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鹏[1]2004年在《我国证券业并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几年间,中国证券业内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浪潮,从特征上看,并购事件有着很强的时间集中性,而且与国家这一时期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有很密切的关系;从趋势上看,国内证券公司的并购模式正在从原来的政府干预为主导的并购向真正的市场化的并购转移,而且在数量和规模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比国际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证券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当证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通过行业内部并购重组式的市场整合,才能进一步完善证券业市场结构,提高市场集中度,使行业走向更加成熟和稳定。 我国证券业从1985年第一家证券公司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历史,在这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证券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随着近几年证券业利润平均化现象的出现,证券公司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目前已有的并购重组基础上,进行更大规模的行业内并购重组和结构调整将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本文重点从中国证券业的并购动因、并购模式的选择和并购绩效叁个方面对中国证券业并购问题展开研究。在并购动因的研究中,没有沿袭传统的企业并购动因理论与方法,而是运用当前国际上研究并购浪潮动因的前沿理论——“行业冲击理论”,从整个行业角度对中国证券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政府政策及相关法规”因素是推动我国证券业发生并购的最主要动因。在并购模式的选择方面,将国内证券公司从规模角度进行分类,对不同规模的证券公司如何选择合适的并购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同时对于组建合资证券公司及中外证券公司之间并购模式的选择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并购绩效的研究方面,分别从中国证券业并购的行业绩效和单个并购案例中收购方证券公司的市场绩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是分析收购方证券公司的市场绩效,其中运用国际通用的研究并购事件市场绩效的方法——“事件研究法”计算累积超额收益率,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就目前收集到的国内证券公司并购案例来看,并购重组对收购方证券公司的市场绩效在短期内有显着的影响。
李铀[2]2016年在《证券业竞争格局与并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证券行业历经风风雨雨已经走过叁十余载,证券行业的发展程度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促进证券行业有序、健康的发展,是当前金融界以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当前“混业经营”和“金融脱媒”的行业发展大背景下,证券业的竞争格局将会重新洗牌。目前,我国证券公司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从而引起业务发展不均衡、经营风险相应的也较大,与海外同行业相比严重缺乏竞争力。在国际上,证券公司的规模扩张主要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来实现,从我国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证券公司进入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并购的条件已经具备,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规模扩张的案例也已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我国这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中,与行业环境和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并购模式将直接影响到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成败与效果,因此,证券业竞争格局与并购模式研究将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司并购问题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及涉及的理论进行界定,之后,对国内外证券业的竞争格局和并购动因进行了分析,在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利用事件研究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实证相结合,选取已有案例进行梳理分类,将证券公司并购模式分为四种模式进行详细描述与分析。最后,本文根据前文的研究,给出在国内外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并购是我国证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但在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属性的证券公司适用不同的并购模式,并对优化我国证券公司并购模式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
孙赟[3]2010年在《我国证券业并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09年8月18日光大证券的成功上市,到目前为止,共有13家证券公司通过IPO或者“借壳”等方式登陆了沪深交易所。这标志着我国证券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这些已上市的行业领先券商会加紧通过并购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迅速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本文最开始的部分是导论。这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文章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接下来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我国证券业的历史沿革。笔者重点关注我国证券业历史上几次并购浪潮的发生背景和并购情况。通过对证券业并购历史的分析,笔者发现目前的行业领导者都是通过并购来达到目前的行业地位的,并且笔者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我国证券业并购的特点,那就是政府政策在推动我国证券业并购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章主要对我国证券业并购动因进行了分析。这一章分为了叁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简要介绍了并购动因的理论,指出效率理论和市场力量理论比较适合解释我国券商的并购行为。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国际证券业的并购动因,指出了国际证券业在面临行业管制放松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的情况下,通过并购来实现了行业的发展,最终扩大了行业的规模、提升了行业的集中度并且改善了行业的收入结构。第叁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证券业并购的动因。通过对前面国际证券业发展态势的探讨,来对比分析了我国证券业的不足,并且指出通过并购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第叁章阐述了在目前“一参一控”政府政策下,我国券商并购的几种路径。该章分别介绍了汇金建银系券商的整合路径、中信和华泰系券商的分公司整合模式以及其他中小券商系并购的模式。该章最后指出,汇金系券商的并购整合不仅是整个证券业未来发展的最大变数,而且汇金系的整合才是这次证券业并购的高潮。第四章是典型案例分析。这一章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构建了一个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市场化并购下证券公司股东的利益博弈与行为选择问题。这个模型指出了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且并购双方都是理性的前提下,并购的均衡价格与并购双方的贴现因子有关。这个模型很好的解释了下文案例中华泰证券对联合证券的并购。第二部分是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华泰证券对信泰证券和联合证券的并购背景介绍、并购路径说明以及并购效果分析,指出并购的确是迅速做大做强券商的良好途径。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和展望。
