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才市场的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_文科专业论文

面向人才市场的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人才市场论文,学科专业论文,普通高等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4)02-0007-07

一、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自1998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取得了很大发展。普通本专科招生总数由1998年的108.4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680.9万人,为1998年的6.3倍。其中本科招生总数由1998年的65.3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351.3万人,为1998年的5.4倍;专科招生总数由1998年的43.0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329.7万人,为1998年的7.7倍。各学科大类①的招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2个学科大类招生规模增速高于平均增速的学科大类有管理学(11.9倍)、艺术学(11.2倍)、医学(7.1倍)、教育学(7.0倍)、工学(6.4倍)。其中各学科大类招生数占总招生数比例上升明显的学科有管理学(上升10.7个百分点)、艺术学(上升3个百分点)等,下降明显的有理学(下降6.1个百分点)、法学(下降3个百分点)、文学(下降2.6个百分点)、农学(下降1.3个百分点)等。在2010年,本专科合计招生数最多的前5个学科大类依次为工学(250.6万人)、管理学(154.7万人)、文学(58.3万人)、医学(52.4万人)、艺术学(46.3万人)(见表1)。

然而,普通高校招生的大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最典型的是:劳动力市场对相关专业人才量及文化层次结构的需求变化未能引起普通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培养层次的变化,造成部分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之间出现供过于求(即结构性过剩)、供不应求(其中供不应求中包括各文化层次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过少、高文化层次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等情况,即结构性短缺)的现象。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早期是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的结果;后期是宏观调控不力,各地、各校自行其是所形成的混乱局面,两者都造成了社会人才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1],此外还有学科专业自主发展与主动调整的机制、体制尚未建立,学科专业内部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2]等。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的后期阶段,提升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特别是占主体部分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离不开对高质量教育的不辍追求,其中优化科类专业结构成为重要的着力点之一[3]。

二、面向人才市场的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策略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发展受学科自身发展逻辑影响,同时也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以普通高校教育事业数据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为依据,在对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②的基础上,提出如下调整策略。

(一)压缩文科类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大理科类专业的招生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把科类与专业区分为“文”、“理”两大类,理、工、农、医等学科归属为“理科类”,文、史、哲、法、教、艺、经、管等归属为“文科类”。新中国成立后,受我国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举办了大量以实体行业为特色的院校,将相当部分的社会科学视为“伪科学”,结果造成长期以来,理科类专业招生偏高,文科类专业招生偏低。改革开放后,随着对文科地位的重视及依法治国等理念的推进,对财经、政法、管理等人才需求大增,使得这些科类的招生有所增加。特别是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因为超常规的发展导致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一些高校的扩招主要是通过大量举办成本较低的“文科”专业实现扩招,而政府主管部分又缺乏对专业布局的宏观调整,使得在这一段时间里高等教育“文科”的发展速度超过“理科”,文理科的比例失调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甚至有“矫枉过正”之虞[4]。文科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由1998年的46.6万人上升为2010年的334.2万人,增长了6.2倍,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2倍);文科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占本专科总招生数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43.2%上升为2010年的49.0%(见表2)。

造成文科快速增长的原因有许多:一是从教育行政来看,缺乏宏观调控与专业预警机制;二是从高校来看,专业开设容易且成本较低,易于吸引学生报考等是主要原因;三是从学生、家长、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看,对文科专业所对应岗位产生了片面的认识,认为其所面临的岗位是“白领”岗位、经济报酬较高的岗位。而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力度加大,经济增长点拉动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机械加工制造等产业,理工科特别是工科人才的需求量比文科大一些。文科专业有些是为社会长期和谐发展服务,属于基础学科,这样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少。另一方面,文科生的可替代性强,理工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辅修第二学位等方式掌握文科相关知识,而文科生很难学习理工科的课程,并达到相当的水平。一个没有受到管理学教育的理科学生,做起管理来,不一定比学习管理的学生差。所以在招聘文科学生的时候,招聘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发展性,如果文科学生不具备这些素质,就很难找到理想工作。[5]此外,作为招聘主体的企业,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以效率、利润优先的经营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用人战略,这意味着在学校接受大量理论教育但缺乏一技之长的文科专业学生可能创造的现实价值较少,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自然不占优势。与此同时,企业内部适合文科生的综合管理类职位人员流动性差、更替缓慢,而专业较为对口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则竞争异常激烈,“分流作用不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生们的选择范围。[6]这些也使得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在麦可思研究院所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年)》[7]中显示:17个本科红黄牌③专业中,有10个属于文科专业;14个专科红黄牌专业中,有9个属于文科专业。

