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文国义

(洪雅县中医医院骨科 四川眉山 62036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76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对象,入选患者均接受PKP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与术前比较,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显著缓解(P<0.05);术后,椎体前缘、中缘高度均有明显提高,VAS评分有明显降低,Cobb?s角度有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疗效更为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028-03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为老年人群体一种常见骨折类型。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该种骨折的发生后可引发脊柱进行性畸形以及生物力学改变,大大增加进一步骨折的发生风险,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传统上通过疗法药物镇痛以及开放性手术等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均很难取得理想疗效,且创伤较大,并发症多,预后较差。本次研究探讨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PKP治疗的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76例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PKP治疗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作为对象。入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患者性别:男性为32例,女性为44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为82岁,平均(71.32±2.16)岁。骨折部位:52例为T12,22例为T11,2例为L13。Cobb?s角:最小为15°,最大为32°,平均(23.22±3.28)°。入选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外伤病史,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不适、疼痛、功能障碍,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行走、直立障碍及疼痛,接受体格检查均未见截瘫等脊神经压迫体征。MR及CT扫描可见楔变椎体后缘未发生骨折,椎管未存在狭窄现象,马尾神经、硬膜囊均未存在受压现象。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PKP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治疗如下:患者保持俯卧位,悬空腹部,行局部麻醉。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器械为美国Kyphon公司生产。经椎弓根实施入路穿刺,凭借C形臂X线机监视将椎弓根位置明确,尽量将进针点靠近椎弓根外上缘。穿刺针直接将皮质穿透,将导针插入,C形臂监视下明确导针准确进入椎弓根内,沿着导针将工作套管插入椎体前中部,将穿刺针拔出,行工作通道建立。沿工作套管将球囊置入椎体前的3/4位置。凭借C形臂X线机透视,缓慢向球囊内注入碘海醇,促进椎体前中部得到有效扩张,然后将球囊拔出。行骨水泥调和,骨水泥固化为“牙膏”状后,凭借C形臂透视实施骨水泥充填、扩散。在注入骨水泥过程中缓慢退向椎体后缘,保证骨水泥不超出椎体前后缘。平均注入量控制在4~8ml。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用药时间为24~48h,同时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患者平卧6h,然后缓慢坐起,进行适当下地活动。出院后佩带2周的支具保护。

1.3 效果评估标准

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0分为未存在疼痛感;分值<3分为存在程度较轻疼痛感,可忍受;分值为4~6分为存在明显疼痛,正常睡眠受到影响,但还在可忍受范围内;分值在7~10分为存在强烈疼痛正常睡眠、饮食均受到严重影响,无法忍受。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均选用SPSS 20.0统计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组间差异对比存在显著性均以P<0.05表示。

2.结果

2.1 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

术前,患者平均VAS评分为(8.30±1.23)分,术后下降为(1.64±0.3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椎体前缘、中缘高度变化情况

术后,患者椎体前缘、中缘高度均有明显提高,与术前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表 手术前、后患者椎体前缘、中缘高度

注:与术前比较,*P<0.05。

2.3 Cobb?s角度变化情况

术前,患者最小Cobb?s角为15°,最大为32°,平均为(23.22±3.28)°,术后,患者Cobb?s角有明显减小,平均为(13.34±2.2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7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仅有1例(1.32%)患者伤口不愈合,无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桡神经损伤、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3.讨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又可称为脆性骨折,最易发生骨折的位置主要为股骨近端、椎体、桡骨远端、肱骨等,老年人为该骨折的高发群体。骨质疏松症极易引发脊柱压缩骨折。目前,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对老年人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常见病。随着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也表现递增趋势。骨折发生后,患者往往因疼痛、无法站立,须长时间卧床,因此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骨折发生后,如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有效,随便时间的延长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均会造成巨大威胁。目前该种骨折在治疗上存在较大难度,临床上还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2]。因此,诸多研究者均不断加强对该类骨折的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患者会产生较为剧烈的腰背疼痛感,随着病情的严重,患者会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均会逐渐降低,甚至会完全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精神和经济负担。在该类骨折的临床治疗中,传统治疗方式为卧床休息,服用钙剂、止痛药等进行治疗。保守治疗能够使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有超过30%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接受保守方式进行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其临床症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该部分患者均需要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应用常规外科手术方式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创伤较大,术中失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对患者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多为老年患者,其同时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体质较差,受到耐受低。因此,选用传统外科手术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往往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预后效果差,因此难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经皮将一个球囊样的装置置入被压缩的椎体内,通过使该种装置膨胀使终板得到有效抬高,进而促进椎体高度得到有效恢复,然后缓慢地将低粘度骨水泥注入[3]。该种治疗方式应用于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拥有良好的复位作用,同时可有效降低骨水泥外漏的发生风险。该种治疗方式在止痛机制上主要与骨水泥的注入有关。实施PKP后,生物力学稳定性可得到良好恢复,有效减少甚至完全消除骨块摩擦对神经疼痛产生的刺激作用,进而促进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显著缓解[4]。同时,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内过程中,骨水泥聚合会产生热效应,进而产生局部高温,使神经末梢、疼痛感受器失活,进而使体积疼痛传递得到有效减少,最终时间止痛作用。在本次研究中,76例患者接受PKP之后,其疼痛程度均得到明显缓解,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后,患者椎体前缘、中缘高度均得到显著提高, Cobb?s角度有明显减小。这个结果表明,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VAS治疗可促进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促进脊柱生物力学得到更好改善,总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此外,该种手术方式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均是在C形臂X线机透视和监视下实施的,因此手术操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76例患者接受手术之后,术后仅有1例出现伤口不愈合,无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这个结果表明,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术后并发症较少。

综上所述,先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总体疗效较为理想,且安全较高。

【参考文献】

[1]何卫斌,冉学军.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61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2,11(15):230-231.

[2]杨建平,谢国华,薛峰,等.单球囊单、双侧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比较[J].中医正骨,2014,09(03):449-450.

[3]张平,余灏涛,钟志宏.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与扩张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4(16):431-432.

[4]陈立民,赵承斌,潘世奇,等.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国伤残医学,2014,03(09):540-541.

论文作者:文国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7

标签:;  ;  ;  ;  ;  ;  ;  ;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文国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