赵显亮[4]2010年在《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走过二十余年,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从证券市场总市值,上市公司数目,证券化率等可见一般。我们用较短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既带给我们繁荣,也留下了诸多问题。所以,我国证券市场曾出现多次较为集中的并购重组浪潮,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证券公司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较量。通过总结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在90年代主要存在证券公司定位不清晰,监管机制不健全,相关法规不足的问题。当市场行情偏好的时候,有些证券公司为寻求高收益往往会从事违规经营,或投资高风险产品;当行情转向后,证券公司前期的违规问题,高风险投资问题逐渐暴露,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资不抵债,直接面临目标重组的危险。当然,除了证券公司自身问题导致的并购重组外,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更是直接引发了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如90年代中期的银证分离,21世纪初期的信证分离,2004年—2007年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以及2009年“一参一控”政策的实施等等。本文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个视角研究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问题,探讨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影响因素、模式及两种模式的绩效,通过比较分析,以期得出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应采取何种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我国的国情。首先我们从影响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因素出发,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发现宏观因素,如国家经济政策改变,监管政策改变等,对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产生显着影响,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并购重组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证券公司自身的品牌,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第叁章有详尽的论述。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主要运用模型分析法,对政府主导证券公司重组并购的叁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其中,通过对危机救助模型的分析发现征收惩罚性的再贷款利率是政府救助问题证券公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除此之外,我们还针对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中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在第五章的市场主导部分,我们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并购重组中的经理人行为、政府行为、股东行为,并从动态博弈的角度,观察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机理。其分析认为,如果利用含机会成本的每股收益率衡量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能更有效的反映成本因素在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中的影响。同时,我们针对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些许建议。另外,在这两章的论述中,我们分别通过具体案例,一个从政府主导模式的实践中总结出政府行政接管、央行再贷款、中央投资公司注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重组等四种实施路径;另一个从市场主导模式实践中总结出整体收购、部分业务收购、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四种方式。在进行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理论研究后,运用具体数据对二者的区别做进一步比较则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在第六章我们主要运用财务分析法,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并购重组模式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并购重组在短期内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长期效果更好。这符合部分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案例的现实情况,政府行为具有短视性。当然,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样本不多,而且财务数据的收集非常困难,所以,不排除研究结论存在局限性的可能。最后,我们对全篇的研究情况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收获以下结论: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应对危机证券公司进行选择性救助;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购重组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如果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结论及建议中的任何一部分能对证券业从业人员,证券业监管人员,或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笔者将深感欣慰。。
邓淑斌[5]2002年在《国内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文中认为1999年《证券法》关于证券公司分类管理的规定,为国内证券公司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了制度上的安排,也极大地推动了证券业合并重组的步伐,掀起了中国证券业并购重组的第一次高潮。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扩大和规范,以及中国加入WTO之后证券市场和证券业的逐步对外开放,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大规模的重组即将来临,好戏还在后头。而在这个时候,对中国证券业已经发生的重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显得尤为必要。学术界虽然对此问题已经给予高度关注,但较为深入的研究还相当缺乏。本文拟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评价国内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现象,探讨国内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发展途径,以期对国内证券公司即将发生的并购重组有所裨益。全文分为叁个部分:引言、主体和结语。 在引言部分,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角度:并购重组是国内证券公司乃至证券业的现实和必然选择;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行业角度系统分析国内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现象;运用产业组织理论,考察中国证券业的市场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内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发展途径。 