同时,文科专业的这种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理科专业的发展。12年间,尽管理科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由1998年的61.6万人上升为2010年的346.8万人,但在全部总招生数中所占的比例却由56.8%下降到51.0%(1990年该比例为66.2%)。理科专业招生数所占比例的下降,与我国现有产业发展结构不相适应。以2010年为例,理科专业毕业生对口行业(第一、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仓储和运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水利、卫生、教育等行业)的增加值占全行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0%左右;这些行业从业人员数占全部从业人员数的比例也高达78%。与此同时,从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理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普遍较好。以理科专业中的理工科为例,从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的调查结果来看,理工类专业受访者中有工作去向的比重始终高于文科类受访者[8]。未来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仍将处于工业化阶段,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始终高于其他类型人才的需求,且从国际上发达国家与新型国家“起飞”历史来看,也很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如日本,20世纪60年代,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急需大量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为此,采取增设工业科高中,并于1962年建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等措施增加理工科毕业生;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制订了“教育立国,科技兴邦”的发展战略,在大力提高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比例和应用型人才数量的基础上,注重增加理工科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9]

综上,应适当扩大普通高等教育理科专业中各学科专业(除计算机类专业外)的招生规模,压缩明显供过于求的文科专业(特别是经济学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学中的会计、财务管理,艺术学中的设计学类、美术学类、表演类)的招生规模,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压缩工具性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

工具性学科专业主要有计算机类专业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都将计算机类课程纳入到本校的公共课之中,使得很多高校竞相顺理成章地在本校开设相关专业点。与此同时,该专业的配套设置成本较低及我国专科专业设置权的下放,且毕业生的对口岗位更多的是面向白领层次等因素,导致自扩招以来,计算机类专业的招生呈现“失控”现状。计算机类专业本专科招生数由1998年的7.9万人增长为2010年的43.2万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设置学校数由315所上升为890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科设置学校数由567所上升为1595所。然而,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相关岗位人才的渐趋饱和,该类专业毕业生已呈严重“供过于求”态势。麦可思研究院在对2012届毕业生的调查研究中,就将本科里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列入八大黄牌专业之内;将大专里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列入九大红牌专业之内,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列入五大黄牌专业之内。[10]故对未来该类专业的发展而言,除需要压缩招生规模之外,更需要培养与岗位、行业特色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外国语言文学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加入WTO,我国全社会都呈现“外语热”现象。此外,由于外语类专业的开设成本较低且容易吸引考生等原因,导致高校外语类专业的招生呈“爆棚”态势。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总招生数由1998年的5.8万人,上升为2010年的36.3万人。由于英语专业已进入普通高校公共课系列,且校外日语、韩语等热门小语种辅导机构增多,拥有英语、日语、韩语语言能力的人已较多,故相关专业人才的就业可能会面临困难。麦可思研究院就将本科里面的英语专业列入红牌专业,将专科里面的商务英语专业列入黄牌专业[11]。故未来不仅需要适当压缩这些供过于求的语言学科招生规模;同时还应注意减少纯语种人才的培养,加强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且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所涉及区域范围的扩大,未来可以适当扩大本科层次的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相应外语人才较缺乏的小语种专业招生规模。

(三)扩大面向艰苦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

——轻纺食品类(含轻工类、纺织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1998年合计招生数为2.1万人,2010年合计招生数为11.8万人,增幅为5.7倍,其中2010年招生数占该年普通高等教育总招生数的比例为1.7%。尽管该类专业在过去十多年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总体规模较小,依旧难以满足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010年轻纺食品业从业人员数为5437万人,占当年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7.2%。可见,轻纺食品类专业本专科的招生规模在总招生规模中的占比与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占总从业人员规模的占比明显不相适应。这一形势,导致该行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所占比仅由2000年的2.9%上升为2010年的5.0%,其中2010年的比例与同期的整个制造业及第二产业该比例相比,差距很大(见表3)。

