感冒等。

2)采血工作人员沟通不到位,服务态度欠佳。无偿献血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文化层次以及对无偿献血工作的理解程度都不完全一样,他们参与无偿献血,奉献爱心,渴望被尊重。如果我们现场工作人员没有耐心及责任心,出现解释不到位或用语不当,服务态度欠佳,使献血者被心理没有得到满足,都可以诱发献血者不愉快的心理体验,进而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

3)采血不顺利或穿刺疼痛 由于献血者本身静脉血管穿刺条件差、血管充盈度不够及本身对穿刺疼痛的敏感性不一样,或者采血过程中血流不畅,都会导致心情紧张,诱发献血反应。

4)献血环境不理想和献血者体位不当 采血现场人员拥挤、声音嘈杂、空气不流通、气温较高或者较低,使献血者心情烦躁,敏感,易怒;或者献血后没有充分休息而诱发献血反应。由于采血车空间小,采血场所受限,献血者献血时多采取坐位,献血者献血后起站过急、过猛,以及迅速转换体位,压力感受器反射弧不能及时反射调节使脑供血不足而致献血反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不良反应发生率来看,半卧位式献血比座位式献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要低[6].

2 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 遵守操作规程

详细征询,严格体检 全面了解献血者身体健康情况,正确评估献血者的身体素质,是防止发生献血反应的关键。全面评估献血者的身体素质。在征询体检工作中,做到接待热情,态度和蔼,认真负责,不漏项、漏检、误检,严格查对献血者健康登记表的各项内容,把好征询体检质量关。符合体检标准者才准献血,凡不符合体检标准规定者不得献血或延期献血。对空腹献血者,可先进食清淡食物(稀粥,馒头等)或献血前给予适量热饮。现场采血要做到:不合格者不采;空腹、过度疲劳、睡眠不佳者不采;其他不宜献血情况不采。

2.2 精心做好沟通,缓解消除紧张心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明确指出,无偿献血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健康人一次献血200~400 ml,只占全身血容量的5% ~10%[7]。研究表明多次(3次以上)献血者因其对献血知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发生献血反应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8]。因此,采血人员对初次献血者加强健康教育尤为必要。做好献血知识的宣讲,可在采血现场如采血车上,献血大厅等播放献血相关视频。采血人员用鼓励性语言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工作,给献血者以心理安慰。有研究显示,对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进行强化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全身症状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9]。所以了解献血者心理,是每位采供血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采血工作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接待献血者,态度友好,热情周到,可以使献血者感到被关爱、被尊重、被热情接待,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心情愉悦。在采血的整个过程中采血护士一定要主动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文化水平选择献血者感兴趣的话题与献血者交谈。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可融洽医护人员与献血公民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献血者的心理需求。愉快的献血体验,增强献血者对献血的信心,最终成为固定献血者。

2.3 提高穿刺技术,减少穿刺疼痛感

采血护士娴熟的技术是献血者安全感的重要保障,采血人员需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动作轻柔,穿刺准确,使静脉穿刺一针率达到100%,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或增加献血者的紧张害怕心理,减少局部疼痛和采血中的血流不畅等现象。采血护士应帮助献血者调整采血体位,指导正确的握拳方式,当面拆开采血包装袋,检查采血袋是否密闭良好、符合标准,消除他们对采血器材的顾虑。掌握采血技巧,询问既往晕针晕血史,静脉穿刺时,尽量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由于采血针头比较粗大,应尽量避免其知道针头粗细,告之闭上眼睛或头偏向一侧,调整止血带压力,随时倾听他们的感受,尽可能把疼痛刺激降到最低。随时观察血流情况,对表现出紧张和轻微不适的献血者,主动与之交谈,让其思想放松,尽快恢复正常,完成采血。偶有穿刺失败者,应主动向献血者道歉,以取得谅解和支持。

2.4 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和适度休息

适宜的献血环境可使献血者感到温馨、快乐、身心放松,有助于减少献血反应。保证采血车内清洁、干净,符合卫生学标准,禁止人员喧哗和其他噪音。冬季做好保温,夏季做好防暑降温措施,营造一种友好、轻松的氛围。光线充足、安静、整洁、温暖,献血后稍事休息,不要急于离开,在原位休息5~10分钟无不适后方可离开,减少因突然体位改变而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反应。

