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张恨水的研究_张恨水论文

如何深化张恨水的研究_张恨水论文

如何深化张恨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恨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恨水研究小辑

在现代文学作家研究中,张恨水研究起步较晚,大体上在80年代方才展开,至今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如果以1988年召开的第一届张恨水学术研讨会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从张友鸾先生《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与范伯群先生《论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发端,出版了张占国、魏守忠合编的《张恨水研究资料》和徐传礼、董康成著的《闲话张恨水》及袁进的《张恨水评传》,这些研究初步奠定了张恨水研究的基础。

从1988年第一届张恨水学术研讨会到现在,已经有6年时间,这期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出版了《张恨水全集》,张恨水先生的家属尤其是张伍先生作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全集还不全,遗漏了许多重要作品,校勘上也有一些问题(这也是当今“全集”的通病,以后可慢慢增补的。)但它毕竟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范本。可以免去研究者许多爬梳杨抉的辛劳,为张恨水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特别要指出的是安徽张恨水研究会不仅出版了会刊,而且在张恨水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通讯联络工作。

在当今商业大潮冲击学术研究,文学研究普遍萎缩的形势下,张恨水研究会的苦苦支撑,为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此期间,张恨水的许多作品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上演,张恨水又重新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大陆的张恨水研究也扩展到台湾,不仅发表了大陆学者关于张恨水的文章,台湾业强出版社还出版了袁进的《张恨水传》。张恨水研究在美国也开始受到重视,美国学者提到张恨水的开始增多,尤其是研究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常常将张恨水作为解剖的实例。

尽管我们在张恨水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未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如何深化张恨水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事实上,从学术研究的质量看,近几年已发表的张恨水研究论著缺乏明显的学术突破。

以往的张恨水研究偏重于对张恨水的历史定位,这是自然的。象张恨水这样一位罕见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长期以来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刚刚开始研究他时,他的作品在有的图书馆中还被封存,人们对他有许多误解,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自然带有拨乱反正的意义。因此,在张恨水研究开始的时候,人们必然集中探讨张恨水的小说成就,他是否是鸳鸯蝴蝶派,他与新文学的关系,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证明张恨水的价值,证明研究他的意义。这就决定了这时的研究是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

现在的形势与张恨水研究起步时不同,张恨水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对此没有多大的异议了。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继续进行单纯的粗线条的宏观研究就显得不足,需要有细致扎实的微观研究。由于单纯粗线条宏观研究已经导致某些观点材料被炒来炒去的现象,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欣闻徐传礼先生正在撰写《张恨水年谱》,我非常钦佩。过去的《张恨水年谱》是张占国、魏守忠在编《张恨水研究资料》时撰写的,由于受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这份年谱是比较粗线条的,遗漏了不少活动。张恨水研究需要一份更为详尽的年谱。徐传礼和董康成先生原来就比较注重细致扎实的调查研究,他们在撰写《闲话张恨水》时,曾做过大量的调查,如今撰写《张恨水年谱》一定会不孚众望的,其行动本身就显示出深化张恨水研究的自觉性。

在文学研究史上,有的作家仿佛是一条清澈的小溪,虽然很有特色,但是研究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便很难继续下去;有的作家却犹如大江大海,研究工作可以不断深化,张恨水研究属于后者。在以往的研究中,他的许多方面还很少触及或者未能深入。例如:张恨水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至今影视界仍有兴趣不断改编他的作品。不仅大陆如此,港台也是如此。这就需要研究张恨水作品历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从小说的男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组合上加以分解、分析。倘若能够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一问题,不仅在张恨水研究上会有重大突破,而且有助于通俗文学的艺术研究,为总结通俗文学艺术魅力提供范例,并有助于当代的文学创作。

张恨水小说能够做到雅俗共赏,不仅妇孺皆知,而且能打动高层次的读者。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就是一个“张恨水迷”,抗战时期他在西南联大,因患眼疾住院治疗,就托他的好友吴宓先生为他代借张恨水小说。据吴宓日记所记,而且要得很急。上午探病时说要借张恨水小说,吴宓回校后立即去借,下午送到医院。陈先生双目近于失明之后,就由他的夫人读张恨水小说给他听。抗战胜利时他听读完《水浒新传》,感触很深,还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首诗已收入陈先生的《寒柳堂集》。当时高层次学者耽读张恨水小说的有一批人,如夏志清的哥哥夏济安、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等等。但是还很少有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新批评文本分析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来探究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点。

老舍曾称张恨水为“中国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张恨水能够做到“妇孺皆知”,他的小说在语言上到底有什么特点,与新文学家有什么不同?似乎还没有人象分析白居易的诗那样揭示张恨水小说的语言特征。但张恨水自己确认他的语言与新文学的小说语言是有所不同的,这些语言特征他自己没有全面总结,只有留待我们这些研究者来总结了。张恨水在创作《水浒新传》时,曾经下过一番语言上的水磨功夫,不仅熟读《水浒》,而且钻研宋人语录,力求用古白话传达出原作的神韵。我们也应当有这番水磨功夫,找出张恨水小说的语言特点。