——农学:农学在本专科中的招生数由1998年的3.3万人,增长为2010年的12.2万人,增长了2.7倍,占总招生数的比例由3.1%下降为1.8%。2001~2010年间,农学研究生招生数仅增长了2倍左右,在12个学科大类中增幅最小。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高等文化程度人员的状况是:农林牧渔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数仅由2000年的65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217万人,在整个该行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仅由0.1%上升为0.6%。农林牧渔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的比例,在过去10年间的提升幅度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提升了5.4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农林牧渔业该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0.1%)的1/17。高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总量过少及所占比例提升幅度过小等严重不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而,对未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农学专业的发展而言,应适当扩大招生量,特别是扩大“下得去”的专科层次招生量,而这也是解决我国农业高文化程度从业人员缺乏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退出岗位需求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科专业在专科层次的招生

随着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大增,人才市场中面向教学与研究型的岗位,过去主要吸纳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而今主要吸纳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同时,部分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岗位,如今也主要吸纳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

1.面向教学与研究型岗位的学科专业

——理学:理学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由1998年的11.6万人增长为2010年的31.6万人(见表4)。可以说,自普通高校扩招以来,理学的发展较为平稳。由于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自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更多的是纯理论研究。这一学科所培养的人要么是在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要么是进入中学或以上教育阶段的学校任教。对该两类岗位而言,目前人才市场绝大多数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然而,尽管2010年专科层次的理学招生数较1998年有所减少,但所开设的学校数却有所上升。因而,对未来我国理学学科结构发展而言,其重心之一是逐渐减少甚至取消专科层次的招生与培养。另外,由于理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主要是学校与科研机构的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在过去10年间,这一群体总从业人员规模增幅较小(教学人员与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在过去10年间人员总量仅增加了114.5万人),人才需求量逐渐饱和(未来对人才的吸纳主要是高学历层次人员)。因而,对未来理学教育的发展规模而言,可保持现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培养规模。

——历史学:历史学专业招生数在12年间增幅并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主要由于历史学专业面向的岗位较窄、社会需求量较小等原因。此外,该学科属于基础人文学科之一,应注重招生层次的上移,但2010年仍有78所学校在专科层次开设该学科专业。建议未来该学科加快退出专科层次的招生,适当扩大研究生层次的招生。

——教育学:教学人员是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岗位。在2001~2010年间,教学人员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提升了25个百分点,而专科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仅提升了5个百分点。可见,该岗位在过去10年间对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吸纳度远高于专科文化程度人员。而教育学本专科招生数之比在1998年与2010年均为0.9∶1,这与人才市场对本、专科学历层次文化人才的需求比形成很大的错位。因而,为适应我国教学工作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未来应逐渐提升教育学总招生数中本科层次招生数所占的比重。

2.面向较高学历层次职业岗位的学科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2010年,有114所学校在专科层面开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共计招生4794人。然而,从相关对口岗位在岗人员文化程度变化情况来看,在2001~2010年间,播音员及节目主持人专科文化程度人员数由2.0万人下降到1.9万人,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数由0.6万人上升到2.1万人。可见,过去10年间该岗位吸纳人员的文化层次门槛已提升至本科层次了。为此,未来需要退出该专业在专科层次的招生。

——新闻学:2001~2010年间,记者、编辑等与新闻学专业相关的岗位专科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均大幅下降,其中2010年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例均已高达60%。可见,未来与新闻学专业相关的岗位主要吸纳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毕业生,而2010年还有214所学校在专科层次开设该专业,招生规模近1万人。建议未来退出新闻学专业在专科层次的招生。