3 献血反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虽然献血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很少发生,即使发生,通常经过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对献血反应的及时判定和适当、及时处理是采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采血现场应配备必要的急救器械和药品,如:白糖、生理盐水、25%~50%葡萄糖液、肾上腺素、呕吐盘、毛巾、一次性注射器、氧气袋、饮水杯、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无菌纱布等。一旦发生献血反应,立即终止献血,积极对症处理献血反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采血人员不能惊慌失措,以免使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和其他献血者出现心瘾性连锁反应。采血护士的情绪表现会对献血者情绪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采血护士态度热情、操作娴熟、遇事不乱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护理10]。安慰献血者,说明这种反应并非是他们的身体状况有问题,是采血时常见反应,使献血者了解到通过休息和对症处理,症状会很快消失,不会留下后遗症,以消除其思想顾虑。

3.1 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但血压脉搏正常,神志清楚。

处理:立即停采,安慰献血者,平卧休息,进饮糖水,数分钟后症状就能缓解。

3.2 由于穿刺不佳造成血肿。

处理: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采血,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或纱布块紧压穿刺孔,让献血者将手臂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持续几分钟,以利减小血肿块。对压迫不当而致针眼出血者,用无菌棉球重压或屈肘压迫止血。

3.3 低血糖晕厥和晕针及恶心、呕吐。献血者感觉心慌、气促,大汗淋漓、四肢乏力、面色苍白,甚至抽搐昏厥,血压正常或偏低,脉细弱无力。处理:应立即使献血者平卧于阴凉通风处(温暖)、头低脚高位(抗休克体位),松开衣领及腰带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呕吐物窒息,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心率和体温的变化;同时指压人中、合谷穴或针灸内关、足三里、涌泉穴等穴位,很快即可恢复正常11];意识清醒后,进热饮(奶、糖水),一般口服糖水或高渗葡萄糖液后数分钟症状即可缓解。必要时给予输液,尽快恢复血容量,以减少严重献血反应的发生。

3.4 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献血者除了头晕、心慌外,还有视力模糊、甚至晕倒摔伤,血压偏低或正常,但神志很快恢复,多发生在采血结束起立行走时。处理:就地让献血者平卧,垫高足部,抗休克体位,增加回心血量,从而使大脑很快恢复血供,症状即可消失。

3.5 痉挛性抽搐。这种情况很少见,多由于献血者精神过度紧张而引起换气过度所致(应与癫痫、癔症进行鉴别)。表现为献血者献血时或完毕几分钟后,突然肢体痉挛性抽搐,有短促的、微弱的抽动,也可为手或面部微弱的肌肉抽动或强直性痉挛,严重时眼球上翻,意识丧失。处理:出现此症状,嘱献血者安静,应马上指压人中穴,戴面罩呼吸,一般可很快恢复正常,必要时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都应记载在献血记录中,以便判定今后是否适宜再献血。

总之:献血反应不仅关系到某一个献血者的健康以及他对无偿献血的认识,而且关系到整个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献血反应的发生是影响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的重要因素[12]。因此,对献血反应了解,学习掌握,始终是采供血机构永恒的命题,只有认真了解献血不良反应,献血的整个过程中正确预防与处理献血反应,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地献血,才能巩固和壮大无偿献血队伍,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雅欣 吴洁玲等.全国献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6,29(9):957

[2]梁晓华等.采供血机构无偿献血现状调研分析.41输血服务蓝皮书2016

[3]刘苗苗 钱晔等.团体献血者献血反应应对策越及相关性分析全.中国输血杂志,2016,29(6):639

[4]李增花.连所性献血反应5例的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19

[5]Stewart KR,France CR,Rader AW,et al.Phlebotomist interpersonal skill predicts a reduction in reactions among volunteer blood donors. Transfusion,2006,46(8):1394-1401.

[6]姚立 杨茹等.献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预警系统建立的必要性.中国输血杂志,2016,29(9):970

[7]王培华.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

[8]仟爱娣,郑云海.采血车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09,6(8):192—193。

[9]赵玥 周倩 等 初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时间特征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6,29(2):199

[10]赵岭.论献血反应时影响心理护理效果的因素.医学信息,2009,1(11):174.

[11]周梅.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职业与健康,2005,21(4):629—631.

[12]Bruce H. Newman. Management of young blood donors. Transfus Med Hemother. 2014,41(4):284-295.

作者简介:周浩锋:男,外科学硕士,主治医师。现任重庆市第四届输血协会促进献血委员会副主委,重庆市重庆市医学会“输血学 ”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副主委。重庆市采供血行业信息化建设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涪陵区输血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从事采供血管理工作及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指导工作。

论文作者:周浩锋,勾丽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  ;  ;  ;  ;  ;  ;  ;  

常见献血反应及预防处理措施论文_周浩锋,勾丽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