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李晓霞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李晓霞

李晓霞(四川省南部县东坝镇小学 四川 南部 637300)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0-197-01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当的情境,可以使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形成生动的场景,使定性的知识传承呈现灵动的状态。如何创设数学情境呢?

一、追求一个“近”

1、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欲望的。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个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2、接“近”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上,如果教学情境与学习起点脱节,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谓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教师如何把握学习起点,一方面可以通过深人研究教材,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前小调查或谈话来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

3、走“近”数学的学习主题“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出示情境图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往往是海阔天空,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时间在这种“流连忘返的情境对白”中很快流逝了,结果是花了很大力气还没有涉及到自己预设的数学问题上来。避免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二、注重一个“实”

1、设置的教学情境内容要“真实”。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要组织运动会,佳明同学去商场买运动服,有两种款式他都比较喜欢。第一款标价是每套358元,第二款标价是2套共756元,哪种款式更便宜?便宜多少元?”该情境一出示,马上有学生提出说:“我看到商场里的衣服都是标单价的,没有标2套一共多少元的。”可见,这种与生活实际不符的虚假情境,不但起不到情境本身的作用,反而给学生造成负面效应。

2、设置的教学情境形式要“朴实”。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些什么。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过于繁杂的教学情境不仅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主次不清,还会扰乱学生思维,造成选择性偏差。比如,教师如果受制于多媒体课件,会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往往会忘了学生的存在,顾及不到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也就会失去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情境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力争朴实无华。

3、设置的教学情境运用要“务实”。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价值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一堂数学课创设了情境就是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我们要看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一个情境不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该情境是没有内涵的,只是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也就成了课堂的装饰或摆设。教师在运用情境开展教学时,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有效。

三、要突出一个“活”

1、要有激“活”思维的方式。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蕴涵着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这是评价数学教学情境是否有效的核心要素。如果教师呈现的情境,学生只是停留在情景的表面,不能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那么这种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是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

2、要有诱“活”气氛的方式。在确保能激活思维和操作简便的前提下,所创设的情境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创设一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氛围,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问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神秘地拿出一只黑色的袋子,学生眼睛“唰”地一下都集中在了老师身上,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袋子里装着什么东西?老师告诉学生里面装着红绿两种颜色的小圆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第一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的小圆片?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猜错的学生扫兴中又跃跃欲试。老师又让学生猜第二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第三次呢?学生兴趣盎然地猜着……,越往后学生越容易猜对。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在学生的“兴奋点”上将他们引入“找规律”的自主探索活动之中。

3、要有用“活”情境的方式。一堂数学课情境不宜过多,而要将一个中心情境用足、用活,将它巧妙地贯穿于多个教学环节中,让情境的设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放学时,小彤的作业本不小心被小明装进书包带回家了,小彤要做家庭作业必须拿回作业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学生顿时议论开了,有的认为小彤去小明家拿,有的认为小明要把它送到小彤家(理由是小明拿错了,而且他是男生)。老师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生又动起了脑筋,认为在某一地点接头,后来发现这样浪费时间(先到的一方要等另一方)。于是又展开了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最合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小彤和小明的速度以及两家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计算相遇时间。该情境将“相遇问题”的本质结构巧妙地隐含在一个生活事件中,学生解决了这个生活事件,也就深刻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内涵,该情境始终贯穿于整个新知学习过程中。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几点看法,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点滴体会,还希望同仁斧正。

论文作者:李晓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李晓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