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今天我们当如何行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重论文,生命中论文,孝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武汉市一项关于青少年孝亲敬老行为的抽样调查显示:63%的人能写出父母生日的准确时间,68%的人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但是65%的人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70%左右的人从来不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孝亲敬老知易行难的问题突出。
“道理其实我也懂,但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毕竟很多想法和父母他们那代人还是不一样的,一不小心就会吵起来。”浙江大学新闻系的小吴同学认为这种现象还是正常的。
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分析,造成这种学生孝心与孝行背离的根本原因是转型期社会的结构断裂和价值迷失,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孝道教育都有所缺失。比如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在家里听过有关“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课程设置中往往忽视“孝亲敬老”的思想教育。同时,家长对子女娇纵溺爱和言传身教的弱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内容与形式孰轻孰重
几千年来,“磕头”、“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灵”等仪式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内容。
“一定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夏学銮并不否定当代青少年在春节时给父母磕头的意义。他说,有选择地恢复一些体现家庭长幼尊卑伦理关系的传统社会仪式还是必要的,弘扬孝道需要借助具体的形式。
对此,分析人士举例说,中国的成人在升国旗时常常要面对这种尴尬的场面,不知道自己的手应该往哪放,而美国人一般仪态整齐一致,右手统一放在左胸前以示敬重。这很大程度上是礼仪规范缺失带来的尴尬。
长期从事青年理论研究工作的北大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浩雷博士则认为,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让学生学会感恩,理解磕头后面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达爱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个老人内心感到温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形式上不能也不可能要求统一。
今天我们如何行孝
据某报报道,春节临近,某知名高校的校内广告栏上赫然出现了“租个女友过年回家见见父母”的告示。究其原因,竟然是“父母年事已高,去年春节已经为我立下‘军令状’,要求带一个女友回家团聚”。为显孝心租女友回家过年,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却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才是行孝道?今天我们如何行孝道?
有专家根据《论语》的论述将我国传统孝道的内容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孝悌并称不可偏废(孝养、孝敬、孝容、孝思);二是无违父母(孝顺、孝继);三是为父母守孝(孝丧、孝祭);四是在家尽孝,在国必忠。
王浩雷认为,继承传统孝道应当避免两种趋向。一是认为孝道是落后愚昧的,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一是忽略孝道的时代性,不加选择地接受。
“对父母什么都顺从,一辈子守在父母身边,子承父业,在事业甚至婚姻上都听父母的等等,这些都不能说是真正的孝道。”小吴认为,这些传统孝道中不合理的元素都应该坚决摒弃。
夏学銮认为,当代学生践行孝道,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当前形势下,“孝道”包含着对父母和长辈的顺从、尊敬和理解。顺从是“孝道”的第一境界,听话、不惹父母生气就可以说是孝顺了;尊敬体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日常态度和行为上,比如吃饭让长辈先动筷子,出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去向和回家时间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父母说错了,自己受了点小冤枉,也不要当场顶嘴,要暂时接受,等事后再行解释。
“针对时下孝道衰微的状况,我们对‘孝道’首先需要有选择地继承,其次才是‘超越’。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孝道’,本身就是对‘孝道’的超越。”夏学銮说。
夏学銮特别指出,“感恩尽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当前社会所提倡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容上是有继承性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不懂得对自己父母感恩尽孝的人,又怎能指望他会忠于祖国,服务人民呢?因此,当前开展孝道教育,对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