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研究论文_纪国成

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研究论文_纪国成

武警警官学院

摘 要: 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讲解,而是通过展现中国语言文学特点的性质过程中,全面发挥好学生在学习中国语言文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学的美感,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学 教学 审美意识 培养研究

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通过对语言文学特点和审美问题的探讨,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实现审美水平的提升。研究语言文学对于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也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古代汉语言文学,其审美性与当代语言文学更是有所不同。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语言文学也受到了影响,语言文学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性也不断发展。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审美意识培养可以培养学生评析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是一种基础的理论教学。因此,在进行中国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真正实现人文教学。

 一、中国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分析

(一)、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意识

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优秀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通过对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传承。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也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要想对古代汉语言文学进行审美分析,首先不得不搬出孔老夫子的审美观点。孔子曰: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其大意是:韶乐既有善也有美,其特点丰富多彩,极具欣赏价值。其思想内容也跟“善”如出一辙。而武乐虽然在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地尽善尽美,但是与孔子所提倡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在善这一方面有所欠缺。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善与美是相互统一、相互协同的有机整体。只有两者相互融合,才能使得艺术形式不断走向完美。也就是说,在古代汉语言文学中,善和美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缺了善还是缺少美,文学作品都不能称为完美,善和美,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对于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孔子主张尽善尽美。这也是他对文学艺术提出的要求。 但是,事实上,善与美相互分离在古代汉语言文学中并不少见。学者对于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往往容易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过于重视善或美,而忽视了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古代学者往往太重视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时常持轻视的态度。墨家作品、先秦法家的作品、晋代玄言诗、宋代理学等都是过于强调客观实用性的作品代表。这些作品过于重视思想内容,而将艺术表现形式抛诸脑后,并没有展现给读者真实的艺术美感,使得文学作品变得枯燥无味,审美感也不能从中获得。

(二)、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意识

在传媒时代,文学一直“稳坐钓鱼台”,居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其地位没有被撼动分毫。每一次文学新潮的出现,都会引起语言理论家的激烈讨论。以教化为主要功能的作品,体现了浓厚的实用性和政治性,在文学家和广大读者看来,审美趣味不强,这类作品也不可能占据文学审美趣味的中心点,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们心声的作品才能赢得大家的青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卢新华的《伤痕》等作品,无一不是反映人民大众内心的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总之,上个世纪八零年代的汉语言文学,处于审美沉思阶段,是五四文学的延续,但是又体现了新的变化,也就是意识形态观念的文学化。因此,这个时代的文学主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审美沉思。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直接面对复杂人生的勇气,追求人性解放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理性,审美色彩十分凝重,文学家们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展露无遗。

二、如何培养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意识

(一)、完善的教学情境是培养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关键

按照中国语言文学课程审美对象,学生主体和学习特点,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通过精心组织积极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审美教学情境,从根本上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行为和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最近几年,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过去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最主要的教学对象,所以就要求教师有效的将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中审美意识融入到整个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学生先从心里上接受审美教育。例如在讲解“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句诗句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出现实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解决多媒体多展示的情景探讨这句诗是否存在另外的含义。一般而言,中国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创新,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师需要灵活的应用各种教学方式,系统的、整体的调动起学生参与审美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完善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

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其能力和素质的成长。对此,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并结合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进一步对中国语言文学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找出学生在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多种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发挥中国语言文学课程的审美教育的价值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构建各个考核要素之间的比例,包括理论素质、审美素养、日常表现等几个部分,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不断参与教学和完善自我的积极性和热情。而针对表现不足的学生,应该结合实际进一步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指导,最终促进学生在精神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双重提升。

语言文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语言文学特点和不同时代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文学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学作品也被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要想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就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时代内涵,共同发现文学作品中不一样的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代云红.拯救心灵 享受欢乐——论《前赤壁赋》的“圆道”思想及其原型性象征意涵[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2]蔡继莲,孙玉清.走进圣贤 学会关心——杜甫的人格之美对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7(05)

[3]毛新青.从汉语语言特点看骈体文的审美特征[J].柳州师专学报,2007,22(3):1-4.

[4]刘鹏,张学海.试析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29-133.

论文作者:纪国成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  ;  ;  ;  ;  ;  ;  ;  

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研究论文_纪国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