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湖北工业“航空母舰”:湖北工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与思考_规模经济论文

构建湖北工业“航空母舰”:湖北工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与思考_规模经济论文

着力构造湖北工业的“航空母舰”——湖北工业规模经济实证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论文,工业论文,航空母舰论文,实证论文,规模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规模经济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关系到我省经济振兴崛起的大局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要素和产品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处于生产经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状态。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形成规模优势是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集中体现规模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堪称当今工业经济的“航空母舰”。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质上也是大企业分割市场的竞争。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规模庞大、技术水平领先、竞争力超强的大企业,是各国经济实力的基础,是争夺和占领世界市场的生力军,在经济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

从国际上来看,集中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规模经济水平的美国,1994年有159家企业进入世界工业500强,这159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占美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高达29%。位居美国最大工业企业榜首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额高达1336亿美元,按可比汇率计算,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是湖北2万多家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5倍多。再比如,战后新兴工业国家南韩,国土面积与湖北接近,其工业经济规模水平却很高,其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大企业,尤其是进入世界工业500强的12家大公司。但我省乃至全国也没有一家生产型企业进入世界工业500强。1994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美国,是韩国的2.76倍。而美国的美钢联、韩国的浦项却都进入了世界工业500强。我国是总量大,生产企业多而分散,而发达国家是产业集中度高,企业规模优势大。

从国内来看,沪苏粤等地规模经济的发展也引人注目,成效卓著。一是大企业增长快。1985年上海、江苏大中型企业分别仅有178家和138家,到1995年已达到470和455家,增长了2倍多,户均销售收入增长了30%以上。在江苏,仅张家港市就有13家企业进入全国工业500强,而我省全省也只有14家。二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8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低速低效、市场疲软的阴影笼罩全国,工业发展在“阵痛”中徘徊。正在此时,沪苏粤等地抓住机遇,积极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上海淘汰了过去举足轻重的纺织业,代之而起的是汽车、石化、电子通讯、家用电器、钢铁等新兴支柱产业。1994年这几大类产业创利税占整个上海工业的50%以上,近60家企业步入全国工业500强,成为全国工业的“龙头”老大。三是规模经济效益好。在80年代开始的广货北伐的进程中,广东的家用电器之所以能够一马当先,甚至挑战实力雄厚的上海货,主要是形成了较大生产规模。如容声冰箱,1995年产量122万台,占全国冰箱产量的13.3%,威力洗衣机年产量150万台,占全国产量的15.7%,康佳彩电年产量300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14.6%。规模经济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没有规模,就没有企业的竞争力;没有规模,也就没有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没有规模,更谈不上企业的兴旺、地区经济的振兴。可以说,规模就是效益,规模就是能量。目前,湖北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由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经济规模的扩大,重化工业率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特别是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我省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盘活资产存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促进湖北经济的振兴崛起,必须走规模经济之路。

二、湖北工业规模经济的现状与差距

工业总体规模有所扩大,但大中型企业主体地位尚不突出。我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平均资本(全部资金)规模由1985年的230万元扩充到1995年的1108万元,产出规模(产品销售收入)由226万元增加到990万元,位列全国前茅;大中型企业由318家增加到922家,居全国第10位。但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仍落后于沿海及周边省市。1995年,大中型企业超过2000家的有江苏、山东,超过1000家的有河北、辽宁、上海、浙江、广东、河南、四川等省市,湖北尚不足1000家。更为严峻的是,在全国工业500强企业名单上,兄弟省市企业数量在增加,名次在前移,湖北企业数量在减少,排位在后退。1995年我省省属企业仅有武钢、鄂钢、冶钢、猴王、襄轴、双环6户企业榜上有名。大型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尤其产值、销售收入比重过低,与要素占有份额明显不一致。据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我省大型企业资金总额所占比重为52%,而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38%,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为41.5%,资产存量比明显高于产出水平比。相对而言,上海、辽宁等省市,大企业产出水平比重已达近70%,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产出比重更高达80%至90%以上。

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规模经济远未形成。湖北工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在产业扩张的道路上,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标准。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生产要素的配置相当分散。据对1995年我省17个制造行业的初步测算,产业集中度的分布如下:

表一:湖北主要工业部门产业集中度

序号工业部门集中度(%)

