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滑模施工管理控制论文_余涛,张光英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4

摘要:中交埃塞WM铁路项目四分部桥遂工区共计桥梁5座且地形复杂,其中空心墩有18个,是我工区的重难点工程,怎么解决好这些空心墩施工,也成为了我项目的施工难题,经过多方讨论,最终确定采用滑模工艺进行空心墩的施工。滑模工艺降低了高空作业的安全隐患,模板可现场加工,循环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且滑升速度快,缩短了工期,增加了经济效益,但滑模施工的质量管理控制成为了工程的难点,本文就以Aroley二号大桥4#墩身为例,谈谈如何做好滑模的施工管理控制。

关键词:滑模施工 管理 控制 经济效益

1.工程概况

Aroley二号大桥起迄桩号为D1K167+306.297~D1K167+747.657,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桥长441.36m,孔跨布置为13*32m。桥墩采用圆端型实体桥墩、矩形空心桥墩,其中4#、5#、6#、7#、8#、9#、10#墩为空心薄壁墩,共计7个。

4#桥墩,墩高34.5m,墩身底部尺寸为7.46*4.6,墩颈处尺寸为5.6*4.6m,底部实体段高度为1.5m,墩身中部空心段长度为30.5m,顶部实体段高度1m,墩帽及托盘高度为2m。详细参数如下:

4.2砼施工性能控制

为了达到对混凝土初凝时间的把握,试验室做了2个不同缓凝剂掺量的配合比设计,并在现场实际使用中应作业队要求进行了5个不同掺量的调配,反复对实际凝结时间进行观察和总结,用以指导现场滑模施工。

结论:1.2‰掺量凝结时间过长,实际施工中未使用,施工第一阶段5月11日至17日期间,使用1.0‰、0.8‰两个掺量,日平均滑升2.0m;第二阶段5月22日至27日之间,作业队施工速度提升后使用了0.7‰、0.6‰两个掺量,日平均滑升3.0m。

4.3滑升时间的把控

滑模施工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要求为6-10小时左右,具体根据作业班组施工熟练程度、工序衔接是否顺畅决定。滑升脱模最佳时间为混凝土刚过初凝的较短时间具有0.2MPa左右的强度。此间隔时间的把握分为粗控、精控两个方面:

粗控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凝时间(可控度在1-2h左右),白天和晚上差别在2h左右,具体施工中要求作业队、技术员加强观察、记录,进行总结。

精细控制依靠现场观察、工人经验和顶升3cm-5cm尝试来把控(可控度在0.5-1h左右)。滑升后混凝土观感的合适判断为:上下行程间隙带有轻微拖痕,接近水平;以手指轻压砼表面即出现1-2mm压痕,痕迹清晰,此时砼的性能为最合适滑升点。

5.主要施工工艺控制

5.1滑模的调试

滑模按设计制作后进行组装调试。

5.2千斤顶进行试验编组。

(1)耐压:加压120kg/cm2,5min不渗不漏;(2)空载爬升:调整行程30mm;(3)负荷爬升:记录加荷5t,支撑杆压痕和行程大小,将行程相近的编为一组。因施工用千斤顶,按一般要求需备用一部分,且需经常检修,还需备用如簧、上卡头、排油弹簧、钢珠、密封圈、卡环、下卡头等。

5.3滑模调试

滑模组装检查合格后安装千斤顶、液压系统,插入爬杆并进行加固,然后进行试滑升3~5个行程,对提升系统、液压控制系统、盘面及模板变形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5.4起滑面处理

滑模组装好后,应对接茬处进行冲洗,清撬浮渣、完成底板混凝土面凿毛和冲洗工作。

5.5测量放线

待底面冲洗干净,达到组装条件时,进行测量放线工作,由测量队给出设计轮廓线和十字中心线。

5.6滑模组装

由测量队给出的点、轮廓线和中心线进行整体组装。组装完毕进行验收后,完成钢筋绑扎和千斤顶、爬杆安装,模板封堵。

5.10停滑措施及施工缝处理

滑模施工需连续进行,因结构需要、不良天气、设备故障等其他意外原因停滑时,应采取停滑措施,混凝土停止浇筑后,每隔15分钟,滑升1~2个行程,直至混凝土与模板不再粘结。由于停滑或施工工艺所需造成的施工缝,应进行凿毛处理。

5.11修饰措施

5.11.1墩底找平段修饰

滑模拼装时需要在底部进行找平,找平部分外侧模采用小块竹胶板拼接,不可避免会产生脱模后的粘模、麻面、气泡多等轻微缺陷。对于该外观修饰,宜在初次滑升后立即进行。剔除混凝土接茬部分不平整边角,修整至大面平整、线型平顺,然后从正在浇筑的混凝土中提取适用的浆液进行抹面修饰。抹面要薄分层、轻刷面,第一层要封闭气泡、麻坑,并起到与原面粘连作用,第二层要抹匀、刷平,起到找平作用,第三层抹平收浆,起到罩面作用。修饰完成后,专人守护观察,在表面刚开始干硬时进行洒水养生;洒水应保持表面处于湿润状态,一般15min左右一次。在滑升高度具备覆盖薄膜时,换用覆盖洒水方式。

5.11.2正常滑升段修饰

滑模施工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要求为8-10小时左右,滑升脱模最佳时间为混凝土刚过初凝的较短时间、具有0.2MPa左右的强度,此间隔的把握粗控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凝时间(可控度在1-2h左右),精细控制全凭现场观察、工人经验和顶升3cm-5cm尝试来把控(可控度在0.5-1h左右)。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以下外观问题,需要及时修饰。