总结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征,是总结张恨水作为小说家价值所在,也是张恨水研究的主要支撑点,有志于张恨水研究的学者,应该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张恨水作品过了这么多年仍然能够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只能从感性说几句而不能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那是我们研究者的失职。以往文学界有一个偏见,认为传世之作都是纯文学的,通俗小说只是过眼烟云,不能传世。其实不然,美国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都是通俗小说却又都流传至今,仍有其生命力,这便为研究张恨水小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例证。

对张恨水本人的研究,需要开拓新的思路。例如张恨水曾受到佛教影响,看过不少佛经。他在创作《春明外史》时,以悲剧方式结局,在叙述樊家树与沈凤喜、何丽娜的恋爱故事中,直截了当以“啼笑因缘”命名,他受佛教影响的“因缘”思想,也见诸他的其他小说中。张恨水本人到底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佛学的影响,它在张恨水一生中起过怎样的作用?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不少作品常以“劝善惩恶”因果报应为宗旨。如果将佛教对张恨水小说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作一比较,也可从一个方面看出张恨水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张恨水不仅受到佛教的影响,还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在小说《秘密谷》里显示的“返朴归真”,便源自道家思想。张恨水思想深处对近代都市文明有抵触,例如他对上海这一近代型商业都市始终有抵触情绪。对于这类思想的影响及在他作品中的反映,似乎还缺乏研究,而张恨水作品中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往往就在这些地方显示出来。

其实张恨水对社会的认识,他对社会结构的看法,他的阶级意识,他对农民的看法,他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与发展等等,都还缺乏有深度的专门研究,如果对此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张恨水作品内涵的理解。一位日本学者发现张恨水连载于《申报》的中篇小说《同情者》,展示了张恨水当时对农民的看法以及对知识分子与农民关系的看法。这篇小说以往为研究者所忽略,它显示了张恨水思想上一个重要方面。

在张恨水研究中,确有一些空白点亟待填补。近年来研究张恨水散文的开始增多,张恨水杂文也有人在研究,但是他的大量旧体诗词,还缺少有深度的研究。张恨水曾在旧体诗词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旧体诗词的功力构成了他前期章回小说,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的艺术特色之一。由于“五四”运动后文学界成了新诗的天下,旧体诗在文学史上没有地位,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张恨水旧体诗词的艺术成就。我们总结张恨水旧体诗词的艺术特点,不仅是总结张恨水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有助于深入探究张恨水的小说艺术。

文学研究,资料是最重要的基础。虽然这几年在发掘资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我仍要呼吁大家抢救资料,尤其是抢救活着的和恨水生前友好头脑中的活资料。近10年来,张恨水生前友好马彦祥、左笑鸿、张友鸾、越超构、郑逸梅、越纯继等老先生先后逝世,从张恨水研究工作方面来说也是一大损失。研究会的同志曾拜访过其中的一些老先生,还录了音,希望能尽快将这些访问记全部发表出来。对于还健在的老先生,研究会应制订计划,组织各地的同志尽快拜访,深入发掘资料。从史料学的角度讲,当事者的回忆往往有一些文字材料见不到的幕后资料,而且有着生动的细节,具有文字材料不具备的价值。这项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有关刊物应当辟出更大的篇幅,刊登有史料价值的访问记。

文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材料与观点,张恨水研究自然也不例外。要形成新的观点,方法往往非常重要。西方在文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的批评方法,如细读文本的“新批评”,研究读者心理对作家影响的“接受美学”,弗洛依德、容格的精神分析,对作品语言的结构主义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评等等,这些批评方法大多早被引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成功运用有所突破的例子,但是在张恨水研究中,运用新方法的批评似乎还为数不多,这种状况也影响到张恨水研究的深化。当然相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张恨水研究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领域,而新方法的运用与成功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在运用新方法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是用新方法为张恨水研究服务,而不是用张恨水研究去适应新方法,为新方法服务,否则就是削足适履,本末倒置了。在拓宽张恨水研究的范围时,我们会逐步感到运用新方法的需要,会去寻找新的研究方法。

在张恨水研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倡“实事求是”精神,这虽是老生常谈,但要真正做到,也颇不容易。1992年我在四川乐山参加“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会上有人提出郭沫若的人品有点问题,这本来是一个可以见仁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有事实做根据,应是允许的,但却遭到许多人围攻。这使我想到张恨水研究,过去对张恨水不公正,需要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拨乱反正,现在张恨水的地位已经确认,但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研究张恨水就言必称誉,为贤者讳,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了。任何研究只有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才会共有生命力,一味捧场的研究,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只有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实事求是,有什么说什么,才可能做到公正,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

标签:;  ;  ;  ;  

如何深化张恨水的研究_张恨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