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汶川地震旅游环线设计为例_汶川论文

灾难遗址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汶川大地震旅游环线设计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汶川论文,旅游论文,环线论文,为例论文,遗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强烈的自然灾难常常以其突发性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爆发的大地震,对当地及周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四川省的旅游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旅游市场损失500~600亿元。在地震及其随后的救援过程中,人们记住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映秀、唐家山、聚源中学、北川中学,等等。这些地震遗址地,不仅是地质结构沧海桑田式变化的见证,同时也承载了生命流逝的沉重和社会救援中大爱的悲歌。从旅游的角度来说,这些遗址地具有巨大的价值。如何在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地震遗址旅游,使人们在付出巨大的物质和生命代价后能够利用这些资源,让人们重视自然的力量,记住人类的灾难,感受生命的珍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在灾后参加了四川省旅游局组织的灾后重建工作,并和团队成员一起对灾难遗址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做了深入的研究,现整理出部分研究成果,期望不仅对四川的灾后旅游重建有所帮助,同时对类似的灾难遗址地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有所启迪。

一、理论背景:黑色旅游及黑色旅游动机

1996年,玛尔考姆·弗尔列和约翰·莱侬首次将到灾难遗址地旅游的现象命名为“Dark Tourism”[1],随后有学者Seaton将其定义为“Thanatourism”,Rojek提出了黑色景区的概念[2]47。国内学界统称之为“黑色旅游”。“黑色旅游”的概念目前尚没有一致的、严谨的定义,即使是率先提出“黑色旅游”的Lennon和Foley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有不同的表述,认为黑色旅游限于“最近时代发生的事件”,是“焦虑和疑问的商品化”[2]48。Marcel将黑色旅游定义为参观曾发生并一直影响现在的历史性的死亡地[2]49。由于传统伦理文化的微妙影响,国内黑色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通过CNKI检索,笔者只发现4篇相关专业论文,其中胡传东、罗仕伟将黑色旅游定义为:一种旅游者通过对黑色事件发生地的旅游景点或者模拟构造的黑色旅游情景的游览,从而获得满足受教育、好奇心和受刺激等目的的旅游体验活动[3]。随着黑色旅游理论的建立,现在,涉及死亡、灾难、暴行地的旅游正日益遍布于各种观光形态。庞贝古城、美国的“9.11”旧址、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等,都已成为著名的灾难旅游景点。2005年8月底,美国南部沿海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飓风袭击,给新奥尔良城市以致命的摧残,电视画面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而惨痛。但是4个月过后,当地一家旅行社推出了“卡特里娜空难之旅”,立刻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也受到美国游客的欢迎,这是“黑色旅游”成功的范例。由此可见,黑色旅游活动在西方已由需求自然发生向市场主动供给转变[4]。

依照传统的观点,旅游的本质是追求休闲、娱乐、身心舒适及精神愉悦,旅游和愉悦、美感等正向感受相关。而由于灾难给人的感觉是负面的,因此很难将灾难遗址地与旅游目的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从国内外学者对旅游驱动机制及游客的旅游动机的研究来看,游客的旅游动机是复杂的。研究发现,旅游动机除了追求愉悦和美感之外,还有多重其他动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动机包括情感的需要。旅游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情感驱动是旅游的动机之一。达恩在旅游动机评价中提出了7种类型的旅游动机,这其中包括与旅游者经历相关的动机[5]。迈勒和艾索阿荷拉提出旅游的动机为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主要有自主决策、挑战、学习、探险和放松等[6]。克罗姆顿发现休闲度假的动机包括新奇和教育[7]。Marina Novelli在《利基旅游》一书中认为,黑色旅游的主要动机是怀旧[2]51。Te Wairoa是1886年新西兰塔拉维拉火山爆发后整体掩埋的一个村子,自1931年以来一直成为一个吸引人的旅游地。Ryan和Chris在此地研究后认为,旅游者的经历和文化在黑色旅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8]。

也就是说,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方式日趋多样,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彩,旅游不仅仅是追求一种愉悦,还有情感、满足自身经历、新奇、学习等多种心理需求。灾难发生时,人们不仅亲身感受灾难对社会的冲击,同时,由于现代传媒业的发展,灾难发生后灾难地及灾难地的救援活动不断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所有的人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灾难的参与者、经历者,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情感维系。灾难过后,灾难遗址地是灾难的见证地、承载地,同时也是人们对灾难的情感寄托地。传媒报道所产生的时空距离吸引和品牌效应又加重了这种情感。到自己关注过的、亲历过的灾难发生地看看,这是情感及满足自身经历的需求,也是黑色旅游的直接动机。另外,到灾难地实地看看,可以满足人们看看灾难的新奇心理。近年来,国内旅游业迅速成熟,旅游需求日趋多元化,为黑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这也为利用灾难遗址地提供了充分的客观依据。

