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升值国家经济变量比较与对策研究_货币升值论文

货币升值国家的经济变量和对策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量论文,对策论文,货币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货币升值国家的主要经济变量的特征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国的货币备受看好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不管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汇率与一国的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然而,无论是根据资产分析法还是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一国的产出水平必将影响一国的汇率。(见公式1)实体经济的持续的增长必然会拉动货币的走强。

其中,代表汇率,右下标i中的us和cn表示美国和中国。代表利率,代表产出水平,代表货币供应量。当然所有国家不会放弃经济增长来避免本币升值。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的统计,1973年后相对于SDR(特别提款权)升值的国家基本上都进入工业化社会,尤其制造业在其出口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国际贸易某些领域拥有定价的权利(见表二)。(注:中国的情况是在1994年后)

除了沙特之外,所有升值国家的制造业占其出口量的比重较高(90%左右),其中制造业中的金属产品又占其30%或更高。沙特在石油买卖上拥有定价权利。中国在94年后虽然工业制成品也达到90%以上,但从进口结构上看,马上就可以看出中国是来料加工型的工业为主。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还相当弱。当一国货币升值后,该国企业能够继续地生存下来,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地迅速调整,而且取决于其对出口定价的机动调整。为此其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定价权显得极为重要。中国的技术密集型的出口比重较小(化学产品只占10%),而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偏大(纺织品近占30%左右),中国的制造业的国际定价权还相当弱。

表一、1970年-2000年期间亚洲各国GDP增长与其货币汇率的相关性

国家和地区 名义汇率 实际汇率 人均国民收入(1999)

新加坡

0.3510766960.401379798 $26,300

中国香港 0.3642643680.149986998 $25,100

日本 0.4952705080.269414233 $23,100

中国台湾 0.362602952-0.104025631 $16,500

韩国 -0.433910518

0.038099868 $12,600

马来西亚-0.5640347840.056595968 $10,300

泰国-0.608576891-0.009916242 $6,100

中国大陆0.187831613 -0.428633353 $3,600

菲律宾 -0.3381794950.073377773 $3,500

印度尼西亚 -0.75387025 0.029684452 $2,830

印度0.218499454 0.206986168 $1,720

摘自:丁剑平(2003)“汇率波动与亚洲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7期,第17页。

二、各国阻止本币升值的对策的比较

如果按照外汇储备多寡排列,日本应首当其冲,排在世界第一,其他经济体的货币依次类推(包括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它们的货币都应该升值,而事实上却都没有按外汇储备多寡比率进行升值。70年代初美国为了转嫁美元危机,压迫日本和西德货币升值。当时日本也有外汇管制,外币兑换成日元有限制,对自由日元结算的交易外币,即期买卖转换成日元有“窗口指导”。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佐佐木坚决反对日元升值,他认为既便日本外汇储备再多也不是日元升值的理由。尽管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银行的干预,然而日本外汇储备照样增长。后来的日元升值也没有能够减少日本经常项目的顺差。麦金农等(2003)认为日本的经济学家受到汇率的“弹性分析法”的影响,他们坚信货币升值能够消除贸易顺差,然而,这是书本教条的东西。“弹性分析法”已经不适应当今开放型经济。这一点被日本汇率的批评家忽略掉了,并且也被批评中国保持汇率稳定的经济学家忽略掉了。这种错误理论带有重商主义者的气味,导致了美国官方想对中国重复日本的经验。回顾历史再来看今天,1971年前后的日本与2003年前后的中国都在努力减少外汇储备的累积来避免“树大招风”。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些努力充其量只是暂时缓解外部要求升值的压力。(见表三)

后来历史证明日本的努力是徒劳的。在大量抛售美元的外汇市场上,日本银行已经难以对付一天内外汇市场6亿美元的抛售,日常用于贸易的外汇交易买卖实际上已经无法正常进行。日本首相的财务大臣的发言出尔反尔,一会儿要维护现行的汇率平价,一会儿认为包括日元在内的国际通货问题必须采取国际立场来解决,这引起市场的心理混乱,逼迫日元从此不断升值,其货币政策由此宣告失效。中国中央银行一开始就态度鲜明,政府的声音一致,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汇率制度的变更是一国的内政,外国无权干预。

再次,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往往偏向于公开市场上的买进外币和抛出本币,而不是按照利率评价论,即降低本币的利率来减少外资的涌入。因为降低利率久而久之会陷入“流动性陷阱”。日本、德国、新加坡和沙特的中央银行在本币的升值时期抛出本币,被动地承受了“不断持续地吃进外汇储备”。本币汇率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检验(见表四)。

表四、四国货币升值与各自的干预手段

单位SDR的汇率(直接标价法)

国家 外汇储备 本国名义利率

日本 -0.5528 0.6177

德国 -0.4299 -0.3563

新加坡-0.72460.0904

沙特 -0.6383-0.0049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1985-2001年

可以看出日本、新加坡和沙特对付本币升值倾向于抛出本币,吃进美元的做法。德国没有明显的特征,因为德国正在投身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本在日元升值时还动用了利率,日元升值与日本零利率政策同时进行。

