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指标体系构建_小康社会论文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指标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小康社会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3)06-0007-03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理论内涵非常广泛,包括经济、社会、科教等各个领域,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因素也因此涉及方方面面。从定量的角度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该有一个指标体系。鉴于政治、文化等因素很难量化,构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评价体系需要参照国内外衡量现代化的指标评价体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对研究全面小康社会理论进行定量分析,也赋予它更大程度的可操作性和更广泛的应用性。

一、对我国不同区域全面小康社会程度的基本判断

因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教与文化、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因素,同时,目前我国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从东、中、西部三个差异较大的地域单元中,选取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政区域(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对目前我国不同区域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程度做一基本判断,作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1.影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诸因素分析

从影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各种要素中,选取一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活质量等方面特征性强的指标。例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Var1、人均工业总产值Var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Var3;人均邮电业务量Var4、人均移动电话拥有量Var5、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的份额Var6;人均可利用的医院床位数Var7、高校毕业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Var8、科技和情报文献筹集经费额Var9与经费支出额Var10;人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值Var11、Var12、Var13,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值所占的百分比Var14、Var15、Var16,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Var17,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百分比Var18、Var19、Var20。为使指标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指标均由《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个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R模式提取共通性元素,找出影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变量。因为选取地区面积、发展规模差异较大,人均指标还不能确切衡量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全面小康社会。因此,在人均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因子分析得出的主份量进一步和一个区域的工业总产值指标进行集成,形成可以合理描述各区域状况的变量。通过直角变换后得到2个主成分,累计载荷量达84.8%,其中第一主成分载荷量达45.2%,第二主成分载荷量达39.6%,我们可以认为二个主成分能够代表20个变量。表1为变量分析的情况。

表1:主成分分析表

表2是直角转轴后的因子得分矩阵。可以看出,人均GDP、人均消费额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关的变量以及邮电通讯、互联网等关于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变量和第一主成分C1的相关性大多超过0.6,因此第一主成分可以被认为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变量;服务业的比重、科技筹集资金与科技投入、高校毕业生占总人口的百分数等和科技教育有关的变量以及医院床位数、社会保障等有关的变量与第二主成分C2的相关性均在0.6以上,可以认为第二主成分主要衡量科技教育和生活水平等。

表2:直角转轴后的因子得分矩阵

2.测度模型及判断

根据以上方法,利用人均指标提取出意义明确的两个主成分,可以概括地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教育和生活质量。将两个主成分在各个区域的标准化得分值(S1,S2)和区域工业总产值标准化值I进行集成,建立评价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IRMD(Integrated Regional Modernization Degree)。

二、全面小康社会指标评价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根据对我国不同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程度的判断,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评价体系要以现有统计制度为基础进行指标筛选,确立独立性和代表性较强的若干指标为中心指标来反映全面小康社会的特征;为使指标体系便于应用,在结构上应呈现出层次性,指标值要涵义明确,指标口径、核算方法和评价方法一致。同时,使指标体系不仅可以进行国内各区域的对比和分析,还可以结合现代化世界性历史进程的特点进行分析。

1.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因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在内容上的广泛性,只有用综合性较强的指标才可以反映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所以,选用指标包含的信息量尽可能具有涵盖面,尽量采用综合性指标。为便于评价,每个指标应概念明确,数量界限清晰。(2)应用性。通过指标体系的评价,可以对不同区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行有效的评价和预测,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指标体系的测评效果会产生导向作用,不同的区域应采取相应对策,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和便于收集到的数据,力求以较少的指标产生最大的评价效能,使指标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目标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体,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综合发展状态。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择要从一定时期范围内的总目标出发,并同时考虑动态的发展过程,既要反映发展目标,又要反映时代特征,还要根据世界现代化的发展特征和态势体现一定的超前性。

2.指标评价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指标评价体系的分层次评价不仅能得到总的评价效果,也能了解到每个层次的评价状况。指标体系共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四个大类,即: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和国民素质、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第二层次为四个大类下的16项指标;第三层次为指标数值。

第一层次4大类中的第一类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导内容和首要条件,没有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难以实现全面小康。该类包括第二层次以下4个方面的指标:(1)人均GDP:人均GDP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与大量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高度相关,说明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社会结构将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因此,在指标评价体系中,人均GDP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指标。(2)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与实践证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伴随着产业结构依次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过程,即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演进。该指标是一逆指标。(3)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及占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具体表现。(4)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仅是衡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根据城市化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选取这一指标以反映城市化水平。