——法学类:2000~2010年间,法律专业在岗人员总数年均增长1.3万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年均减少0.2万人,专科文化程度人员年均减少1万人,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年均增长2.4万人。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补充了专科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的减少量,也使得整个职业领域人员总量增加。其中,研究生占比更是由2000年的不足2%上升到2010年的8%,人数达到5万余人。然而,在2010年法学类本专科总招生数11.6万人中,有3.5万人为专科层次的招生数。为此,未来应退出法学类在专科层次的招生。

——临床医学类与中医学类:1998年,临床医学类本科招生数为3.3万人,2010年为9.0万人,增长了1.7倍;同期临床医学类专科招生数由1.2万人上升为4.4万人,增长了2.6倍,临床医学类专业专科招生速度高于本科招生速度。1998年,中医学类本专科招生数为0.9万人,其中本专科之比为4.3∶1;2010年本专科招生数达到3.5万人,本专科之比变为1.7∶1,中医学类专科层次招生比重在12年间有所上升。同期,我国卫生专业人才岗位中的西医师、中医师对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需求十分旺盛,其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分别由2000年的18%、10%,提升至2010年的34%、25%,且10年间从业人员的增加数中一半或以上来自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而对专科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则显得较弱,其中专科的临床医学,在2012年被麦可思研究院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年)》中视为红牌专业[12]。随着我国民众对医疗水平要求的提高,未来对本科及以上层次文化程度的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远远高于专科层次。因而,未来有必要扩大这两类医学类专业在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招生规模,减少专科及以下层次的招生规模。

三、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规划及高校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供需调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过去以追求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追求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其中,内涵式发展最主要的指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此,需要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规划,如减少文科类、理科类专业中供给限制较强的学科如汉语言、外语类、计算机类等专业的招生,适当扩大理科类专业中面向岗位艰苦的行业与行业高文化层次人才缺乏的专业招生力度、文科类里面应用型较强的专业招生力度、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等。同时,开展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较大幅度地调整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凡用人部门的岗位要求以本科学历为主且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已经大于社会需求的专业,高等职业院校原则上不再设置此类专业,并可经几年过渡期后,从专业目录中删除。凡用人部门要求以专科学历为主的且高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已大于社会需求的专业,要尽快压缩中等职业教育同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并逐步从专业目录中予以删除。同时,应建立专业淘汰制,打破“只增不减”的神话[13]。

(二)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14]

高等本科学校、高职校、中职校功能和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以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的结构调整要作为战略问题研究。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推进,以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全面普及,原来作为蓝领就业主体的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将愈来愈少。面对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新形势,高等本科学校、高职(专)校和中职校必须重新分工定位。高等学校应由原来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转变为培养高、中、初各级人才和部分高技能劳动者,其中高职(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并举;中等职业学校定位为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和第一线服务人员。通过对各级学校明确定位,有利于错位分工、各按其位,防止大批专业重复设置和不同类型学校间的盲目竞争,防止社会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调。[15]

(三)建立学科专业分类评价的体制机制

由目前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转向学科、专业为载体的分类评估。[16]从而引导高校在学科、专业层面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学科、专业层面对其进行支持;企业从学科、专业层面与高校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四)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改革专业设置机制,加大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灵活性

目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权主要集中在中央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在专业设置权上的空间依旧较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发展深受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它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均需要高校的大部分学科专业在面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能够在招生规模、新专业的开设等方面做出较为灵活的应变。而拥有较大专业设置权的中央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由于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不足等原因,造成专业设置与调整存有一定的滞后性、针对性欠缺等缺陷。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将专业特别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紧密的专业及新兴学科专业设置权下放给高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与高校携手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引导高校学科专业健康发展。

(五)通过经济及相关政策,调控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及在相关岗位的“沉淀率”

对人才市场需求过剩且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政府与高校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学费、减少奖助学金等,以降低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对人才市场需求旺盛、高校培养过少且毕业生所面向的岗位较为艰苦的专业,政府、学校可以通过减免学费、提供奖助学金等措施,保障其在校生顺利毕业;同时,政府、学校、企业可以在就业前及在业过程中,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毕业生在艰苦岗位上“留得住”、“留得久”。

标签:;  ;  ;  

面向人才市场的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_文科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