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_李勇

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_李勇

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工农小学 李勇 277599

摘要:作为小学课程结构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能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能使得学生生成数学能力、综合素养,是推动学生全面和综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在新课标的导向下,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加强自身的认知,不断的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等,使得有效教学得到实现。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有效性;提高

前言:新课标倡导,目前,教学的有效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教师在实践教学当中,也不应安于现状,而是要积极的创新和进取,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新性等,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增强。因此,在这样的导向下,身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开展当中,也应不断的追寻教学的优化和完善,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增强,使得有效教学得到实现。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特点分析

(一)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非常有限,但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已经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如对于长度、大小、数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能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形状等,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的要点,应在数学学习和生活间构建起桥梁,使得学生实现经验迁移,达到理想教学成效。

(二)学习思维倾向于直观化

虽然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在数学学习当中,思想还是倾向于直观、形象的,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理解的比较缓慢,是小学生现阶段非常鲜明的思维特点,只有增强知识呈现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

(三)想象能力、跳跃性思维较强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是非常强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数学学习当中都非常容易产生一些天马行空的设想,也是学生本身想象力、创造力的展现方式[1]。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把控好适当的度,不能抹杀学生的天性,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展现潜能和创造力,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实效

和传统教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在新的思想理念引导下,多样化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鲜明的一个特色[2]。借助情境创设,能大大的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得教师有更多的契机了解学生,并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轻松、和谐等,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障。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相应的情境创设,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情境体验。

例如,在讲解“小数乘除法”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现这样的例子:“在傍晚经过菜场时,教师发现某个阿姨正在和卖菜的摊主讨价还价,西红柿每斤1.5元,阿姨想要便宜一点买3斤,结果摊主说那么算你5元钱好了!”在例子阐述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很容易的就会发现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时,教师再引导:“摊主给阿姨便宜了吗?”“便宜多少呢?”使得学生进行计算,并阐述自己的原因。借助这样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使得学生在情境下兴趣盎然,使得理想效果得到达成。

(二)挖掘教材内容,增强教学实效

在数学教学的开展中,要想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就应保证知识的有效性,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因此,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也应挖掘好教材内容,不断的促使知识生成等,使得教学实效得到增强。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折一折,借助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转变等,来对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探究,看看通过哪些图形的切割、旋转,能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得学生在这其中自主探究、发散思维等,促使知识生成,将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学实效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所在[3]。所以,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当中都是比较严格、严肃的,导致课堂氛围变得生硬、沉闷,使得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对最终的教学成效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当中,为了使得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增强,教师也应和谐好师生关系,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

例如,在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等,不断的拉近彼此心灵上的距离,使得教学得到开展;另外,小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在心理上也比较敏感、脆弱,教师在教育当中一定要找寻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联系实际生活,增强教学实效

新课标倡导,数学知识是源自生活的,数学教育和实际生活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认知到这一点,并要在实际生活和数学教学间构建起桥梁等,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增强。

例如,在讲解“平行和相交”这部分知识点,为了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当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平行”、“相交”的场景等,使得学生进行充分的感知,使得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得教学成效得到增强。

(五)设置开放空间,增强教学实效

为了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增强,教师在实践教学当中,也应突破课堂的局限性等,为学生设置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强化。

例如,在讲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选一个主题,并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最终绘制成图表,在课堂上交流展示。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使得学生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得到加强,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结论: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不断的追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能使得教学得到完善和优化,使得有效教学得到实现,也能在教学中更好的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体验感、新颖感得到加强,使得高效课堂得到真正的构建。因此,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一定要加强认知,为教学的开展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姜涛.浅谈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18):45.

[2]董文云.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学周刊,2019(18):139.

[3]吕晓东.依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助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J].才智,2019(15):190.

论文作者:李勇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论文_李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