主体部分包括第1、2、3章内容。第1章讨论了企业的并购重组,以此作为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企业并购重组涵义、模式、动因和绩效的阐述,指出重组是比并购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并购前后以及并购过程中的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人员重组和管理制度的整合。本文中将兼并、收购、合并叁者合称为证券业的“并购”,并购前后以及并购过程中证券业资产、机构、人员、债权债务等的调整与重新组合称为证券业的“重组”,一般论述中把“并购重组”作为一个集合名词来使用,但在具体分析时则分开使用。 第2章,从并购重组的基本情况、基本模式、动因、绩效、制约因素、风险及其防范等几方面,对国内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现状进行分析。当前国内证券公司的并购重组主要是增资扩股、合并或联合两种外延式的扩张性重组,这些并购重组多数都带有明显的行政痕迹或具有特殊契机,而真正按市场原则来进行的案例很少。国内证券公司的并购重组由其内因、外因和特殊原因所致:内因是指证券公司本身的不足使然,外因是指证券公司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其并购重组成为必然,而特殊原因是指证券公司由于严重违规或亏损不得已被兼并。尽管许多案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并购重组,但国内证券公司的并购重组依然取得了明显绩效。当然,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仍存在若干制约因素和风险。最后,从具体案例的分析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国内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真实情况。 第3章,主要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比较中外证券公司的竞争力,考察中国证券业市场结构,从而得出结论:国内证券公司的竞争力急需提升,中凶证券业市场结构尚需优化,而并购重组正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国内证券公司的并购重组还将进行。为此,结合国内证券公司的自身情况和后j处环境,本章提出了实现有效并购重组的发展途径:开展业务合作和战略联盟、组建中外合营证券公司。 结语部分指出:并购重组乃是国内证券公司现实的和必然的选择,真正大规模、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将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发展、由“强弱”并购向“强强”并购发展、由横向并购向金融控股集团化方向发展、由国内并购向国际化并购发展,将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扩大和证券业的逐步对外开放而更加气势恢弘,叁、五年后,将会产生5家左右注册资本为50——100亿元的“航母级”综合类证券公司或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形成中国自己的具有适度垄断地位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证券公司群体,形成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具有较高市场效率的合理结构,整个行业的竟争力将会有所提高,中国证券业的发展也将随之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总之,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国内证券公司的并购重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但是,毕竟国内证券公司的并购重组只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而且多数案例都是基于政府推动或特殊机缘,动因的特殊、资料的匾乏极大地增加了对国内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难度,加之笔者的学识有限,因此,本文的分析不免存在不足甚至缺陷,敬请各位师长提出批评和指正。
丁俊民[6]2005年在《金融企业并购前后效益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岸金融业竞争力日渐式微,在2001年与2002年相继加入WTO后,面临欧美日更大经济势力之严酷挑战,情势更为严竣。也面临着国际朝向自曲与多角化的冲击,各欧美日等已开发国家纷纷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以为企业之后盾。两岸政府也应及时提出积极的对策,适时辅导金融产业,以为经济持续发展之基石。台湾所受到的国际上的冲击更为明显,为了加速金融业之竞争能力、扩大金融业之经济规模、提升经营效率,已于2000年起相继通过金融合并等数种法规,希藉由金融业重组合并等措施有所改善与加强。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受业界广泛采用的便是金融控股公司之成立,截至2004年底止,已有14家金融控股公司完成组设并已开始营运。 本研究是以于2004年底完成之14家金控公司成员,就其加入金融控股公司前(2001年)后(2004年)之财务报表分析为主,就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盈利性指标及发展能力指标四大项作为基本指标。然后每项基本指标各选出2-4个具体指标作为分析基础,并就每家金控公司所属之银行、票券公司、证券公司、产物保险公司及人寿保险公司五行业,分别按上述所求得之统计资料逐一列出,分门别类,以研究其各项财务变动情形与全体平均比较是否产生综合绩效。对于产生合并绩效或无法产生绩效之原因及差异,分别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特性,此特性可呈现出合并成金控公司后之效益整个面貌。另外并以T检验、无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Mann-Whitney U Test秩和检验)等,就上述已有之财务信息本身,及与非金控公司相同之财务信息分别作配对检验及独立检验,以探求其是否具有显着之金控效益存在。接着另又利用平衡计分卡之设计,分为五大构面,共提出25个问题,配于分数,针对金控公司员工及其顾客,以调查问卷方式来了解金控公司组成后之定性指标,经加权计分后与上述财务资料分析作一比对。 经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得到下列结论: 一、金控公司成员之多寡,决定金控成败之主要因素; 二、金控公司行业别不同,决定其合并绩效高低与否; 叁、金控公司之合并对象,影响其金控效益之能否发挥; 四、金控公司成立之长短期,影响金控之效益; 五、金控公司软、硬件整合的顺利与否,决定金控公司之成败;
冯春阳[7]2017年在《证券业并购协同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资本市场逐渐壮大成熟,我国证券行业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机遇。我国证券公司数量多、规模小及实力弱的特点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促使券商加快并购重组的步伐,以获得急需的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提升市场竞争力。证券业是一个注重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的行业,而这些都不是轻易所能获得的,因此并购也就成了企业的最佳选择。回顾国内大型的证券公司,几乎每一家都有过并购重组的经历,通过并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而并购重组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重点在于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如果企业并购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便能产生“1+1>2”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实力。近年来,证券业并购如火如荼,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开始于2013年10月的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一案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证券业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庞大的一笔并购,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涉及近千亿的资产,牵扯到多方利益,非常复杂,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此次并购是否实现了强强联合,是否有借鉴和推广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关注。