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脏肿瘤影像诊断论文_上官中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肾脏肿瘤影像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7年2月,医院共采用影像学技术诊断并在术后证实病理诊断儿童肾脏肿104例,均进行过MRI、CT、超声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恶性74例,良性肿瘤30例。超声、CT、MRI的诊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超声,MRI诊断的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特征显示,恶性病灶的假包膜征、T2WI中高与混杂信号、囊变、晕环结节征、超声低回声比重高于良性,恶性病灶匍匐征、脂肪比重低于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比OR从高到低分别匍匐征、脂肪、晕环结节征、假包膜征、超声低回声。结论:影像学技术特别是超声、MRI是诊断儿童肾脏肿瘤的理想技术,需要特别关注匍匐征、脂肪、晕环结节征、假包膜征、超声低回声病灶。

【关键词】肾脏肿瘤;儿童;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102-02

肾脏是肿瘤高发部位,儿童肾脏肿瘤并不少见,可分为良性恶性,准确的诊断肿瘤性质对于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1]。影像学技术是诊断肾脏肿瘤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CT、MRI、超声等,总结诊断经验非常必要。2011年1月—2017年2月,医院共采用影像学技术诊断并在术后证实病理诊断儿童肾脏肿104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7年2月,医院共采用影像学技术诊断并在术后证实病理诊断儿童肾脏肿104例,其中男44例、女60例,年龄(5.4±1.1)岁。

纳入标准:

(1)年龄2~14岁;

(2)临床资料完整;

(3)均经术后病理证实。

1.2 方法

1.2.1超声检查 所有的患儿都进行了超声检查,常规超声,凸阵探头,频率3.5~4.0MHz,腹部常规超声,检查过程中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等具体情况调节深度、增益和聚焦,以获得理想的超声图像。

1.2.2 CT检查 GE Optima 64排螺旋CT检查,管电压100~120kV,均进行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前,空腹,参数管电流110mA,矩阵512×512,薄层重建层厚0.625mm,增强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优维显320mg I/ml。增强扫描包括皮髓质期、肾实质期、集合系统期,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25~35s、90~120s、3~5min。保留原始数据图像,采用不同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平卧位,扫描时,吸气后屏气,幅度一致,避免产生伪影。

1.2.3 MRI检查 MRI检查常规T1WI、T2WI序列成像,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增强扫描。扫描前需要屏气,小儿必要时口服镇定剂,仰卧位,腹部相控阵线圈,绑呼吸门控带,先进行常规MRI检查,而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横轴位采用脂肪抑制及呼吸触发技术,冠状位采用脂肪抑制及呼吸触发技术,造影剂选择钆喷酸葡铵,轴位分别在皮质期、髓质期、分泌期进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MRI、超声、CT检查后的诊断效用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良性病灶、阴性病灶的影像学特征比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学分析,良恶性病灶比较采用t检验,诊断效用指标以及检出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诊断基本情况

104例对象,其中恶性74例(肾母细胞瘤51例、横纹肌样瘤8例、其他15例),良性肿瘤30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6例、肾腺瘤10例、其他4例)。超声、CT、MRI的诊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超声,MRI诊断的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超声、CT、MRI均为诊断肾脏肿瘤的主要方法,本次研究显示三种技术的诊断灵敏度都在80%以上,其中CT的诊断效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小儿良性肿瘤特征不典型较高、小病灶较多有关[2-3]。研究显示,MRI在小儿肾脏肿瘤的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更高,整体符合率在90%以上,这可能与MRI中的脂肪抑制成像,能够通过判断有无脂肪成分辅助诊断有关[4]。有报道显示,良恶性肾脏肿瘤中脂肪含量差异较大,这可能与部分恶性肿瘤形成可能起源于胚胎时期、骨髓或其他部位,同时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侵犯包绕脂肪组织有关[5]。超声在小儿肾脏肿瘤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其主要通过判断肿瘤内部回声,分析是否存在坏死、囊变,辅助诊断,低回声往往提示可能为恶性病变。需要注意的是,当肾脏肿瘤直径较小时,可能表现为高回声,但此时病灶假包膜非常清晰。而直径较大的容易被误诊的错构瘤在小儿肾脏肿瘤中极为少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超声误漏诊风险。CT技术特别是CT增强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要通过测量肿瘤大小、判断是否存在区域淋巴结以及远处转移、是否局限于肾内,是否侵犯主要静脉、肾上腺、肾周围组织,是否出现侵犯周围组织等综合判断,但小儿肾脏肿瘤的病灶往往并不大,转移率较低,使得CT的优势无法得到发挥。

小结:影像学技术特别是超声、MRI是诊断儿童肾脏肿瘤的理想技术,需要特别关注匍匐征、脂肪、晕环结节征、假包膜征、超声低回声病灶。

【参考文献】

[1]高婷,李超,梁锌,等.中国癌症流行的国际比较[J].中国肿瘤,2016,25(6):409-411.

[2]郭辰,周莺,钟玉敏,等.PRETEXT分期系统结合影像学特点在儿童肝母细胞瘤治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23(04):338-343.

[3]刘畅,崔立刚,王宏磊.肾尤文氏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英文)[N].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9(05):919-923.

[4]殷燕,田忠甫.小儿先天性马蹄肾合并肿瘤MSCT诊断3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99-100.

[5]王宁,董景敏,翟长彬,等.CTA血管定量对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的可行性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6,3905:374-376.

作者简介:上官中力(1983-),男,浙江平阳,本科,初级医师,研究方向:影像诊断;

论文作者:上官中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

标签:;  ;  ;  ;  ;  ;  ;  ;  

儿童肾脏肿瘤影像诊断论文_上官中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