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城区空气质量变化特征论文_马莹

云浮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心

摘要:利用国家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上(http://202.104.198.10:8002/Account/Login?ReturnUrl=/)云浮市城区2015-2017年三个国控站点空气质量六项基本参数(PM10、PM2.5、SO2、NO2、CO、O3)逐时数据,研究云浮市城区空气质量变化特征,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云城区;六项基本参数;空气质量;变化特征

引言

大气中污染气体和气溶胶对大气能见度、辐射平衡、化学反应及人体健康等均有重要的影响[1,2,3,4,5]。近年来,大气污染物对全球的气候效应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6,7,8],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是连接广东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枢纽,是粤西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名称,又被称为广东大西关,素有“硫都”和“石都”之称,是中国石材基地中心和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自然资源丰富,自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广东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枢纽。近年来,对云浮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的研究较少,为了探讨云浮市城区的空气质量变化特征,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使用国家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上2015-2017年云浮市城区三个国控点空气质量六项基本参数(PM10、PM2.5、SO2、NO2、CO、O3)逐时数据来进行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国家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上云浮市城区2015-2017年牧羊(22.97°N,112.03°E)、市监测站(22.94°N,112.04°E)、新市府站(22.91°N,112.04°E)空气质量六项基本参数(PM2.5、PM10、SO2、NO2、CO、O3)逐时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2.1 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

图1为云浮市城区2015-2017年云浮市城区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从2015年至2017年,云浮市城区CO和SO2呈逐年下降的变化趋势,SO2浓度下降可能与近几年采取的脱硫措施有关;PM10质量浓度呈现V字型变化趋势;PM2.5质量浓度在2015-2016年维持稳定不变,2016~2017年显著上升,其中2017年PM2.5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达到37μg/m3;O3质量浓度呈现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质量浓度从2015年的90μg/m3上升到2017年的137μg/m3,上升幅度为52.22%。

图1 2015-2017年云浮市城区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

2.2 超标污染物超标天数变化特征

表1 2015-2017年云浮市城区超标污染物超标天数(单位:天)

2015-2017年云浮市城区各项污染物达标情况,CO、SO2、NO2均已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O3和细颗粒物(PM2.5)存在一定比例日均浓度超标率,其中主要以PM2.5超标为主;O3超标天数逐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表1为2015-2017年云浮市城区超标污染物超标天数。

2.3 每日首要污染物比例变化特征

随着大气污染形势和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变化,云浮市城区首要污染物格局在近几年亦有相应改变,图2为云浮市城区2015-2017年每日首要污染物占比情况。由此可见,近三年来,云浮市城区NO2、PM2.5、O3为主导的复合型污染特征明显,主要空气污染物均为PM2.5,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因此目前治理重点应该仍放在PM2.5上;PM10作为每日首要污染物的比例逐年下降,O3逐年上升,由2015年的4.1%,到2016年上升到了21.9%,2017年达到31.6%,上升趋势明显,应考虑是由区域大环境臭氧污染引起的还是本地源排放导致的。

图2 云浮市每日首要污染物占比

三、结论

1)2015-2017年,云浮市城区CO和SO2质量浓度呈逐年下降的变化趋势;PM10质量浓度呈现V型变化趋势;PM2.5质量浓度在2015-2016年维持稳定不变,2016~2017年显著上升,其中2017年PM2.5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O3质量浓度呈现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上升幅度为52.22%。

2)2015-2017年云浮市城区,CO、SO2、NO2均已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10、O3和PM2.5存在一定比例日均浓度超标率,其中主要以PM2.5超标为主;O3超标天数逐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近三年来,云浮市城区NO2、PM2.5、O3为主导的复合型污染特征明显。主要空气污染物为PM2.5,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PM10作为每日首要污染物的比例逐年下降,O3逐年上升,上升趋势明显。

3) 参考文献:

[1]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2006.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1):3-8,50.

[2]Seinfeld J H,Pandis S N.1998.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from Air Pollution to Climate Change[M]. NewYork:John Wiley &Sons,Inc.

[3]吴兑.1995.南海北部大气气溶胶水溶性成分谱分布特征[J].大气科学,19(5):615-622.

[4]吴兑.2012.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学报,32(2):257-269.

[5]刘建,吴兑,范绍佳,等.2015.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过程的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35(11):3433-3442

[6]Lohmann U,Lesins G. 2002. Stronger constraints on the anthropogenicindirect aerosol effect[J].Science,298(5595):1012-1015

[7]Penner J E,Dong X Q,Chen Y.2004.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a changein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the indirect aerosol effect[J]. Nature,427(6971):231-234

[8]Menon S,Hansen J,Nazarenko L,et al. 2002. Climate effects of blackcarbon aerosols in China and India[J]. Science,297(5590):2250-2253

论文作者:马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  ;  ;  ;  ;  ;  ;  ;  

云浮市城区空气质量变化特征论文_马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