5.11.2.1滑升时间滞后,出现拖动裂缝

对此问题,因混凝土刚过初凝时间不长,表面虽有一定强度,但一般不超过0.3MPa,仅需要对裂缝表面进行3-4遍收抹,使缝隙复合,然后再清浆罩面即可。

5.11.2.2滑升时间适合,表面轻微拖动浆痕

此时间点脱模的砼无坍痕和拉裂现象,仅在表面有一道呈“水平状起伏带”,宽度约3mm左右。对此拖痕,仅需用钢抹轻轻抹平即可。

5.11.2.3滑升时间略早,表面有坍痕出现

对此问题,首先应立即停止滑升,然后观察等待,每隔20-30min用手指“轻摁”混凝土表面,当手指轻摁出现2mm痕迹时为修饰适合时间点(超过此深度为过早),用钢抹摁压混凝土表面进行收抹,使之恢复平整并保持与下层平顺过渡。

6.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6.1支承杆弯曲

在滑模滑升过程中,由于支撑杆自由长度太大,操作平台上荷载不均及受力时支撑杆底部混凝土强度不足下沉等原因,而造成桁架轻微变形。

发现支撑杆弯曲后,首先停止千斤顶工作,并立即卸荷。将弯曲部分切断,并将上段支撑杆下降(或另接一根新杆,上下两段支撑杆的接头处,可采用一段钢套管或直接对正并焊接。如用上述方法不便,可将弯曲的支撑杆齐混凝土面切断,另换一根新支撑杆,并在混凝土表面原支撑杆的位置上,加设一个由钢垫板及钢套管焊接的套靴,将上段支撑杆插入套靴内顶紧即可。

6.2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6.2.1混凝土水平裂缝或混凝土表面有模板刮痕带起现象

原因分析:a、模板出现倾斜或出现上口大下口小的倒倾斜度时,而硬性提升,b、纠正垂直偏差过急,使混凝土拉裂,c、提升模板不及时,使混凝土与模板粘结,d、模板表面不光洁,摩阻力太大。

处理方法:a、纠正模板的倾斜度,使其符合要求,b、及时提升模板,并在提升模板的同时,用木锤等工具敲打模板背面,或在混凝土的上表面垂直向下施加一定的压力,以消除混凝土与模板的粘结。

6.2.2混凝土的局部坍塌

原因分析:a、混凝土脱模时的局部坍塌,最容易在模板的初升阶段出现。主要原因是提升过早,或混凝土没有严格地按分层交圈的方法浇筑。因此,当模板开始滑升时,虽大部分混凝土已开始凝固,但最终浇筑的混凝土,仍处于流动或半流动状态。b、振捣工操作不熟练,振捣时插入深度过深。

处理方法:对已坍塌的混凝土,及时清除干净。然后在坍塌处进行修补,修补后,将表面抹平,做到颜色及平整度一致。当坍塌部位较大或形成孔洞时,另外支模补浇混凝土。

6.2.3混凝土表面鱼鳞状外凸(出裙)

原因分析:①模板的倾斜度过大,或模板下部的刚度较低,②每次混凝土浇灌厚度过高,或采用高频振捣器振捣时间过长等,造成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过大,致使模板向外凸出。

处理方法:①纠正模板的倾斜度,适当加强模板的刚度,②严格控制每层混凝土的浇灌厚度(一般不超过30cm),尽量采用振动力较小的振捣器,以减小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

6.2.4保护层厚度不均匀

原因分析:①混凝土入模时,只向一侧倾倒,使模板向一侧偏移,②钢筋绑架位置不正确。

处理方法:①混凝土浇筑时,两侧同时入模,尤其注意不得由吊罐直接向模板一侧倾倒混凝土,②经常注意检查和保持钢筋位置的正确。

6.2.5蜂窝麻面气泡及露筋

原因分析:①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振捣不均匀,②碎石粒径过大钢筋过密或混凝土可塑性不够,因石子阻挡,水泥砂浆振不下去;③混凝土接茬处停歇时间过长,而且未按施工缝处理。

处理方法:①改善振捣质量,严格掌握混凝土配合比,控制碎石的粒径,②混凝土接茬处继续施工时,先浇灌一层按原配合比减去石子的砂浆或减去一半石子的混凝土,③对已出现蜂窝麻面气泡及露筋的混凝土,脱模后,立即用水泥砂浆修补,并用木抹搓平,做到颜色及平整度一致。

6.2.6墩身圆弧处错台过大

原因分析:圆弧模板过长,背后加强角钢硬度不足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使砼进入活动端与直板模板的夹缝,造成模板涨开,出现错台。

处理方法:将圆弧模板长度缩短,将背后加强角钢型号增大,避免模板缝中夹灰,可避免出现错台。

7.滑模、翻模施工成本对比

我工区对滑模、翻模施工成本进行分析对比处,采用滑模施工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8.结束语

(1)采用滑模施工技术节省了大量的支架、模板、机具设备,节约了成本。

(2)与其他高墩施工相比,滑模施工在安装、拆卸模板时安全隐患大大降低。

(3)虽然滑模施工安全隐患低,机具简单施工效率高,经济效益好,但是滑模施工工艺复杂、各个工序间衔接要求高,外观质量和垂直度难以控制,完全做好空心墩的滑模施工,还需要工区全体人员紧密配合,付出大量的努力。

参考文献

[1]《D1K167+527Aroley二号大桥施工图》

[2]《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论文作者:余涛,张光英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  ;  ;  ;  ;  ;  ;  ;  

如何做好滑模施工管理控制论文_余涛,张光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