最后,要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70年代的日元升值是由美国来强制代理的。美国政府高官一句话就可以引起市场恐慌使得日元急剧升值。70年代的卡特政权、80年代的里根政权、90年代的克林顿政权都是对日本反复施行常用手法。把日本衣服强制剥去,让其伤风感冒,难以康复。当时的西德的马克汇率,没有让他人来强制执行,而是主动进入浮动汇率制,小幅度的调整,并且及时走进了“空调间”,这个房间就是欧洲共同体,房间的温度是根据欧共体的共同感受来调整。最糟糕的汇率制度是汇价大起大伏,一会儿穿棉衣,一会儿赤膊。所以成功的汇率调整必须掌握主动权或共同掌握调整的权利。一国拥有多少外汇储备犹如冬天有多少衣服可以御寒,夏天空调能否有足够能源来保证其运转一样。在这方面,德国货币当局对汇率的驾驭能力高于日本,缓解本币的急剧升值。

一国的货币当局应以各种方式来缩小汇市的标准偏差和方差,防止暴冷暴热的极端现象。日元升值一直从70年代延续到90年代。要是没有1995年4月美国财长RobertRubin实行了“强势美元”政策,日元的走极端可能还要持续下去。从此以后美元与日元汇率的年波动率在20%左右,拥有大量美元资产的日本的金融机构、银行与保险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另外,马克的走入“空调间”的模式给我们的启迪是不能被动的调整本国的汇率。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避免汇率大起大伏途径之一。

三、目前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措施的选择

从1994年中国实行外汇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汇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到去年末,人民币兑换美元、欧元和日元汇率实际升值幅度分别为18.5%、39.4%和62.9%。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兑这三种货币最高实际升值幅度曾分别高达45.5%、71.4%和93%。中国的做法是小步逐步推进,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大前提。汇率只有稳定才有利于对外贸易和投资。

在各国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博弈”过程中,不能将稳定本国汇率的希望寄托在别国政府联合干预上。90年代期间日本曾多次希望美联储协作干预外汇市场,而美国真正入市干预的次数很少,只有在直接威胁到美国切身利益时,美国才象征性的入市干预。

由于美元在亚洲的中心货币特殊地位,使得日本和后来的中国很难用本币进行国际贷款。通过贸易顺差累积的对外国人的要求权也都采取美元的形式,而不是日元和人民币的形式。随着外汇储备的积累,风险也在扩大。中国居民的购买力和其他资产的形式都是以人民币(元)来表示的。历史证明人民币的购买力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人民币有升值的预期,大多数持有美元的国内居民都会来保卫他们的资产。这种资产的转移将直接影响人民币汇率。所以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国内。如果中国的4360亿美元的民间外汇资产“出笼”的话,中央银行是难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的。

维持本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必须让私人(民间)部门的美元资产和人民币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达到一种均衡。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收益至少要与其在国内的持平。日本与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激励因素是不同的。因为日元升值提高了日本的劳动力成本,逼着许多日本企业到海外投资,但在日本国内却出现“空洞化”现象,严重地影响其就业状况。相比较,中国存在着大批产业后备军(农业人口城市化),在中国进入WTO后,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愈演愈烈。许多家电产业也被逼得到海外去谋生存。与其在国内市场竞相“杀价”,还不如到海外去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两者都是通过市场力量被逼得到海外谋生。前者是由于本币升值重创了竞争力,而后者则是由于国内市场的饱和。然而,日本的对外债权的绝大部分是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表现出来,其流动性较弱;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比重较小,大部分是流动性较强的对外债权。如果出现两种资产的风险收益不均衡,对人民币形成的升值压力要比当时的日元大得多。所以目前中国应该鼓励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这不会影响国内的就业,而且会降低民间部门对外债权的流动性,间接地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结束语

历史会重复某种现象,但毕竟不会是简单的重复。人们通过重温历史,可以悟出许多真谛。本币升值的背后必须有一定的对外贸易的定价权。该国企业可以调整定价来减缓升值的冲击。各国针对本币升值都有其对策,普遍倾向于动用外汇储备而较少运用利率。利率的变动容易进入“流动性陷阱”。当年的日元升值重创了日本的国际竞争能力。财富的创造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各国对本币升值的干预大于对贬值的干预。一国货币当局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握本币升值和贬值的主动权,及时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避免汇率波动走极端。稳定本国货币汇率的切入点在内部。私人(民间)部门对两种货币的资产和负债的倾向左右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然而,本币升值也不一定是坏事,它将加速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更大的后劲参加国际竞争。

标签:;  ;  ;  ;  ;  ;  ;  ;  ;  ;  ;  ;  ;  

货币升值国家经济变量比较与对策研究_货币升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