二、灾难遗址地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一)灾难遗址地的价值独特性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得到体现

虽然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一部灾难的历史,是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的历史,灾难无时不在,灾难无处不有,由此造成灾难遗址地众多。但是,极为惨烈的重大灾难并不多见,重大灾难遗址地也不多。并且随着历时久远,很多灾难遗址地已经不复存在。以最近的汶川地震为例,此次地震为百年不遇,其遗址地也当属罕见。因此重大灾难遗址地具有稀缺性和价值独特性,是一种可被人类开发利用转变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资源。这种资源不同于人文景观,具有稀缺性和独特性。但是,这种资源如果不加以开发利用,灾难遗址地也就是废墟地,其价值不仅很难得到体现,并将逐渐消失乃至最终失去价值。

(二)旅游开发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灾难遗址地承载的巨大心志资源

每次灾难的发生,影响的不仅是受灾的部分群体,而是整个人类群体必须共同面对和承担。灾难发生后,灾区的人们经受着灾难、痛苦、重大财产损失,甚至死亡,灾区外的人们关心灾区的受灾情况,关心灾难发生时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关心灾难后的救援进展和救援情况,关心受伤和死亡的灾民,关心灾难对自然环境、地质构造、生物种群等的影响。这种关心形成了巨大的心智资源。当灾难结束,所有参与救援、关注救援的人们会有到当地看看的冲动。灾难遗址地的旅游开发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由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而来之珍贵的心志资源。

(三)灾难遗址地旅游开发可以避免品牌资源的浪费

灾难在发生及救援的过程中无不吸引着大众的关注,这种关注程度与灾难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特别是在公共传媒非常发达和对生命更为关注的今天,灾难地在很长的时间内成为舆论的热点。公共媒体的关注无形中造就了灾难遗址地的地方品牌。品牌如果没有具体的产品去承载,去继续宣传,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灾难的慢慢遗忘,品牌的效力将会逐渐减弱甚至逐渐消失。将灾难遗址地作为旅游资源予以开发,可以用旅游产品去承接灾难地在付出巨大财产和生命损失后树立的地方品牌,避免品牌资源的浪费。

(四)灾难遗址地旅游开发是人类保护自己历史文化的方式

灾难以及灾难中发生的一切都是人类自身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重大灾难本身就是历史的节点,是历史的符号和记载,它与人们当时对灾难的反应一起构成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保护灾难遗址地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灾难的远去,自然物质的湮灭,灾难遗址地如果不加以开发利用,将逐渐消失。这对保护人类自己的历史文化将是一种缺憾。而旅游开发,不仅使灾难遗址地得以留存,同时,让灾难和灾难遗址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三、汶川大地震灾难遗址地旅游环线设计

(一)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开发及破坏情况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包括汶川、北川、绵竹、什邡、青川、茂县、安县、都江堰、平武、彭州共10个县(市)。该区域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九黄环线”(成都到九寨沟、黄龙旅游环线)经过都江堰、汶川、茂县、安县、平武等地。区域内都江堰是传统的旅游胜地,有青城山、都江堰大坝等景区;汶川有四姑娘山、三江生态旅游区、卧龙自然保护区、萝卜寨等旅游景点;北川有以猿王洞为中心、由10多个溶洞组成的川西北最大的地下溶洞群;茂县有著名的叠溪地震遗址;江油有李白故里、窦团山;安县羌王城是川西汉羌交汇地带保存最为完好、功能齐全的明代遗址;彭州市有成都的后花园之称,银厂沟是著名的休闲景点。由于地震影响,各旅游景区景点都遭受到了程度不一的破坏,其中银厂沟破坏最为严重,原有景点几乎消失。萝卜寨、猿王洞、李白故里、羌王城等也破坏严重但尚可修复。青城山、都江堰、四姑娘山、卧龙自然保护区、窦团山等受损较小,较容易恢复。

(二)环线的构思与设计

地震发生后,受灾严重的地方都有保留地震遗址、打“地震牌”发展旅游的想法。但是如果各个地方各自为政,很容易形成重复建设而耗费大量可贵的重建资源。如何整合各个地方的地震遗址资源,形成一个共同的地震旅游主题,使各地有所侧重、良性竞争是必须思考的问题。经过研究,笔者发现:结合原有的交通线路,从都江堰经汶川、茂县、北川、江油、安县、绵竹、什邡、彭州刚好形成一个环状,这个环囊括了除青川外所有受灾严重地区,其地震遗址也极具代表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形成了地震旅游环线的构思,具体见图1。