1 食品加工业 17.0

2 饮料制造业 23.5

3 纺织工业 9.3

4 服装制造业 20.8

5 石油化学工业94.8

6 化学工业14.8

7 医学制造业 27.6

8 橡胶制品业 59.5

9 塑料制造业 15.6

10非金属矿制品业5.6

1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67.5

1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63.8

13金属制品业 2662

14机械制造业 16.0

1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7.6

16电气机械制造业 36.1

17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34.4

总和集中度 37.1

(注:根据湖北省1995年统计年鉴及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制表。集中度是指市场上某产业最大的几个企业的生产量(实物或价值)销售额或要素投入量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总数的份额比例,一般用CRN表示,其中N为企业个数。)

可以看到,表中17个产业部门的总和集中度为37.1%,其中属于高集中度的产业(CR4>80%)是石油化工;属于较高集中度的产业(60%<CR4<80%)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部门;属于中集中度(40%<CR4<60%)的有橡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余12个部门均属于低集中度产业。我省产业集中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很远的。早在60年代,日本的食品、纺织、化学、建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机械、电器机械、交通设备制造等产业部门集中度就高达70%左右。

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规模结构不合理。我省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大、中、小企业都争当“主角”,不甘心当配角,小棉纺厂、小酒厂、小烟厂、小造纸厂、小印刷厂在全省各地有相当数量。据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我省酒厂达446家,平均产量2143吨,棉纺厂670家,年均产量743吨,化肥厂达279家,年均生产化肥6676吨,水泥厂252家,年均生产量7.23万吨,普通机械厂987家,年均销售收入仅720万元。其中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些年我省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化学、电子、电器等产品在国内市场逐步萎缩,市场占有率逐年下滑,其中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品档次低、规模小,走过了一条粗放式经营的路子。

一方面生产分散,另一方面则是生产能力闲置严重。湖北是全国机械工业大省,普通机械、机床、零部件产品多,这些年来机械工业普遍吃不饱,生产能力闲置严重。据工业普查有关资料表明,我省相当多的机械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其中机床利用率为25%左右。许多机械企业零部件大都由本厂生产,厂内铸造、锻造等工段一应俱全,专业化程度低。

规模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乏力,市场份额太小。规模经济最终体现的是效益水平,不同规模的企业效益是不一样的。从我省实际情况看,由于我省企业经济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已明显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从外省市经验看,经济效益的主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大型企业创造的。据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表明,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市,工业利税总额的50%来自于大型企业,平均每一个大型企业创利税高达7000万至1亿元,单个企业创利高,总体规模大,有力地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湖北无力与沿海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抗衡。以白酒行业为例,1994年全省白酒行业利税总额为1亿元左右,而安徽古井酒厂一家的利税为3.2893亿元,相当于我省全行业的3倍。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省工业品市场规模不仅没有得到相应扩大,相反还在持续萎缩。数据表明,1995年,我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已下降到3.9%,对全国工业品市场不足以产生深刻影响,一半以上的工业市场已被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浙江、辽宁等六省市挤占了。尤其是江苏、广东两省,大多数加工行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在10%以上,部分行业的产品达到20%和30%以上,成为全国工业市场的主宰。以家电产品为例,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广东五省市合计已占有全国60%的市场份额。没有相应的产业规模,就没有相应的市场规模;没有市场规模,也就没有整体效益。同沿海省市相比,我省工业利税总额偏低,1995年,江苏、上海、广东均达450亿元,湖北仅有180多亿元。

上述分析表明,大规模工业企业少、企业平均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是当前湖北工业规模主要特征。显然,这对我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经济竞争力是不利的。如不奋力扭转这一局面,必将制约我省经济的振兴崛起。

三、加快发展湖北工业规模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当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世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结构变革。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小康目标的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处于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的重要关口。这也为我省工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只要我们抓住机遇,选准了发展路子,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上处于领先地位,就有可能取得一步快、步步快的先发效益,就有可能不仅带给二十一世纪的湖北经济一个新的规模、新的总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带来一个经过调整和优化的新的结构。

1、思路决定出路。紧要的问题仍然是转变观念和调整思路。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我省最大的差距是在观念和思路上。具体到发展规模经济而言,主要是摒弃安于现状,满足于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在规划和政策上,树立大视野、大气魄,将目标定位在全国一流,敢于向全国工业500强乃至世界工业500强挑战,争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实施和操作上,集中力量大打优势仗,大打歼灭战。把发展规模经济与抓大放小紧密结合起来。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作为,抓住关键的少数,确立几个优势行业企业和产品,集中力量,攻必克,战必胜。面对规模化经营和联合的大趋势,各地、各主管部门必须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及垄断行为,高瞻远瞩,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关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有利于整体经济利益,有利于长远经济发展的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结构调整,要给予大力的支持。

