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坪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674800
【摘要】方法 :对2016年1-12月在我科分娩的产妇,选择200例产妇综合评估后,进行非药物镇痛分娩,即进入产程后给予导乐陪伴分娩、呼吸镇痛、改变体位、放松疗法等减轻产妇的疼痛,加速产程的进展,从而使产妇顺利分娩。结论:通过非药物镇痛分娩后使剖宫产率下降、产后出血减少、新生儿窒息率降低,特别是通过导乐球的使用改变产妇胎方位不正,效果明显。通过此方法减轻了孕妇分娩的疼痛、缩短了产妇的住院住院时间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非药物 镇痛 分娩 剖宫产率 产后出血
近年来,随着二胎的开放,高危孕妇的增加,剖宫产率的上升,母婴并发症的增加,给产妇增加了不少的痛苦,医院面临很大的挑战。
分娩疼痛是大部分妇女一生中所遇的最剧烈的疼痛,约有80%的初产妇认为分娩时的宫缩痛难以忍受,剧烈的疼痛可使产妇情绪紧张、焦虑烦躁、进食减少以及胎儿的一系列反应,并因担心剧烈疼痛而导致的剖宫产率上升。因此,缓解分娩过程中剧烈的疼痛对产妇和新生儿有很大益处。分娩镇痛,俗称无痛分娩。目前通常使用的分娩镇痛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药物性的,是应用麻醉药或镇痛药来达到镇痛效果。另一种方法是非药物性的,是通过导乐陪伴分娩、自由体位、放松、呼吸等缓解产妇的疼痛而达到自然分娩。
导乐陪伴分娩的作用: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母婴并发症,减少产程中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提高产妇的满意率,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导乐陪伴分娩是产时依靠技术,如按摩、自由体位、情感支持、鼓励、保持产妇必要的营养、持续的沟通与告知、为产妇提供心理上、身体上的舒适,提供呼吸和放松的技巧,指导产妇运用体位和技巧促进舒适和产程进展。该项目的实施对于转变我国产科服务模式,提高产科服务水平,减轻产妇分娩疼痛,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产妇分娩镇痛率不足1%的现状,促进自然分娩,有效降低无医疗指征的剖宫产率,保障出生人口质量,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12月在我科待产的孕妇 400 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征求产妇及家属的同意后,其中对200例进行了非药物镇痛分娩,对照组按照自然分娩的产程进行观察。观察组的年龄在18-45岁之间,没有产科合并症,骨盆测量在正常范围内,体重在45kg-80kg之间。
1.2方法
主要包括:①对孕妇和家属进行教育,消除紧张情绪。②镇痛呼吸技术,临产开始后行胸式呼吸,深而慢,以此缓解紧张;在第一产程末期、宫口开全之前,用快而浅的呼吸和喘气;第二产程时向下屏气代替喘气。呼吸法不用药物和其他设备的介入,是最自然的分娩阵痛方法,便于操作。但很多产妇在阵痛开始后,会因为疼痛而失去控制,无法实施。③按摩法,第一产程活跃期,宫缩时可在下腹部按摩或产妇侧卧位按摩腰骶部,宫缩间歇时停止。④压迫法,用于第一产程活跃期,让产妇双手拇指按压髂前上棘、髂棘或耻骨联合,可与按摩法交替使用。⑤导乐球的使用,临产后给产妇骑坐在导乐球上,充分把骨盆打开,并不断上下推动导乐球,有利于胎头下降和胎方位的矫正,从而加速了产程的进展。
2、对比结果
通过以上的比较:P≥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通过非药物镇痛分娩,在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在非药物镇痛分娩中产程缩短31.8%,剖宫产率下降50%,特别是导乐球的使用和自由体位的运用对纠正胎方位效果明显。非药物镇痛分娩提供一对一的陪伴,有利于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预防难产的发生,减少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非药物镇痛分娩的产妇心情放松,产程缩短、体力消耗少、产后出血少,有利于母乳喂养,在分娩过程中往往产妇表现出紧张恐惧心理,助产士及时观察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正确呼吸和用力,消除紧张心理,避免体力过分消耗,鼓励产妇利用宫缩间歇时间进食营养丰富食物,补充足够的水分,以保证分娩时的体力和精力,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
非药物镇痛分娩不仅是一项提高阴道分娩质量的技术,使顺产率大大提高,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提高围产儿的存活率,提高产科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非药物镇痛分娩的优点,操作简单,对母婴无不良反应,大大减轻了孕妇在分娩中的疼痛,缩短产程、降低了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减少产后失血,提高产妇的满意率,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保障出生人口质量,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华嘉增:导乐陪伴分娩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9 . 15(1):49
【2】龙翠燕:非药物镇痛分娩的运用 华夏医学 2008.21(4)87
【3】吴玉箐:不同分娩镇痛方法、镇痛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
论文作者:陈朝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1
标签:产妇论文; 药物论文; 疼痛论文; 产后论文; 产科论文; 体位论文; 呼吸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