(三)汶川地震旅游环线的可行性

1.安全可行性 地震旅游环线主要是利用汶川大地震的品牌来吸引游客,而游客最关心的是安全问题。从地震发生的机理来看,在经历了大的能量释放后,即使是在活跃的地震带,一般也会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会有大的地震发生,因此,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间内,地震环线大的旅游环境是安全的。最近有学者从龙门山压缩应变能积聚与耗散均衡估算入手推算出震后的地震安全期也证明了这一点[9]。就旅游环线的具体旅游项目来看,更多的是原有旅游项目,新的涉及地震的旅游项目不存在影响安全的因素。因此,地震环线在安全上是可行的。

2.市场可行性 是否有游客是汶川地震旅游环线成立的条件。笔者认为,该旅游环线的游客有三大旅游市场客源可供利用。其一,原有成熟旅游线路的游客。地震环线旅游线路和九黄线、卧龙、四姑娘线部分重叠。九黄线、四姑娘线是四川原来已经成熟的世界著名的旅游线路,地震环线可以吸引九黄线部分游客。其二,青城山、都江堰、彭州的休闲游客。地震环线距离成、德、绵、渝较近,本身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适合中长期度假,已形成休闲度假的氛围,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中长期度假场所。其三,地震体验游客。汶川大地震震动全球,地震体验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一个值得深入开发的广阔市场。这三大市场为旅游环线的客源提供了保证。

3.产品可行性 地震环线的主要产品由两部分构成:地震遗址以及与地震有关的纪念设施、原有的旅游产品。地震遗址以及与地震有关的纪念设施是地震环线的特色体现,也是品牌所在。但是,如果游客的整个旅游一直处于灾难氛围之中,这不是大多数旅游者愿意的,同时这也背离了只是将“地震”作为该线路的品牌的初衷,因此,在体现线路特色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产品,带给游客以最大利益。地震遗址与原有旅游产品只有结合的问题,不存在产品设计的问题。因此,地震环线的产品是可行的。

(四)旅游环线的地震遗址资源配置

考虑到各个地方的资源特色,笔者对环线上不同的资源做了科学配置。考虑到都江堰是地震发生后救灾的第一站,也是灾后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的前线指挥地,可将都江堰定位为抗震救灾教育基地;映秀作为本次地震的震中,具有设立震中遗址的无可替代性;汶川作为本次地震的命名地,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可设立汶川地震纪念馆、纪念碑;萝卜寨古羌寨是本地羌文化的代表,可设立古羌寨地震遗址;北川在地震中城市完全毁灭,可设立国家城市地震遗址;唐加山是地震次生灾难堰塞湖的代表,可作为唐家山地震堰塞湖遗址地;本次地震中桑枣中学由于平时的逃生应急演练到位而在地震中无一伤亡,可设为逃生体验馆;绵竹汉旺镇以前是重工业基地,本次损毁严重,是地震工业遗址的代表;彭州银厂沟在本次地震中两山相合,山崩地裂,可作为地震地质灾难遗址。具体情况见图2。

(五)设立旅游环线的意义

1.形成世界独一无二的地震旅游环线,树立旅游品牌,恢复旅游业 检索现有资料和文献,全世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条以地震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该线路的设计,结合相关建筑、景点的设计,将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从而树立一个世界性的旅游品牌,恢复当地旅游业。

2.保护地震遗址资源 地震发生后人们期待着尽快地重建家园,这也是当地政府的责任。地震遗址地大多是以前的居住地,这就产生了建设和保护的矛盾。保护的遗址地太多,生产生活用地会受到影响,本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地区,该地区本身可使用的土地就很稀缺。但是如果不加区分地把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当作垃圾,爆破、拆除、清扫、填埋、销毁、丢弃,损失将难以挽回。该环线的设立在于迅速采取措施,收集、保护、清理、规划地震遗址资源。最近因为泥石流将北川原县城大半掩埋,已经在这方面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3.整合各地地震遗址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本次地震受灾区域较大,重灾区涉及四川5个地级行政区、22个县级行政区。由于利益驱动,各地都想从灾难遗址地的旅游开发上做文章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各地各自为政,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加上地震遗址资源本身的相同性,极易出现相同的旅游项目,如此则失去了地震遗址地旅游的新奇性,从而最终失去旅游者的青睐。

4.拉动地方建设,恢复地方经济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面极广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环线建设完全在本次地震灾区,同时和原来的九寨沟、黄龙旅游环线重合。据初步估计,一年将吸引游客200余万。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将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5.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当地就业。本次地震后当地的第二产业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量劳动力人口失去工作,这影响到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环线的实施将促进当地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标签:;  ;  ;  ;  

灾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汶川地震旅游环线设计为例_汶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