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教学的心理学意义_数学论文

导论教学的心理学意义_数学论文

引言教学的心理学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言论文,心理学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试验修订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段引言。它在教学中有何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又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呢?笔者调查结果如下:在胜利油田所有高中学校区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2份,统计结果显示:54%的教师忽视对引言的处理,35%的教师只给予简单说明,11%的教师给予重视,而后一类数学教师中,按照教材内容讲解的占67%,创造性地讲授的只占33%。另外,各类中学数学杂志上有关引言的文章也寥寥无几。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分析问卷中教师的回答,显示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有不少教师认为引言只不过是引入新课的“开场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作用,花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不如把这段时间用在对高考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上。因此,在开始每一章教学时,习惯单刀直入,把引言部分的内容要么推给学生,要么弃之不管。教师不重视,学生又如何重视?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引言成了摆设,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成为泡影。

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除了教师观念的原因外,再就是忽视引言的作用。以下笔者从引言教学的心理角度阐述它的意义。

1 引言具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从学习心理角度分析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并认为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因此,奥苏伯尔提出了教材的组织和呈现应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针对这样两个原则他提出了具体应用策略:先行组织者,即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新的任务关联。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信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即将来临的材料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们集中了将呈现的观念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已有知识和即将遇到的新教材之间的关系。如第十章引言指出,排列、组合是计算有关完成某种工作的方法种数的知识,概率则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门学问,揭示了排列、组合的本质,通过各单元的学习,学生就会进一步验证他们已存在的有关排列、组合的心理意义。

先行组织者还能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概念。第九章引言,说明了平面图形性质与空间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平面图形为依托,把研究范围扩大到空间;在平面向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空间向量问题,说明了它们的研究方法的相似性,给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固着点,使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地和实质性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2 引言能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的心理表征

数学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思维结果,它的产生必然离不开现实世界,离不开生活中的常识,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知识正是一系列常识精微化的结果。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知识的大树源于普通的常识,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纵观数学发展史,这种精微化的过程经历了两个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阶段。首先,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会接触到大量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材料,通过感觉、知觉,形成对常识性材料的初步心理表征,这是感性认识阶段,它是一种朴素的直观,是恰当地表征数学概念的起点。其次,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基础上借助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性材料进行精微化,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形成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精微化的心理表征。在数学知识大厦建立的过程中,人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对感性常识不断地进行反思,组织起来,不断地加以精致化、组织化、系统化。它是恰当地表征数学概念的支点。这里所说的常识,是因人而异的,它可视为认知的一种起点。

有经验的数学教师经常将常识的精微化对理解数学知识所具有的魅力描绘得淋漓尽致、娓娓动听,让学生的思维插上象想的翅膀。当然也表现在引言的教学。

教材引言通过与本章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该章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它既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以及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又给学生说明了数学概念是从我们实际生活中逐渐抽象出来的,它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发展的事实。所以,搞好引言的教学,不仅能很自然的引入新课体,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自觉学习数学和用数学的意识,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精微化过程。如第八章引言中,通过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使学生对圆锥曲线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向学生说明了如何将自己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精微化。

3 引言本身就是一个适宜的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力

布鲁纳认为:学习地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

每一章开始的导入环节就像一部电影的序幕那样重要,如果设计合理、运用得当,就能牵动整个一章的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之奇效。引言中常常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思维又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即问题情境应具备三个要素:未知的东西“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即关注开发学生最近发展区。引言中的问题具有趣味性、激发性、目的性,它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定向性,具有指引、调节、计划和激励等多种效能,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六章引言先提出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得到一个关系式。这是一个求函数最小的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又不容易解决,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引言紧接着说明了学习本章内容的目的、方法及已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以问题为思维的导火索,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展开,层层深入。

4 引言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原理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数学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记忆,更重的是领会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思想方法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渗透—积累——重复——内化”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经验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知识,逐步渗透、反复训练、层层推进。才能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结出硕果。不少引言都涉及到数学思想方法,虽然对其没有系统展开,但它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在以后的深入学习中就会逐渐地得到领悟。如第九章引言中多次提到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实际上是给学生指明了类比是学习本章的常用方法;第四章引言渗透了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忽视引言教学,就可能丧失一次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和训练的绝好机会。

需要说明的是,进行每章的引言教学时应与前面的章头图相结合,最好结合具体模型或制作课件。用动画演示使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分析,引出新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应说明本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章知识及顺序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另外,学完本章内容后要及时解决序言中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前后照应,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完整的闭合回路。

由上分析可知,编排引言部分是教材编写者的匠心所在,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每章引言部分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挥引言应有的教育和教学功能。

标签:;  ;  ;  

导论教学的心理学意义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