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革命的基本问题论述论文_杨珉沣

凯恩斯革命的基本问题论述论文_杨珉沣

摘 要:凯恩斯革命对传统学说和政策提出了全面的批判和挑战,建立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目标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凯恩斯革命 宏观指导 微观分析

一、凯恩斯革命的提出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危机无论在西方经济史还是在经济学说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由此退潮,经济学家纷纷转变立场,鼓吹政府干预。大危机以后,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下,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批判传统理论,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论》的出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二、凯恩斯革命的基本问题

 凯恩斯针对经济危机期间所出现的严重失业状况,提出了“充分就业”的概念。所谓充分就业,就是在一个具体工资水平上,人人有事做。

凯恩斯将失业的情况分为三种:一是由于某种专门劳动市场供过于求造成的,叫“摩擦性失业”;二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现有的工作不喜欢而情愿呆在家中,叫“自愿失业”;还有一种是由于在现行工资水平上,人们愿意工作而得不到工作,叫做“非自愿失业”。磨擦失业可以通过对劳动力的技能训练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迅速解决,自愿失业则是劳动队伍自身的选择,所以这两类失业不算真正的“失业”。因此只要解决了“非自愿失业”的问题,就可说得上充分就业了。

要想做到充分就业,就要求一种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凯恩斯肯定,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取决于总的有效需求水平。在他看来,以前的理论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假定供应会自行创造需求。当有人对萨伊法则提出疑问,认为过度的储蓄或者过度的消费也许会导致萧条时,古典理论总是这样解释:储蓄的决策总会导致投资的决策,而利率的变动又会使储蓄决策和投资决策之间平衡。凯恩斯对此则提出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而不是利率的变化合影响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平衡。这就是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

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既认为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又认为总的有效需求取决于对消费商品和投资商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一味依靠利息率降低来刺激投资并未能始终奏效,有时投资可不受利率的影响,如果预期利润前景不妙,即使利息串再跌,只会造成储蓄多、投资少的现象。因为储蓄大于投资,所以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对于利率机制的解释,凯恩斯的见解与以往不同。以往的理论认为,利率是取决于储蓄和投资的两个函数的相互作用。在现行的利率水平上,储蓄大于投资,利率就会下降;反之,投资大于储蓄,利率就会上升。货币供应数量的变化既不影响长期的利率,也不影响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货币供应所能影响的只是价格水平。

对此,凯恩斯的解释是,利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凯恩斯称之为“灵活偏好函数”,它由三个动机组成:(1)出于交易的目的(个人购物,企业购买投入);(2)出于预防的目的(准备一笔钱以应付意外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哪里收益高,钱往哪里投)。

出于前两种目的而持有的货币对利率变化的反映是不敏感的,叫做完全缺乏利成弹性,出于第三种目的而持有的货币对利率变化的反映是非常敏感的,具有利率弹性。利率下降得越低,到了一定的程度,出于第三种目的而持有的货币变得对利率的变化完全富于弹性。这种情况是在萧条时出现的,即货币数量的大量增加,不必再使利率下降。

概而言之,凯恩斯的理论基本上涉及到了四个概念:(1)消费函数;(2)资本边际效率;(3)灵活偏好函数;(4)货币供应数量。只有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充分就业总目标之间的关系,才算基本上掌握了凯恩斯学说。

基于这些理论,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他主张政府通过调节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在总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供应,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应该说,这种主张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凯恩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他认为,平衡预算的概念对决定政策不起作用,呼吁财政政策要从旧式的预算平衡的概念中解放出来。于是,古典经济学的预算平衡的原则从此被打破,许多国家的政府从不得已的预算赤字,逐步走向主动的、无所顾虑的赤字预算。赤字预算的确刺激了有效需求,但却又产生了通货膨胀等新问题,引起后来的经济学家为此而争论不休。

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认为储蓄、节俭是美德,极少宣传消费是善举,是刺激经济的良策。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

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

凯恩斯也主张“济贫”。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会越多。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结穷人,使之用于消费,把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转用于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三、概括

可见,宏观经济学是与以往的经济学说的总体分析相对立而产生的。以往的理论其实并不能胜任总体分析,不能解释经济产生萧条与失业的现实。于是,作为凯恩斯革命的一种结果,宏观经济学承担了这一任务。而以往的理论,规程则更多地用于解释“微观”——个别企业相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如此分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可以各司其职,和谐共存了。

参考文献:

[1]张小丽、孟令余,“浅析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3期

[2]宋涛,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人民邮电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8月

[3]顾建伟,再论凯恩斯经济学的历史地位,商场现代化,2008年6月

【作者简介】杨珉沣(1985—)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产业经济学专业在读

论文作者:杨珉沣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  ;  ;  ;  ;  ;  ;  ;  

凯恩斯革命的基本问题论述论文_杨珉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