因此文章选择申银万国并购案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申银万国通过并购宏源证券,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盈利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了曲线上市,扫清了之前影响企业发展的困局,一跃进入行业第一梯队。并购完成后,存续企业的实力、话语权和影响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双方在经营、管理、财务及无形资产等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了并购的协同效应,达到了并购预期的目的。在行文思路上,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方法,然后对并购和协同效应相关的理论和文献进行介绍,为之后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为更好的研究证券业并购协同效应,文章引入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介绍了双方的基本情况和并购的流程,对并购的动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协同效应的形成进行分析,重点从经营、管理、财务及无形资产协同等四个角度展开,并利用内部计算模型对协同效应进行了检验。除此之外,还关注了可能影响协同效应发挥的因素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治理措施。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实现了协同效应的结论,可以将成功经验推广到整个证券行业,为其它证券公司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以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黄鑫[8]2016年在《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协同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各行业市场化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寻求多种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巩固强化其行业地位,实现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并购重组作为一种短时间内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而资本市场对于并购重组交易也通常有着较好的预期。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证券法修改、注册制即将执行的背景下,证券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与机遇并存的是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证券业经历了叁次行政因素主导的并购潮之后,即将迎来新一轮市场化竞争因素主导的合并潮流,而申银万国与宏源证券的合并很可能成为新一轮市场化并购的拐点。企业并购主要有叁种目标,以扩大经营规模与市场份额为目标进行横向合并;以延伸产业链、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为目标进行纵向合并;以分散经营风险、实现多元经营为目标进行混合并购,而在并购整合后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多发生于前两类合并。并购协同效应的实现需要满足总体战略透视、经营战略、系统整合、权利和文化四个方面的条件,企业在这些方面完成分析调研后才能更好地推进并购进程,发挥出并购协同效应,此外并购协同效应的发挥还会受到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发展阶段、企业自身及交易特征四大因素的影响。协同效应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叁大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经营协同效应横向产生于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纵向产生于价值链的优化和重构;管理协同效应一方面产生于管理资源由并购方向被并购方的转移,另一方面来源于并购后新公司组织管理机制的重建;财务协同效应来源于双方现金流量的优化配置、资本的协同以及并购获得的节税效应。净增现金流量法以及经济增加值法能够从量化角度对财务协同效应进行有效的衡量和评价,净增现金流量法通过比较并购前两家独立公司的预期现金流量之和与并购后存续公司的预期现金流量的大小关系来评价财务协同效应,而经济增加值法通过比较并购前后的经济增加值变化来评价财务协同效应。本文选取了申银万国与宏源证券合并的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从经营、管理和财务叁个维度阐述了并购给双方带来的冲突矛盾及新公司申万宏源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协同效应的机制,最后以净增现金流量法以及经济增加值法的视角对申万宏源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进行了评价,指出这次并购总体上实现了协同效应,但更多地表现为经营方面的协同效应,管理、财务方面的协同效应仍需要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进行观察。最终以该案例为出发点,提出了推进并购交易顺利完成并实现协同效应的建议,供企业策划并购交易时予以参考。
李杉[9]2004年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阿托木[10]2007年在《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模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公元2006年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发生了诸多影响证券市场的事情。首先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多年的体制性问题——股权分置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证券市场内未股改的公司仅剩不到40家,大约仅占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百分之二。持续进行的证券市场市场化改革的另一条主线——券商的综合治理,也是进展顺利,2006年年底几乎已经完成了。同样是在2006年年底,我国加入WTO时的诺言已经开始兑现:2006年12月11日以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允许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这标志着从这一天以后,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了。而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证券法》和《公司法》更是为国内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2005年末我国的股票市场终于从4年熊市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截至2006年12月30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共有1421家,上市股票1507只,沪、深两市总市值达89403.9亿元,较上年增长175.68%,占GDP的比重已达49.62%。我国的A股市场正在作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证券市场发展壮大。就是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气象更新的年代里,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证券公司,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市场环境不是很好,同时我国券商在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当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2004年和2005年我国券商规模都在减小,均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到了2006年年底,情况完全改观了。