第一层次4大类中的第二类是科技教育和国民素质:科技教育和国民素质一方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同时也反映发展的程度,并可以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该大类包括第二层次以下4个方面的指标:(1)科技进步贡献率:即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年平均增长速度/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该指标是国家或地区制定规划及发展战略的重要指标,是生产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集约化和竞争能力的综合反映。(2)R&D经费占GDP中的比重:这项指标反映国家或地区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也同时能一定程度反映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3)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这是显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现代社会必然要求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的高素质也能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这一指标从总体上反映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也反映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第一层次4大类中的第三类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状况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衡量其水平的一个方面。该大类包括第二层次以下4个方面的指标:(1)电话普及率:这项指标直接反映城乡社会的邮电通讯能力,也是反映信息化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计算方法是电话机总数除以总人口,再乘以100。电话机总数指市内电话机和农村电话机的总和。(2)每万人拥有互联网用户数:这项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和一个区域的邮电通讯能力。(3)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的出生数减去死亡数所引起的人口增长量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它同人口增长率的区别是除去了迁移的因素。(4)环境治理率:环境的保护、治理程度是直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也是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众多的环境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中,为便于操作和注重资料来源的可靠程度及代表性,选择了以工业粉尘回收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农村废水废物处理率为衡量环境治理程度的标准值,并形成一个综合指标值。

第一层次4大类中的第四类是生活质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然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衡量生活提高水平的指标。该大类包括第二层次以下4个方面的指标:(1)恩格尔系数:这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重要指标,用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来表示。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整体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呈下降的趋势。它是一个逆指标。(2)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医疗条件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医疗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3)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居住条件在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人均居住面积的扩大,可以体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生活水平。(4)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用户数:这项指标不仅反映社会的通讯水平,也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发展所提供给人们的相应的生活水准。

三、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形成

指标评价体系的形成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标准值。标准值是各衡量指标应该达到的临界值,既要反映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动态过程,又要有确切的定量目标。这里以前述的基准模型和世界银行颁布的《世界发展报告(1998-1999)》中,按人均GDP水平将各国分为低、中下、中上和高收入四个等级作为参照,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为基本标准。

1.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以上。根据1998年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基准数6126美元作为参照,结合我国的发展情况,把人均GDP标准定为7000美元。

2.农业占GDP的比重小于10%。20世纪90年代初,中等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比重一般为9%,目前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在5%-10%左右。考虑农业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把这一指标的标准值定为10%以下。

3.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在40%-50%。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1%左右。考虑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应该在GDP中占较大比重,所以,将这一指标确定为40%-50%之间。

4.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60%。这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相应提高,我国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

5.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0%以上。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在70%以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知识经济的角度出发,科技进步贡献率起码应在60%以上。

6.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2%以上。这是反映国家或地区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的确定是根据发达国家的水平作为参照的。

7.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在450人以上。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也需要相应提高人口素质。目前我国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这一指标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据此,将这一指标定为450人以上。

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95%以上。该指标根据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级教育较为发达,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对人口文化素质的要求等确定,略高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9.电话普及率为50部/百人以上。该指标根据现代化社会对邮电通信能力的需求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确定。

10.每万人拥有互联网用户数1000户以上。目前发达国家的互连网用户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很高:美国为45.3%、英国为26.6%、日本为10%左右。这项指标的确定,就是基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

11.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以下。根据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将此标准值确定为4‰。

12.环境治理率在90%以上。根据环保资料,环境的综合整治能力指标值应定在90%以上以反映环境的改善情况较为适当。

13.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值,将居民生活水准分为贫困(60%以上),温饱(50-60%)、小康(40-50%),富裕(30-40%),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我国国情,把这一指标定为40%以下。

14.每千人有2名医生。英克尔斯的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中,每个医生服务的人口是1000人,相当于80年代初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里把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的指标确定为2人,符合社会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趋势。

1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根据国际标准,这一指标确定为15平方米以上。

16.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用户数为30部以上。该指标参照中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和邮电通讯能力,并考虑亚洲人的生活消费取向所确定。

标签:;  ;  ;  ;  ;  ;  ;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指标体系构建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