2、依托现有优势产业群落,巩固发展几个具有规模经济的大集团、大公司。汽车、钢铁、化工、机电、轻纺、建材是我省支柱产业,也是最宜组织批量生产,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目前有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处于前列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此,要依据上述支柱产业中的大企业规模,结合全省着力抓好的200家优势企业,列出清单,确定几个对象作为培育规模经济的重点企业,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组织重点突破。各个重点企业要由生产型、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迅速转变,培育和倡导规模经营的大手笔。主要途径是:建立资产的合理流动机制,通过改造、联合、兼并、托管、控股、资产授权经营等途径,努力向这些规模大、效益好的重点大企业集合,从而迅速扩大其规模,在短期内产生规模效益。其中存量调整是关键:一是鼓励中小企业以资产折股向重点企业投资;二是鼓励重点企业购买、兼并或投资控股现有的中小企业;三是鼓励重点企业以商标许可为纽带向中小企业扩散技术,协调中小企业生产同一优势产品,以迅速扩大优势产品的生产批量。

3、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重新确定几个体现湖北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湖北规模经济的新增长点。经济规模必须紧跟市场,如果产品没有市场前景,经济规模就要受到限产制约。高新技术产业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先导产业,是现代经济腾飞的翅膀。依据湖北既存优势条件,“九五”时期,我省应组织实施电子通讯信息工程、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高效节能技术等具有湖北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化工程,围绕汽车、化工、机械、建材、通信、医药等几项支柱产业,集中扶持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抢占市场制高点。如我省生物技术独具特点,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具有优势和潜力,开发了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初步形成了产业雏形,应以增量投入为主,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倾斜。有市场优势的这方面企业,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把产品做活、做大。

4、高举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大旗,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下决心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问题。工业生产专业化是工业内部行业分离、同类产品由分散生产趋于集中的过程。对湖北现有产品趋同、工艺接近的企业,进行调整、改造和提高,按专业化协作分工原则,把大规模生产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为主的中小型企业组成联合体。大规模企业高度集中的专业化生产,以中小企业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例如,目前我省机床工业主导产品生产厂家较多,其内部零部件、工艺配置生产大多趋同,可以将主要产品集中于少数几家企业,其他企业生产各类机床所需的零部件产品,从而提高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规模。在这方面我省应借鉴南韩、日本等国双层协作体系及金字塔结构的经验,将骨干企业,专业化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组合为一个专业化协作网或更紧密的企业共生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来引导扶持,造就专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的大生产。这样,无论是主导产品还是配套产品都具有了较大规模,同时也具备了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

5、建立健全的投资融资机制,好钢用在刀刃上,加强对支柱企业和行业的投资力度。发展规模经济,形成大公司、大集团,首先必须壮大企业的资本实力。多年来,我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银行信贷、企业自筹(提取留利与折旧基金),数量有限,难以形成应有的规模。在融资方式上,应借鉴上海经验,积极吸引国外大财团、大公司来鄂投资,支持我省大企业技术改造、扩大规模。特别是一些支柱产业,要注意引进外资。要完善多种融资方式,加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建立投资基金等方式为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融资。“九五”期间,国家投资重点将转移到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方面,今后的股票发行和上市也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湖北应抓住当前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机遇,积极发展大型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形成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的产权结构,成就几个按国际规范运作的大企业集团。

6、为培育规模经济和企业壮大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一是制定行业和产品合理规模标准。特别是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必须制定产业政策,规定企业必须达到的最低规模,对达不到规模的行业和产品要限期予以调整、改造、提高。二是定期公布限制重复布点产品和淘汰产品目录、市场供求情况等行业信息。三是与名牌战略相结合,颁布时期性规模经济重点培育企业名单,允许这些重点企业设立驻外贸易机构,有权决定对外商务活动,有进出口自主权。四是改善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减少对企业产权流动的行政干预,不搞分兵把口,条块分割,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大工业管理体系,强化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同时,大力推行用法律形式规范行业管理行为的办法,为规模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  

构建湖北工业“航空母舰”:湖北工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与思考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