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心包炎的效果分析论文_朱明智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平医院 内一科 161000

【摘要】目的 探究内科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心包炎的效果分析。方法 抽选我科2017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包炎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24例(占比68.6%),有效10例(占比28.6%),无效1例(占比2.9%),治疗总有效率为97.1%(34/35);对照组中,显效18例(占比51.4%),有效9例(占比25.7%),无效8例(占比22.9%),治疗总有效率为77.1%。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内科综合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心包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包炎;诊断;综合疗法

急性心包炎指心包的急性炎症导致心包表面纤维素沉积和心包腔内液体积聚,渗出液可以是浆液纤维蛋白性、血性或脓性,可由病毒、细菌结核杆菌等病原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理化因素等引起,以胸痛、心包摩擦音和心包积液为主要的临床综合征[1]。抽选我科收治的70例急性心包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内科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心包炎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7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包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6例(占比65.7%),女性患者24例(占比34.3%),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6.7±2.3)岁。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骨后、心前区疼痛、发热、心悸、出汗、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发绀、乏力、上腹部疼痛、水肿,甚至休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以上一般资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予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2.1诊断

2.1.1诊断要点

(1)存在以上临床表现。

(2)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确定本病。

(3)有心包积液,积液的病理及生化结果支持本病的诊断。

2.1.2鉴别诊断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常在心脏手术、心肌梗死或心脏创伤后2周发生,表现为发热、心前区疼痛、肌肉关节疼痛等临床症候群,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快[2]。本病有自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此类患者多有明确的病史可资鉴别。

2.2综合治疗

2.2.1治疗原则

有心脏压塞时首先解除心脏压塞;病因治疗;③对症治疗。

2.2.2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直至发热及胸痛消失,气急时取半卧位。

(2)有渗液时,视情况需要作心包穿刺。

2.2.3用药选择

(1)非甾体抗炎药:有胸痛时给予镇静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药物,如吲哚美辛(消炎痛)5mg,每日3次,口服或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0.3g,每日3次,口服。必要时可使用吗啡类药物如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肌内注射或用吗啡5~10mg,皮下注射[3]。

(2)其他药物:主要可根据不同的病因予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①对风湿性心包炎应加强抗风湿治疗,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较好,如泼尼松15~20mg,每日2~3次口服,2~3周获得满意疗效后后逐渐减量,总疗程6~8周[4]。②结核性心包炎者,应及早抗结核治疗,常用的药物是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链霉素等。③化脓性心包炎应予心包穿刺排脓或心包切开引流,并可根据病原菌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青霉素皮试阴性者用);或用克林霉素0.9~1.2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0.2g,每日2次,静脉滴注或阿米卡星0.6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④非特异性心包炎以对症治疗为主,糖皮质激素对急性期可能有效,如病情严重,疾病持续高热及心包腔内有大量液体,可用泼尼松20mg,每日3次,口服,3~5日减至5~10mg,直至停药[5]。⑤其他类型的心包炎,如心肌梗死后、尿毒症后心肌炎等,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2.2.4解除心脏压塞

心包渗液较多,应及时进行心包穿刺抽液,解除心脏压塞。抽液不可过快。

3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1%,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4讨论

急性心包炎的病因很多,部分病因不明。常见的病因有特发性(非特异性)、感染性(病毒、细菌、结核等)、免疫-炎症性、肿瘤及创伤等。其中以非特异性、结核性、化脓性和风湿性心包炎较为常见。有资料表明,非特异性心包炎已成为成年人心包炎的主要类型;国内报告则以结核性心包炎居多,其次为非特异性心包炎[6]。恶性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包炎在逐渐增多。随着抗生素和化学治疗的进展,结核性、化脓性和风湿性心包炎的发病率已明显减少。除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本研究中两组急性心包炎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24例(占比68.6%),有效10例(占比28.6%),无效1例(占比2.9%),治疗总有效率为97.1%(34/35);对照组中,显效18例(占比51.4%),有效9例(占比25.7%),无效8例(占比22.9%),治疗总有效率为77.1%(27/3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内科综合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心包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位良,张国军,刘伟,郑伟.心包炎41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8).

[2]王刚.95例急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16):97-98.

[3]杨柏松,韩崇明.急性心包炎1例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6).

[4]王刚.95例急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16):97-98.

[5]丁守坤,王光公.探讨急性心包炎患者的治疗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8):3645-3646.

[6]郭长林.急性心包炎的临床24例治疗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2).

论文作者:朱明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  ;  ;  ;  ;  ;  ;  ;  

内科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心包炎的效果分析论文_朱明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