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披露的信息,2007年5月21日,在协会网站上公开披露经审计财务报告的证券公司已达63家,超过证券公司总数的60%。2006年证券公司经营状况良好,63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3869.51亿元、净资产749.19亿元、净资本579.08亿元、营业收入387.49亿元、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203.19亿元、净利润162.55亿元。其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券商——银河证券,公司总资产已经达到432.02亿元。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与体制的变革,给我国的券商们所带了并不仅仅是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有巨大的挑战。经济体制和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入WTO所导致的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带给我国券商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明显加剧的竞争。外国券商毕竟是在成熟资本市场中成长起来的,拥有成熟市场运作的丰富经验,同时又具有创新性服务、全方位服务和全球化服务的优势,他们的公司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成熟的投资理念都是其他欠发达国家同行所要学习的。如果这样的公司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就会在多个业务领域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同国内的券商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国内的券商肯定处于劣势,那么就会给我国的券商乃至证券业带来致命的威胁。竞争是市场经济中微观主体之间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国内券商应该好好考虑如何积极应对来势汹汹的竞争势力。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因此在宏观和微观经济情况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券商必须做大做强、实现业务创新、转换经营理念和投资理念,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实现公司机制转换的同时,通过证券业内的收购与兼并扩大公司的规模与资本实力,是我国券商迎接残酷竞争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并购就是微观经济组织以一定的代价和成本实施产权交易来获得其他经济组织的控制权或是所有权,从而实现它所制定的企业目标或者是财务目标。根据国外的经验,国外券商在市场化进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兼并收购来实现自身的规模扩张与实力增强的。在进行规模扩张、实现业内的兼并重组的时候,首先会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利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并购,换句话说,在现阶段的国家经济和市场发展条件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并购模式来推动我国证券业的重组,以达到既不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的同时实现国内券商的做大做强。对于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理解。当前学术界主要将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模式划分为如下几类:从资金来源看,可以分成“汇金公司”+“建银投资”注资、优质券商并购和外国券商并购叁种模式,它实际上是代表了中央的政策资金、本国市场资金和外国资金叁大股资金力量在我国这个并不是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上的博弈。从内容来看,并购重组可以分成业务重组和资本重组两种模式,这是并购市场上最普通、最传统的两种模式。从结果来看,并购重组可以分成发展券商控股公司、发展金融集团和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叁种模式。本文的研究角度主要是按从资金来源划分的模式,这叁股资金来源分别是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汇金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银投资)为代表的国家政策性资金,以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为代表的本国创新类优质券商和以美林证券、瑞银集团等为代表的国外大型券商。本文着重分析了这叁种模式在国内券商并购重组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与劣势,企图通过这种分析,寻找到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券商的并购模式。以汇金公司为代表的国家政策性资金力量强调了国家信用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了国家行政力量主导券商兼并重组的同时,由于牵涉到了国家行政资金的问题,也就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这就导致了以这种模式进行并购重组的券商不能完全摆脱政策性力量的控制,难以达到市场经济对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要求。以外国实力雄厚的投资银行为代表的外资力量并购我国本土券商,对我国券商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支持又是一项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外资改善国内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理念与风险控制能力和增强资本金实力等途径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但是又有可能会引狼入室,威胁到国内券商的生存以至国家的金融安全。而以国内优质券商为代表的国内资金力量并购其他券商,这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国家的利益,以及当前管理层对待券商兼并重组的思路:其实更希望的是利用市场的力量作为导向解决证券业内兼并重组问题。但是就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而言,完全依赖市场作为重组导向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也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还是要借助行政力量才能实现并购。因此,本文认为最适合国内目前情况的业内兼并重组模式应该是以建银投资为主导的优质券商并购问题券商模式。
参考文献:
[1]. 我国证券业并购问题研究[D]. 吕鹏. 浙江大学. 2004
[2]. 证券业竞争格局与并购模式研究[D]. 李铀. 大连海事大学. 2016
[3]. 我国证券业并购研究[D]. 孙赟. 华东政法大学. 2010
[4].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D]. 赵显亮.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5]. 国内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D]. 邓淑斌. 河南大学. 2002
[6]. 金融企业并购前后效益之研究[D]. 丁俊民. 暨南大学. 2005
[7]. 证券业并购协同效应研究[D]. 冯春阳. 云南财经大学. 2017
[8]. 申银万国并购宏源证券协同效应研究[D]. 黄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
[9]. 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D]. 李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10]. 我国券商并购重组的模式选择研究[D]. 阿托木.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证券业论文; 并购重组论文; 并购动因理论论文; 协同效应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并购论文; 证券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申银万国论文; 券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